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级,学习突然很吃力?陡坡效应如何应对?

大青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原创作者:小明老师</div><br> 新学期开始以后,很多家长很诧异,为什么之前孩子的成绩一直很好,到新的年级以后,孩子学习变得很吃力,学习成绩直线下降。<br> 新的年级,尤其是新高一、新初二的学生,几乎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陡坡效应”。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u>是什么?</u></b></font></h1><br> 所谓的“陡坡效应”是指因为知识跨度、难度增加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知识衔接出现一定的陡坡甚至断层,而这种陡坡又让学生面临生理上、心理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效应,最终部分学生成绩明显下滑,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u>为什么?</u></b></font></h1><br> 为什么会有陡坡效应?<br><br><div><h3> <b>第一,学习难度陡增。</b></h3> 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变多,知识点变难,课堂节奏变快,很多学生甚至每天完成作业都开始出现困难。<br> 以新高一数学为例,初中数学内容虽然也有抽象的部分,但是和高中还是没法比的。初中的运算往往可以找到实际例子,初中的函数图像性质简单,但是到了高中就会出现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比如对数的概念和运算,再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甚至会出现没有解析式的抽象函数。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物理、化学这些学科。<br><br> <b>第二,竞争压力增大。</b><br> 新的年级可能伴随着新的班级,很多优秀的学生逐渐聚集起来,开始更激烈的竞争。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始逐渐觉醒,会源源不断有后进者冲击头部名次,使得竞争更加激烈。<br> 对于新高一的孩子竞争环境变化更是巨大。初中都是佼佼者,到高中之后成绩平平甚至班级倒数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心理落差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u>怎么办?</u></font></b></h1><br> <b>面对“陡坡效应”我们该怎么做?<br> 首先,正视“陡坡效应”,坚定信念,努力永远是成绩的基石。</b><br> 很多同学在“爬坡”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甚至认为努力没有用,于是灰心丧气。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出现“陡坡效应”很正常,这是95%以上的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情,不要恐慌,要积极地想办法。<br> 学霸们并不神秘,他们只是更早地掌握了更高级的“思维方法”。<br> <font color="#ff8a00">不要认为努力没有用,努力永远是有用的,只是努力的方向要有所调整。</font><br><br><b> 第二,清楚努力不是万能的,积极改进学习方法。</b><br> 当你发现沿用之前学习方法已经不灵了,那就一定要思考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br> 努力是必需的,但努力不是万能的。<br> 就像路程=时间×速度,学习成绩的公式也是类似的。<br><h1> <b style=""><font color="#ed2308">学习成绩=学习时间×学习效率。</font></b></h1> 学习时间和效率之间也是类似于乘法的关系——任何一个因数的弱势,都很难用另一个因数去弥补。两个因数都有所提高,才能带来长远的、稳定的进步。<br> 很多同学宁愿通宵达旦刷题,也不肯对笔记进行整理和反思,这就是方向选择的问题。<br> 要经常总结和反思,自己跟学霸比差在哪里?有没有一直明知道不对,却任性没有改掉的坏习惯?课后复习是否足够认真?错题有没有整理?<br><br><b> 第三,拒绝“观赏思维”,不把背诵当理解。</b><br> 一道题没有做出来,听完课之后觉得自己懂了,但我们真的懂了吗?<br> <i><font color="#ff8a00">很多同学自以为的听懂其实只是流于表面。</font></i><br> 比如一道题的解题流程,“运用A公式化简,然后代入到B条件里,解出C结果。”这种流程,只要你脑子里的课内公式定理是齐全的,基本都可以跟着答案顺下来。<br> <i><font color="#ff8a00">但问题是,很多同学把这种记忆,就当作是“听懂了”。</font></i><br> 不过是先化简,后代入这几步,这些流程想要背下来,其实非常容易。即便课下自己再做一遍,很多同学其实也是在靠记忆来做的。<br> 这样的学习,我们称为“观赏式学习”——我们只是观赏了一遍答案的做法,然后把观赏后的记忆,当作“学会了”。<br> 观赏式学习的特征是学生再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脑子里想的并不是“我知道”“我了解”,而是去翻找自己的记忆,想“当时老师怎么做来着?”<br> 对于一道不会的题,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还要思考“为什么”。<br> 为什么答案会这样做?我手里的公式定理也足够解题,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道题可以给以后做题留下什么样的经验?<br> <b style=""><u>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到了”。</u><br> <u>有学有思,温故知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u></b> <b><u>“陡坡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必恐慌。只要积极去反思,去面对,完全可以很快适应新一阶段的学习。正是这样一个个阶段性的蜕变,学生们才会成长为更强大的自己。<br></u></b><br> <u><i><b><font color="#167efb">欢迎添加大青山老师微信,加入青山课堂小明老师学科交流群</font></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