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 家风故事,我来讲——《杨善洲的家风故事》

中科尚诚幼儿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每个家庭学习领悟《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营造良好家教氛围,我来讲”专栏,带您一起听听他们的家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善洲的家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我是今天“家风故事,我来讲”的讲述人:中科尚诚党支部屈军,我讲述的是《杨善洲的家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一:“后门”紧闭,“前门”敞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每逢有亲朋请杨善洲办私事,他总是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 1993年,杨善洲的孙子杨福李到云南施甸县大亮山林场打工,后因受不了山上的艰苦想去外地。按当初杨福李和林场的签约条款,干不满五年要交罚金。林场的人找到杨善洲,为杨福李说情:“孩子年少,罚金就算了。”杨善洲不同意,硬是罚了自己孙子300元违约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对自己和家人严上加严的杨善洲,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充满热情。1982年,杨善洲下乡了解到瓦马小学校长杨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电的乡下工作了20多年,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农村,家里生活很困难。回去后,杨善洲提出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久,当地政府为杨盈昌等一批农村骨干教师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群众说:“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其二:公车不私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私事不用公车,是杨善洲的习惯。他的家在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离保山城区有一百多公里。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回家都是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到施甸县城,往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大柳水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和杨善洲在大亮山林场共事多年的周波清楚地记得,杨善洲的老伴因外出看病,坐过四次林场的吉普车,事后杨善洲向林场交了370元。对于自己的这一习惯,杨善洲这样对人解释:“购买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b></p>

杨善洲

家风

杨福

林场

故事

施甸县

公车

私事

美德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