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沂蒙山

陈露清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29日</p> <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23日,霜降的那天,微信群友里有一位建二代,1971年单位到苏州招工到的国家建工总局(现在的中国建筑),一直工作到退休,并且已退休十多年的老大哥,写了一首诗,名字叫“他乡故土情”,诗的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他乡故土情</p><p class="ql-block"> 作者:许宏明</p><p class="ql-block"> 寒夜把酒明月辉,</p><p class="ql-block"> 晨曦健步朝阳追。</p><p class="ql-block"> 风送晨钟千骑竞,</p><p class="ql-block"> 雨载暮鼓万乘归。</p><p class="ql-block"> 窗前读卷自寻乐,</p><p class="ql-block"> 雅韵名句印心扉。</p><p class="ql-block"> 夕照他乡忆往昔,</p><p class="ql-block"> 偶思故土潸泪飞。</p><p class="ql-block"> 2022年,霜降,济南。</p><p class="ql-block"> 读后这首诗,使我颇有感触。</p> <p class="ql-block">  长年的在建筑施工单位工作,这个行业工作的性质,就是流动性非常强。</p> 一. <p class="ql-block">  一般的工程干个一两年就要换地方搬家,稍微大点的工程干个两三年换地方,一个工程能干个三五年才换地方的,就是不小的工程了。能干个五到十年的,这样大的工程不多,往往都是国家或是省、市投资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p><p class="ql-block"> 迁移幅度小点的在一个市内换工地,幅度大点的不出省内换工地,幅度再大点在国内各个省换工地,这样基本上就是距家,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了。</p> 二.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施工单位一一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集团有一个响亮的的名称,它叫中国建筑。正式组建于1982年,2022年是它成立40周年之际,它的全称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它的前身是,1980年时,由国家建委剥离出来的,叫中国建筑工程总局,1982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国建筑”、“中建”)。最早叫建筑工程部。</p> 三. <p class="ql-block">  建筑工地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四面八方。人员形形色色,在工地上与不同的人员交往,打交道。闲聊之余,就会询问对方是那里人。</p><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似简单,而又很好回答的问题,确让你往往回答的不准确。</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户籍、档案管理政策、制度,在填写你本人的籍贯时,要以你爷爷辈的籍贯为准。</p><p class="ql-block"> 我在工地上与人交往闲聊时,每当谈论起这个话题,就容易把对方搞懵圈了。对方会说你的身世有点复杂,你到底是属于哪里人?老家到底在哪里?但是,长期在中国建筑工作的老员工,建一代、建二代,确非常理解和明白。因为大家大多有大同小异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我原籍山东莒县;生在四川德阳,童年在四川宣汉县胡家镇的山沟沟里度过;成长在河南洛阳,在洛阳生活了十六年,在河南鹤壁工作生活了四年;二十四岁又因工作调动到了深圳,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三十年,但是这里的气候却不那么太好,每年的三月到十月份,身上总是潮乎乎、湿乎乎的,难怪这里当地的人不叫洗澡,叫冲凉,就是冲去身上汗水、潮气、降温。虽然中途也曾分别去海南、云南、湖南短暂的工作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因工作原因,有幸在中国四个带南字的省份,都工作生活过,有比较才知道好与坏。若问我这四个带南的省份,那个省的气候条件最好,首推当属云南,四季如春的平均温度,冬天里不出省,能找到有夏天的地方(西双版纳),夏天里不出省能找到有冬天的地方,有终年不融化的(丽江)玉龙雪山;其次属河南,这里地处中原,气候四季分明;再其次是湖南,感觉这个地方的气候,是春秋不明显太短,除了夏天就是冬天;最后才是海南,地处热带边缘,热的时间太长,温度太高。</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原是山东临沂地区莒县的,1996年后,莒县划归日照管辖。我的原籍是那就是山东莒县的。</p><p class="ql-block"> 父辈在四川德阳建设二重厂和东方电机厂时,我1968年,出生在德阳。</p><p class="ql-block"> 1970年,家里又从德阳搬迁到四川达县地区的宣汉县胡家镇,父亲在这个大山沟沟里,干三线建设国防战备工程,062基地7111厂、7105厂,是研制、生产火箭、导弹的军工配套厂。</p><p class="ql-block"> 1974年冬,在我6岁多时,单位调迁,家里又搬家到了河南洛阳。我的童年是在胡家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莒县浮来山,春秋时的莒国。</p> 四. <p class="ql-block">  1975年,我在洛阳单位子弟学校,刚开始上一年级。一直上到初中毕业,1983年夏,顶替父亲接班,由于当时还不到16周岁,属于童工,不能上班。二公司机运处劳资部门的曹亚洲大哥,把接班顶替手续办完后,水电队招工单位的劳资人员秦叔叔说,你先在家玩几个月,到16周岁时再来报到上班。由于我出生在1月份,生日大,所以次年春节后,就报到正式上班,参加工作了。</p> 五.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回山东莒县老家,是我22岁在鹤壁市电厂工作时。1990年的元旦后,当时我叔病重,在老家的姑来信说,让我父亲回老家看看。由于父亲有前列腺炎病,不能坐长途车,从洛阳到莒县没有过路火车,更别提直达火车了。只能从洛阳坐火车到徐州,然后在徐州转坐长途公交车,路程近三百公里,才能到达县城,所以父亲就没有回去。