<h3> 父亲辞世三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里依然如昔。那挥之不去的记忆,不止是思念,更多的是留恋不舍。父亲留给我的记忆,让我无法忘记,不由得再次拿起笔倾诉我对他的怀念。</h3> <h3> 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家居住在农场的五分场。分场没有学校,上学得去离家二十多里的场部小学住宿。那时候交通极不方便,有时候可以搭去场部办事的马车,但多半是步行。这一路,显得僻静荒凉,行人极少。路的两旁除了庄稼地,就是无边无际的草甸子。这样的路一个大人走也会提心吊胆的。我是个女孩子,一个人走路上学,父母不放心,父亲就规定我两周回一趟家。回家的时候,可以和同学结伴而行,回学校时常搭不上伴儿,父亲就步行送我去上学。<br> 父亲第一次送我回学校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br> 那是深秋的一个周天,吃过午饭,准备回学校。我知道这回是父亲送我回学校,心里还有点儿局促不安的感觉呢。母亲把书包挎在我的肩上,书包里装着母亲烙的像馒头似的发面饼,还有一瓶鸡蛋酱。嘱咐我:“累了,歇一会儿再走。饿了,就吃点儿干粮。”<br> 出了家门,母亲还是放心不下,大声地冲父亲说:“你慢点儿走,要不孩子跟不上。”<br> 一路上,父亲拿着一把镰刀,背着手,走在前边,我跟在后面。开始我还能跟上,可我渐渐地就跟不上了,尽管父亲放慢了脚步。<br> 我的脚步越来越慢,离前边的父亲越来越远。父亲看我跟不上了,就停下来,站在那等我一会儿,等我撵上了,他又开始走了。我累得不行,可也不敢停下来。这时候也觉得挎着的书包越来越沉了。心里嘀咕着:走这么半天了,也不让歇歇,也不帮我背背书包,我只有十一岁呀!哪能和你大人比。满腹的怨气只是憋在肚子里,这只是自己敢想,却不敢和父亲说。父亲就是把我当成大孩子了。</h3> <h3> 这三个多小时的路,累垮了我,真想坐在地上喘口气儿。<br> 好不容易赶上了站在高岗的父亲,还没等站稳脚跟,父亲说话了“这是砖厂,下坡就是场部了。”父亲指着隐约可见的一片房子,接着父亲又说:“没多远了,你自己走吧。下坡路,快点儿走。”我点了点头,这是一路上父亲和我第一次说话。不曾记得我看没看父亲一眼,跟没跟父亲打下招呼。只是记得心里暖暖的。回过头,看下还要走的路,给自己加把劲儿。我往上提了一下肩上的书包,继续向前走,<br>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加快了脚步,时不时地回头看看。父亲还是站在那里,看见我停下来,就挥挥手,示意让我快点儿走。我加快了脚步,忘记了疲劳。心里直想着,爸爸你快点儿往回赶吧!别管我了。<br> 走着走着,不由得再次回头,父亲还是站在那里。父亲的身影变小了,可他在夕阳余晖铺满大地的瞬间,披上了金色霞光的身影,是那么的光彩夺目,那么的高大。<br> 僻静的羊肠小路,没有一个行人。我没有胆怯。也不回头,一道小跑。总是觉得父亲还是在那高坡上,眼睛正在盯着我呢。<br> 此刻,在我儿时的心灵里,就萌生了一种念头,励志好好读书,做个让对父母放心的孩子。<br> 多年来,父亲送我上学的情景,就像一幅幅画面,时常展现在我的面前。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是父亲给我的一种负重前行的力量。脚下的路再长,再难走,也要咬牙坚持,不能停滞。这种品质的形成,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br> 父亲不善于表露自己情感,却无声地用他的肩膀,撑起他的责任。<br> <br></h3> <h3> 我们家人口多,父亲总是默默地以他独有的沉静与担当,影响着我们。<br> 记得六几年的时候,农场居民烧柴靠豆秸,麦杆,茅草。家家的柴火垛就像一座座小山似的。<br> 入冬了,公家给我家送来了两马车茅草。一大早,父亲叫我出去帮他垛柴火。我直觉得这是挺新鲜的事,连忙戴上头巾手套出了门。<br> 来到柴火垛跟前,看到草垛已经起得一人多高了,这是父亲天不亮就出来干活儿了。父亲双手把我举到草垛上,随后他也爬上来。父亲一捆一捆地码着草,然后又踩了又踩。回过头来告诉我:“就这样码,码完了,再踩实。”说完之后,父亲又从草垛的边缘开始踩了起来。父亲的示范,我看明白了。<br> 父亲在下面把草捆一个连一个的挑上来,我一捆一捆地有次序地码着,挑上来的草捆多了,我吃不消了。父亲就爬上来,码着,再踩一下。