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的秦腔声(散文)

王大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河边上的秦腔声(散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王大为</p><p class="ql-block"> 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市依着黄河峡谷修建了近百公里,和南北两边的荒山相映衬的是,弯曲的黄河两岸,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沿河垂柳,松柏以及这些年栽植的名贵树木应有尽有,应该称得上黄河上的绿色明珠,是西北重要的经济和文化的重镇和聚集地。</p><p class="ql-block"> 在兰州由于地域狭窄,黄河两岸的无数个公园,就成了人们闲逛,聚会,散心的地方,参天大树下依河而建的休闲场地不计其数,最出名的有中山桥,黄河母亲,水车园等大大小小的公园,它和兰州牛肉面一样,是这个城市的标志,而在公园里的秦腔自乐班,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几十里的河滨公园,几十里的秦腔声,大大小小的秦腔班,如同这个城市星光,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如同伴随它的黄河一样流淌着,生生不息,不舍昼夜。</p><p class="ql-block"> 西北五省爱秦腔,唯独陕西甘肃东部人痴迷,嘴里哼着,手上比划着,做饭,放羊,种庄农也唱两嗓子,高兴愁了唱着过瘾,有时候就像烟瘾一样,说犯就犯了。这些年城市扩大,老龄化,河边唱秦腔的人越来越多,戏班子边上排着长队唱,男的女的。我经常背着大提琴过黄河,就有背着二胡的老师,问我参加的是哪个戏班,七里河大桥上,你就能看到背着板胡二胡的,拉着小拖车放着音响,梳装打扮光亮的,基本上都是到公园唱戏的,老了唱戏挺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来兰州没有几年,我就迷上了秦腔,也有小时候秦腔的耳濡目染,那些时候每年过年,白天黑夜就滚在秦腔堆里,秦腔的人物,面相,动作,谁演的最好,都历历在目,尤其是秦腔音乐,那真是一个美,无论你在何处,何等的心情,只要是秦腔音乐起板,那是一个带劲,就把你拉回到小时候的舞台前,那扬着尘土的戏场和昏暗的舞台,以及卖力拼命喊叫的唱腔。</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羡慕那些能够拉一板秦腔的乐手,那板胡二胡在他手里就像飞的一样,那曲调优美,或忧伤,或激昂,他们面无表情,可是手里的活,那才是一个绝,委婉动听,收放自如,和人物的唱腔相辅相成,包音包的真是好,天衣无缝,滑音委婉,打音灵动。</p><p class="ql-block"> 要说秦腔是最古老的戏曲,以唐朝兴起,发展于清代,它的板式十分丰富多彩,许多戏曲都有采用,是由于板胡的成型出现,才带来了秦腔的发展和繁荣,就如同期小提琴的出现,带来了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协奏曲的发展一样。那不断变化的唱腔,丰富多彩的板式,让人对秦腔音乐有几份敬畏。中国戏曲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兴性"和"灵活性",没有固定的范本。在其主旋律大框架下,每个演唱者和演奏者都有充分发挥个人才华的空间,唱戏唱情,唱人唱心。</p><p class="ql-block"> 再难也顶不过热情,我利用下班时间对着戏看谱子,熟悉了谱子,偿试用大提琴拉伴奏,大提琴在乐队伴奏是有谱子的,在秦腔伴奏没有谱子,完全依着个人的理解去掌握拉或留,拨或拉的音乐处理,具有个人鲜明色彩。对于欢音的“阮”和“梭”,坚强肯定的“米”和“拉”,苦音“发”和“希”,都需求相应的处理方法。对板式的理解更是难,二六板,二导板,慢板,垫板,滚板等几十种板路,大提琴以其独特的低音音城,为乐队提供了更为宽范的声场,增加音乐的厚度和表现力,成为乐队的根音,在秦腔上能够延展增加各个腔调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兰州住的甘肃人最多,唱秦腔懂又秦腔的人自然就多,有时候从黄河桥上路过,就能听到隐约的秦腔声,巡声探去,是一些老年秦腔爱好者在一起唱秦腔。第一个认识的是张老师,说明来意,就是想跟老师们学习秦腔,用大提琴加入伴奏乐队,他们觉着新鲜,那当然好,对于水平和效果,他们说慢慢练习,从次就加入到了河边秦腔自乐班的行列,开始了大提琴秦腔伴奏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老年乐秦腔乐团,是一个活跃在七里河桥南桥北的秦腔乐团,团员大约五十多人,平时经常参加的为二三十人,团长唱腔好而又热情,年轻有活力。团里的组织活动,以及出场安排都由她负责,是一个热心人,团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负责处理。乐团也随着季节转场,夏季热在桥南的公园里,那里树大凉快,冬季转到北边的公园里,这里树少热一些。</p><p class="ql-block"> 我由于上班没有时间,只是在周六周日下午来参加演出,团里有固定的人员,但偶尔也来一些人,有的水平一般,也有专业高手,无论是唱还是拉,高手来了,大家还是兴奋不已,确实在音准腔调上有不一样的感觉。拉板胡的有几个老师,水平比较高,各有自己的风格,唱腔上大家各有特色,有时候也唱折子戏《三对面》,《杀庙》,《华亭相会》等。印象最深的是在南岸公园来了一个专业老师和我们团长唱《杀庙》,那动作,情绪,唱腔都十分到位,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让我记忆深刻,那苦情那无奈悲壮,我在伴奏的时候,眼中含着眼泪,那故事的曲折,人物命运的复杂多样,以及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加上演员的出色演绎,让人入戏,让人动情。