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史记》载:“楚南郡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在临武这块有久远历史的土地上,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她们或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或古朴典雅、恬淡宁静,每一处,都似一幅陈年水墨,被尘封在悠悠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2019年,坦下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目录。自此,古村的优美风景、建筑风格、人文历史、动人传说、民间艺术,才渐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每个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古村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为避金元之乱,北宋名臣潞国公文彦博之后、坦下始祖士坦公携妻吴氏到达此地,见其前有治田,后有内、中、外塘,旁有小溪水由东南向西北潺潺流去,觉得是风水宝地,便遵祖训“逢溪而落”,取名“潭溪”,并在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古村两边略高,中间平坦,形如“笑脸”,因士坦公自江西南下,故又名“坦下”。</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古村建于青山连绵处,风光秀丽,景色怡人。</p><p class="ql-block">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村背靠青山,林涛漫卷,翠叶拂动;楼房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村前田畴铺展,稻浪起伏。山水、瓜果、古道、凉亭,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p><p class="ql-block"> “一株古樟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村东面约半里处,有棵巨大樟树,已有五百年历史。远望,樟树的轮廓形状、伟岸身姿,一览无遗。它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立于苍穹之下,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树叶苍翠欲滴,尽显生机。近瞧,它主干粗壮,需四五人合抱;根系发达,树皮粗糙,其蜿蜒虬枝,互不缠绕,旁逸斜出,伸向四面八方,犹如蛟龙腾飞。这棵樟树,是古老的生命遗存,是坦下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坦下成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一张重要名片。</p><p class="ql-block">坦下可爱的先人们,还给周边奇山异石赋予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仙人托石”。</p><p class="ql-block"> 相传,士坦公有个书童叫文狗崽,他去江边放牛,经常观看两位老人下棋,久而久之,老人便喜欢上这个淳朴少年。一日,突遇狂风暴雨,大家都没带伞。看着文狗崽着急忙慌的样子,老人淡定地说:“别着急,你看,那边有几块巨石,把那块伞形大石放到那两块直立的石块上去,不就成了一个小凉亭吗?”</p><p class="ql-block"> 文狗崽愁眉苦脸:“那石块少说也有几千斤,我怎么搬得动呢。”</p><p class="ql-block"> 老人微笑着说:“照我说的去做,你一定可以。”说完便教了几句口诀,文狗崽照做,巨石真的被托上去了,因为用力过猛,石块上留下了五个清晰的手指印。</p><p class="ql-block"> 文狗崽又惊又喜,原来,这两位老人是得道仙人。后来,文狗崽在老人的帮助下,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半仙”。</p><p class="ql-block"> “仙人托石”就这样一直保存下来,至今还屹立在坦下村口两百米处,成了坦下又一道奇妙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走进村里,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历史厚重感和怀旧情愫油然而生。青砖、黛瓦、青石板,窗花、木雕、马头墙,勾画出一幅水墨丹青画,古朴,淡雅。</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古村,石板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贯穿全村,如今已有部分被水泥覆盖,但现存的仍然令人震撼。数几百年的脚踩鞋磨、风吹雨洗,青石板光滑透亮、不染纤尘。穿过条条街巷,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踩着布满时光印记的青石板,仿佛看到了先辈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每一块青石板,都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块青石板,都见证着昔日的繁华和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每一栋房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细说的故事和一些值得尊敬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坦下的明清建筑有一百多间,其中祠堂就有二十多栋,祠堂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湘南极为少见,这也是坦下古村的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性的,是总祠堂即“文氏祠堂”,始建于南宋,明朝重建时进行了加宽加长。之后历经风雨,多次修缮,却始终保持原有结构风貌,具有湘南典型的宗祠建筑特征:青砖黛瓦,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飘逸灵动;砖雕木雕,精湛精美;高耸的风火墙、大气的马头墙,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点缀了古村的魅力;斑驳门窗,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曾经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旗杆石,也叫“功名石”,其用途是标榜身份、光宗耀祖,是古代进士、举人的“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坦下总祠堂前的旗杆石,则跟“县令萝卜头”文思安有关。民间有关他的传闻很多:其一,清光绪年间,五十四岁的思安被赐进士,次年封为广东乳源县令,以其机智、正直平定了乳源匪乱;并因此升职任命于桂阳,兵马彩旗均已到达坦下,不料赴任前夕,思安半身不遂,只好告病留乡。此事成为文氏家族的一大憾事。其二,思安从小刻苦学习,锲而不舍;他制定合理的村规家法,并以身作则、严格执行,村里偶有赌博者,听到他的声音,便吓得一哄而散;他为人谦虚、低调,两次参与族谱编修,都只字未提自身事迹。“旗杆石”上刻有“光绪壬寅科岁进士讳思安立”的字样,坦下门楼上“衣冠門第”、“進士”的牌匾,可见,“县令萝卜头”的外号,这些民间传闻,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并非空穴来风。</p> <p class="ql-block"> 能与总祠堂媲美的“荣芳祖厅”,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因久经风霜、濒临倒塌,清光绪三十一年重建。其对联“雁门家声旧,潞国世泽新”,源远流长。1927年,中共临武汾市特别支部成立,书记贺辉廷在坦下发展的党员文吐锦、文茂廷、文渣礼、文仲尤等人,均在支部担任职务,三十多名进步青年经常“荣芳祖厅”开会、讨论,这里成了汾市支部的南片联络点,获得“革命圣地”的光荣称号。如今,“荣芳祖厅”和“燕子塘”旁边的“文吐锦故居”,是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是坦下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景新公祠”修建的背后,则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义军朱衣点占据临武,明朝派兵13万围攻,义军潜伏童母郎拱桥截击军饷,被捕后,义军诬告此乃与文氏合谋,朝廷决议要围剿潭溪全村。危难之际,文景新率族人前往辩之,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虽被苦禁四十多天,仍然屡审不屈。后经查明,此案确实与潭溪无关。事件平息后,明政府为弥补潭溪蒙冤之损,特将人民河上从‘雄鸡岭’、下至‘牛屎墩’沿岸山河全部赐予潭溪。族人特修《景新公祠》,篆刻神龛联“景仰前徽光潞国;新垂世业焕耆英”,以此纪念其力挽狂澜之功。</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世代生活在坦下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物质贫困,但精神生活富有。农闲时,三五人聚一块,二胡、喇叭、大小鼓齐奏,时不时有人吼上几声,引来掌声阵阵或讪笑一片。以前坦下过年时,拿手好戏很多:热闹沸腾的舞龙灯,妙趣横生的耍狮子,优雅别致的唱小调,惊险刺激的踩高跷,新奇神秘的夜故事……</p><p class="ql-block"> 最有名的是坦下祁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坦下人将京剧样榜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滨》以祁剧方式演唱,到宜、临二县巡回出演;《智取威虎山》曾受邀到临武县工人俱乐部演出,轰动全县。七十年代,改造后的古装祁剧《逼上梁山》和《秦香莲》,更是唱遍十里八乡,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祁剧,在坦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公元2010年,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以坦下村作为祁剧传承基地。2013年,传承所正式挂牌成立,临武县坦下祁剧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 坦下,犹如一个动态博物馆,其山、石、树、古道、古屋……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坦下的前世今生、荣耀沉浮。她的美丽,她的古韵,她的厚重,她的淳朴,值得您来传承、维护、探访。</p><p class="ql-block"> 坦下,又如深藏于乡土中的璞玉,她的古井、古凉亭、古桥、古道……都等着您来鉴赏、挖掘、开发。</p><p class="ql-block"> 相信经过精雕细琢,坦下这块璞玉,一定可以成为真正的美玉,绽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