我小心翼翼地跟在父亲的身后,一圈一圈地踩着草垛,生怕自己做的让父亲不满意。就这样父亲来来回回地爬上爬下。我呢,渐渐地跟不上趟了。戴着手指补着补丁的手套,冰凉冰凉的,没有了温度,两手冻得发麻疼痛。我时不时地摘下手套,把手插进裤腰里暖和一下。父亲抛上来的草越积越多。“快点往后抱!”父亲大声地喊到。我顾不上又冷又累了,抱起草捆快速地向身后扔。草垛越堆越高了,父亲往草垛上挑草捆,费劲儿了,速度也慢了许多。<br> 我往下看着,太高了,替父亲捏了一把汗。这时候父亲摘下了帽子,扔掉了手套,嘴里呼出的白气,像雾一样。<br> 父亲架上梯子。踩着梯子吃力地继续往垛上挑着茅草。<br> 地上的茅草都挑上了草垛,父亲登上梯子的顶端,让我从草垛滑下来,他在梯子上接着我。我滑到父亲身上,父亲让我把住梯子,站稳。他下了梯子,让我顺着梯子下来。梯子横杆之间的距离挺宽,我胆怯地试着往下来。“怕啥!摔不了。”我低下头,担心地往下看着。父亲两手把着梯子,抬着头等我下来呢。这回我心里有了底,也不害怕了,很快就下了梯子。<br> 下了草垛,父亲又踏着梯子上了草垛。我知道这是父亲给草垛封顶。我抬头看着我们即将完工的草垛,心里好高兴。父亲细心地用叉子挑着草捆,,摆好它们的位置。草垛中间的范围缩小,顶端渐渐收缩成圆锥状。好大的蘑菇状的草垛!它在这片柴火垛中,可是鹤立鸡群了。看到父亲站在草垛顶上的样子,觉得父亲真厉害,干什么活都那么完美漂亮。<br> 父亲下了草垛,让我进屋,他还要把草垛周围清理干净。<br> 我赶忙跑回家,一进门才觉得手脚冷得发麻,抱着双手可地走。母亲过来,帮我把鞋脱下来。我上了炕,母亲拿棉衣盖上我的脚。她又给我搓揉冻僵了的双手。母亲心疼地责备我:“冻这样,咋不吱一声呢?”<br> 父亲回来了,他一进门,母亲就生气地向父亲发了火。“这草垛多半天,没冻死孩子,孩子和你遭多少罪?”母亲这么一说,我委屈得抹起眼泪来。<br> 父亲摘下帽子,只见他的头发像洗了一样,打着绺。他用手套擦去脸上的汗水,看了我一眼,任凭母亲的数落。<br> 父亲一句话也没说,一脸的无奈。看到父亲的样子,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br> 我家女孩子多,家里的力气活全靠父亲来做。实在没办法了才叫上我们。父亲的不易,记事起就感受到了。现在想起来,家庭生活困难,父亲不叫苦。家里繁重的体力活面前,父亲不说累。这沉默中有多少爱,这严厉中又有多少爱,我无语。然而,这种爱却陪伴着我成长。<br> <br> </h3> <h3> 父爱如山内涵之深,让我用一生去品味。父亲的爱,从小就倾注在我们的身上。如丝丝春雨,润物细无声。<br> 我是学生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不止是让我学好文化课,更多的是对我养成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影响。</h3> <h3> 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很关心我们的学习。<br> 每学期开学,我们把新课本拿回家,父亲都会用事先准备好的牛皮纸给我们包书皮。那书皮包得板板正正的,书角儿包的双形边,即耐用,又美观。每当我拿起课本学习的时候,父亲做事那个耐心劲儿,就在眼前出现。好像在悄悄地告诉你,干啥事儿都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br> 晚饭后,我和姐姐坐在炕上,在小饭桌上写作业,父亲在我们的身边看着。那种压抑的感觉让你拘谨得无法言喻。父亲先是检查我们的作业。字迹潦草一点不行,写错的地方用橡皮擦得不干净不行,擦破了小洞恐怕就得挨训了。这还不算啥,就是让我朗读课文这一关最难过。声音小了,父亲高声说:“大点声儿读!”越想读好,越是出错。你就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直到父亲不支不声了,才算过关了。<br> 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们买学习用品。拿到质量不错的本子和铅笔,让你爱不释手。摸着练习簿一面光滑的纸张,就暗暗下决心,我一定好好在上面写作业。<br> 我的作业本用完了,要拿旧本子和父亲换新本子。父亲给我之前,会在本子每一页的右下角上标上页数。不允许你随便撕一页。清楚地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听写生字,让我们拿出一张纸,我为难了。不能撕本子,咋听写。