</p><p class="ql-block"> 戏班子在重要节日,还要彩装演出,统一服装,文舞班子齐全,那天也是观众比较多,有几个热心的观众,长期看戏,就随手送来三五百元,说是看到大家辛苦,出点钱赞助一下。人群中经常能看到几个推着轮椅的病号,他们是附近医院的病人,也有年龄很大的老人,他们应该是戏迷,虽然身体虚弱的无力,但是坚持来看戏,专注而认真,有时候发现很久没有来了,也许是带着秦腔的韵味走了。团里大家有一个共识,大家都是老年人,如同戏班子的名字一样老年乐,大家共同玩好,为群众演出,为戏迷演出,快乐每一天,不为社会添负担。</p><p class="ql-block"> 戏班子里有一个民勤女的,是一个奶奶,但算不上老奶奶,大家都称她小何。在兰州给儿子看孙子,个子高嗓子好,秦腔唱的时间不长,但学习的很认真,学的快唱的好,知道我在民勤工作过,还算半个老乡,听大家说她们老两口在民勤种西瓜,辛辛苦苦挣钱,给儿子在兰州七里河买了房,她在农闲的时候在兰州看孙子,老伴在民勤种瓜。我说河西人,民勤那个地方唱秦腔的少,你怎么会唱秦腔,说她十分喜欢秦腔,来兰州才学的,在公园跟戏班子老师学,她也不忘夸上我两句,说加上大提琴唱着轻松,也好听。</p><p class="ql-block"> 前年的夏天,她从老家给戏班送了一袋子白兰瓜,因为我只有在周六周日去,等周六的时候,她特意为我拿了两个白兰瓜,说我在民勤工作过,知道民勤的特产是白兰瓜,说现在和以前口味不一样了,大家都觉着她是一个实诚人,特别能吃苦,人很热情,人缘很好。</p><p class="ql-block"> 去年五月份的时候,很久没有来了,后来群里突然说小何因病去世了,大家都觉着太突然,平时看着挺健康的,有人说,她早就有病了,经常头晕,好几次头晕唱不下去了,在儿子家里不好意思说,也为了省钱,就自己扛着不去医院,结果就突然病倒了。群里的热心人帮着联系车,把人送到民勤下葬了。</p><p class="ql-block"> 在她七七的时候,团长和骨干们在群里说让大家到黄河边上,带上乐器,祭奠一下她的七七,我匆忙赶到,就在七里河桥边上的亭子里,对着黄河设了一个简易灵台,摆满了点心,水果,酒之类,团长带着大家十多个人,鞠了躬,回忆了她入团的经历和为人。团长说今天就专门为小何演一个专场,全是苦戏。</p><p class="ql-block"> 在缓缓流淌的黄河边上,初夏微风轻拂的树下,婉转悲苦的秦腔曲调缓缓响起,苦情戏是秦腔的特色,此情此景下,大家悲伤的心情,加上悲情戏的叠加,大家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唱的和乐师们都是流着眼泪完成一个个曲调,过路的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都以为是戏剧情节唱哭了大家,看戏的人也被这个情景感染着,都说太敬业太投入了,入戏了,一个热爱秦腔的人,艰辛的人,真诚善良的人就这样走了。</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老伴九月份才走的,年龄也不大,老两口带孙子,顺便在公园唱戏,一个拉一个唱,甚是幸福,是团里最早我认识的人,人挺好,实诚热情。团里组织大家尽了点心意,专门有人送了花圈,表达哀悼和怀念,她的优美的唱腔,好像近在眼前,回荡在黄河两岸的公园里。戏剧是曲折复杂的,人生亦然,人生是一部完整的悲情戏,看戏唱戏多了就看淡人生了,从开幕到闭幕也就曲曲几个小时,其中的波澜壮阔,悲欢离合也都像烟雾一样慢慢消散了,不留痕迹。大自然也一样,黄河流的是上苍和大地的眼泪,那里面含着自然神灵的悲情,川流不息,不舍昼夜。</p><p class="ql-block"> 汪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板胡老师,胡琴技术好,懂戏,为人谦和,大家唱腔上的问题都请教他,我的大提琴他也经常指导。去年底他说省文化馆下属的陇原秦腔剧社开年会,让我随他去拉大提琴,他说陇原剧社是全省退休的专业演员和琴师组成的班子,我说怕水平不行。他说,我听你的演奏没有问题,他们哪里现在没有大提琴,我认真忐忑的参加了年会,真切感受到专业演员和乐队的实力和水平,真是受益匪浅,同时,剧社说演奏的可以,让我参加到剧社,说以后有活动,演出让我去参加,我也十分荣幸参加到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剧社,学习更多的秦腔艺术,为爱好秦腔的人们服务。</p><p class="ql-block"> 兰州疫情今年就像是连阴雨,没完没了,严重影响着兰州人民的生活,团里也是积极配合防控政策,该收就收,有些爱唱的就在群里唱,把自己在家练习的唱段发到群里,供大家欣赏,互相学习,解封控之闷,大家期待解封之日,又在河边放歌,热爱秦腔,传播秦腔,是一件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对于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黄河两岸的秦腔声,应该是黄河边上的一朵浪花,带着黄土高原的泥土味,散发着西北地方独特而瑰丽的气息。是西北高原上的独特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同黄土一样深厚和博大,是西北人民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积淀,慰藉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漠野千里戈壁沙漠,以及纯朴善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艰辛的人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30日写于庄浪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