就由我母亲代为看望,我陪同母亲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  听说回老家,让我当时即兴奋又好奇,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回老家,并且在我们五姊妹们当中,成人之后,我是第一个回老家认祖归宗的。虽然这时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早已不在人世了。</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莒县属800里沂蒙山区,莒县的主食以煎饼、馒头为主,面疙瘩汤、面鱼、赶面条、面片、面稀汤为辅。</p> <p class="ql-block">  不要说我是第一次回老家,就是父亲自1946年先在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莒县地方政府,乡里参加工作,两年后又到部队参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2年在上海,部队集体改编为建筑五师后。</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奔赴长春建设一汽始,往后就极少回过老家,在长春结婚时,父亲回了一次老家。</p> <p class="ql-block">  从东北冰天雪地的富拉尔基一重,1958年,将要转战八千里到四川德阳建设二重厂、东方电机厂时,单位动员家属带小孩返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新工程的工地,暂时没有住的地方的原因,或许是太远的原因,母亲就和当时大多数家属一样,又带着大姐返回到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到了德阳后,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大姐和在老家出生四个月的大哥,在单位同是莒县老乡王凤海叔叔的帮忙下,从老家把母亲又带到德阳。刚到德阳时没有住的地方,这里临时住几天,哪里随时住几天,最后好不容易分到了房子住,才算固定下来。那时住在德阳的厂西,恰逢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在家的爷爷又病故去逝了。</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时,父亲带着母亲和尚未上学的大姐(六岁)、大哥(三岁),回老家给爷爷奔丧,回去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右侧是我的爷爷,左侧是我的叔。</p> <p class="ql-block">  随后不久,1962年6月,在老家的姥姥也去逝了,母亲都未能回去奔丧。听大姐说姥姥家里来信里夹着一个白布条,父亲看到了信里的这个东西,知道我的姥姥去逝的消息,意思是让在外的母亲给姥姥带孝。</p><p class="ql-block"> 由于母亲不识字,父亲念信时,就避重就轻的,断断续续的念给母亲听,介绍姥姥去逝的原因,因为姥姥腿摔骨折后,不想拖累家人的侍候、照顾,想不开选择了上吊。</p><p class="ql-block"> 大姐说母亲那时非常伤心,经常独自伤心抹泪,哭了有半年,这期间大姐非常害怕。在父亲的经常开导下,母亲才从失去,至亲的亲人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p><p class="ql-block"> 女人一旦为人之母后,是最坚强的人,是最伟大的人,是最能忍受痛苦和折磨的人,因为她们怀有天性的舔犊之情,护犊之心。但是,母亲还是未能回去。那时在四川交通不发达,行走不便,来回转车多,路又远,家里经济条件又不好又穷,适逢灾害年,屋漏偏遭连阴雨。吃都吃不饱,小孩又小,走一趟是真的很难,很难!</p> <p class="ql-block">  直到从宣汉县胡家镇搬迁到洛阳后,80年代中期,母亲从二公司的搪瓷厂退休后,这一晃已二十五年,父亲和母亲两人,才又回老家一次。真正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 <p class="ql-block">这一次回老家,也是父亲最后一次。</p> 六.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我回洛阳时,在已90岁母亲的家里,偶然发现一个旧信封。信封的背面上有我非常熟悉的字迹,是用圆珠笔写的,一看就知道是父亲写的字。</p> <p class="ql-block">  从写的内容上看,父亲在感慨自己真正的老了!听大姐说,父亲在去逝前(2001年去逝,78岁),找过以前的老照片,自己拿到洛阳邙山警校旁边的那家老照相馆,去洗老照片。冥冥之中,父亲似乎在准备着什么。也许人老了,真有未卜先知之觉?</p> <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好奇的心里,打开了旧信封,里面放的是老照片,有父亲年轻当兵时的照片,有父亲和母亲年轻时拍的双人照片,看样子像刚和母亲结婚时照的,有爷爷和叔叔的照片,有父亲抱着孙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父亲带着某种的思念、眷恋和不舍,准备着谁也逃避不了的生命规律。2001年夏天,父亲因肺癌离开了人世,病痛折磨了他有半年,他强忍着疼痛,默默的承受着。非常遗憾的是,在父亲临去世前,我未能见上一面,当时我在深圳妈湾电厂干三期工程。</p> 七. <p class="ql-block">  老家,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是以蒙山山系和沂河流域为坐标的地理区域,以两座出名的大山为典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曾有九朝十六帝登封。</p> <p class="ql-block"> 蒙山,位于沂蒙山区腹地,古称“东蒙”,是山东第一大山,第二高山,主要在临沂市内。</p> <p class="ql-block">  沂山、蒙山成就了沂蒙山,沂蒙山分布在几个县市内,沂蒙山区主要是指山东临沂市、日照市、江苏连云港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包括临沂市的三区九县、日照市的绝大多数,淄博市的沂源县、潍坊市的临朐县、济宁市泗水县,枣庄市区、宜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邳州市、新州市、赣榆市、东海市部分地区。</p> ↑摘自百度。 <p class="ql-block">  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尤其是在八年抗战时期,三年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中央在山东设立了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也被称为华东的小延安。 