想来想去,我拿出写过字的本子,撕下下边没有字的一条。把老师听写的三十六个生字,工工整整地写在上面。我胆怯的交给老师,老师看完之后,在纸条上打上一个大大的对钩。我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呢。我把这张特殊的听写字条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文具盒里,待父亲过目。<br> 我学习用的铅笔更是拮据。文具盒里总是有两支铅笔,开始父亲帮着削好铅笔。后来自己学着削铅笔。父亲要求你削铅笔不能削断铅,还要削得漂亮。二分钱的麻杆铅笔,我们省了又省。直到铅笔短得握不住了,才会以旧换新。<br><br> </h3> <h3> 父亲出差回来的时候,他都一次不落的给我们买学习用品。漂亮的文具盒,带橡皮的铅笔,新颖的练习簿,让你爱不释手。在班级里,同学们都羡慕我能拥有这么好的本和笔。我呢,也不辜负那么好的学习用品。作业写得认真,学习态度积极努力。<br> 父亲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在教育的岗位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严谨细致。我书写的教案,构思新颖,教程细腻,字迹工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我在农场局举行的教学能手大赛中,板书得了满分,书写教案获得了全局第二名。<br> 这些成绩,都是来源于父亲对我的养成教育。可以说,父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h3> <h3> 在家里,我与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语言沟通。那种敬而畏之的感觉,压抑到极致。但在我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父亲和我一次谈话的情景,让我铭记于心。<br> “你参加了工作,走向社会了,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在社会上,你能不能立住脚,能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的工作,有多重要,你知道吗?能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你做好了准备吗?”父亲严肃地话题,让我无话回答。<br> 初中毕业时,知道我留校任教,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一刻就是兴奋,没有想那么多。<br> 父亲接着说:“做教师工作可不是那么容易。你要教好学生,首先要做好自己。什么叫为人师表,就是你的一言一行都得严格要求。你要坐得直,行得正,别让别人在背后戳破你的脊梁骨。记住,别误人子弟。”<br> 父亲的这番话,就像一颗钉子,楔在我的心里。把它当成座右铭,励志修身,鞭策警省。</h3> <h3> “挺直腰板儿做人,别让人家戳破你的脊梁骨。”父亲的警句,不但警示了我,也成了我的兄弟姐妹们做人的标准。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h3> <h3> 从事教育事业38年的我,没有让父亲失望。回报父亲的是那一摞摞的荣誉证书。<br> 清楚地记得,我入党了,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没说什么,但我感觉到父亲默默地为我高兴,因为这是父亲最想要的。<br> 让我欣慰的是,近四十年工作中,我以父亲为榜样,努力学习工作,没让父亲操过心,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做到了。<br> </h3> <h3> 有人说,我很像父亲。无论是脾气秉性,还是那种忠诚事业的品格与做人做事问心无愧的态度。可以说,我是父亲的影子,父亲就是我的偶像。<br> </h3> <h3> 回忆之中,感悟到替你负重前行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这一辈子,父亲给我的最宝贵财富,就是那负责前行的脚步。<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