在沂蒙山区有很多动人的英雄事迹和故事,如铁道游击队、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六姐(拥军支前模范)、渊子崖村(中国抗日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沂蒙山区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战圣地,红色沂蒙”的美誉。井冈山、延安、沂蒙山,中国革命战争时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鲁南铁道大队短枪队指导员,原名张再新,1940年8月参加革命,1955年集体转业为建筑单位。历任国家建设部直属公司工会主席,1973年,国家建委103指挥部工会负责人,国家建委二局洛阳指挥部党委副书记,中建二局工会主席,1983年10月离休,至今生活在唐山新城区中建二局基地。</p> <p class="ql-block">  山东起先没有一座山叫沂蒙山,沂蒙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著名的沂蒙山就是抗战开始后毛主席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关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元帅有一句精辟的总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全国每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沂蒙山区的人。</p> <p class="ql-block">  在八百里沂蒙山区,有我们国家独有的第五种地貌一一“沂蒙山七十二崮”,组成了壮美的沂蒙崮群,为世界罕见。</p><p class="ql-block"> 崮,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在地貌形态中属于“桌形山”或“方形山”,当地人称之为崮。</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有“抱犊崮”、“孟良崮”、“松崮(松崮顶)”等名山。</p> ↑抱犊崮 ↑孟良崮 ↑松崮(松崮顶) <p class="ql-block">  孟良崮的地名,因北宋杨家军孟良将军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孟良崮,因三年解放战争期间,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在此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整编第74师(号称御林军),悍将师长张灵甫也命丧孟良崮,及第83师1个团。使得孟良崮声名鹊起,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莒县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莒氏部落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春秋莒国,鼎立齐鲁”。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有一个成语典故“毋忘在莒”就发生在这里,喻意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姑姑家的详细地址就是:山东莒县城阳镇西陈家楼村。</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舅舅家的详细地址就是:山东莒县店子乡东木家庄子。</p><p class="ql-block"> 我90年代初回老家时,那时全国的农村条件,还不是普遍的太好。</p><p class="ql-block"> 我姑姑未远嫁就在本村,城阳镇西陈家楼,离县城非常近,条件也要稍好一些,住的是砖砌平房。爷爷当时住的老房子,就剩下一堵泥土墙和几颗大树。母亲曾带我到村头的田地坟头上上过香。</p><p class="ql-block"> 从我姑家到我舅家,当时要途径一条拦河坝,相距约七八里地。但是,舅的老家那边条件,当时不及县城附近的村子条件好,住的还是土坯平房。母亲也带我到姥爷的坟头上上的香。</p> <p class="ql-block">父亲老家的地址</p> 1991年9月16日,2 <p class="ql-block">母亲老家的地址</p> <p class="ql-block">1992年11月22日,17</p> ↑《沂蒙颂》龚爽演唱。 有部分图片为网上下载。 <p class="ql-block">  感谢对本文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原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党委书记张继平。</p><p class="ql-block"> 感谢原中建二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赵洪川。</p><p class="ql-block"> 感谢周德才、徐佑福老大哥。</p><p class="ql-block"> 据徐估福大哥回忆,1958年,在东北富拉尔基一重,建设接近尾声时。单位要往四川德阳搬迁,单位动员家属带子女返回原籍老家。那时动员不知道是不是德阳还不具备条件呢?一重住的房子要收回呢?我没回老家,去了农场,我家回去一年多,后母亲才又到的德阳。</p><p class="ql-block"> 据周德才大哥回忆,1958年,好像是天气应该是比较热的时候,父亲送母亲和他回山东老家的。说是路程远,就让家属带子女回老家,可以减少负担,那时党员家属先带头,所以我爸他就让我们回老家了。大家回去有在老家呆一年的,一年多的,两三年的,基本上在两年内都回来了,母亲又带着他们到了德阳。</p><p class="ql-block"> 据赵洪川书记说:在富拉尔基要搬迁德阳前,职工家属确有一部分人,带子女又回到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据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原党委书记张继平,把迁移事情的原因,旁征博引的给介绍了一下,来龙去脉。约1958年前,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动员职工家属返回农村。当时确有一批家属返回原籍,并非因转移四川原因。到四川后,当时局有意在德阳建生活基地,如建了正式的医院、中专校、中学、俱乐部等设施和大批住宅。使职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条件,大多数配偶及孩子又返回原单位,到了德阳。这在当时一局局长张哲民回忆录《我的一生》中有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