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艳君</p><p class="ql-block">中国女晋剧演员</p><p class="ql-block">花艳君(1929年10月-2022年10月11日),汉族,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艺术家,在群众中享有盛誉的老一代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花派艺术创始人,主要作品有《三娘教子》。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戏剧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11日,花艳君在家中去世,享年94岁。</p> <p class="ql-block">艺海名花</p><p class="ql-block">—介绍晋剧表演艺术家花艳君</p><p class="ql-block">赵尚文</p><p class="ql-block">花艳君是晋剧舞台上一位很有造诣,卓有成就的青衣大家。先后成功的演出了《二堂舍子》《芦花河》《明公断》《清风亭》《汾河湾》《南天门》以及《张羽煮海》《孔雀东南飞》等近60余出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她唱、念、做具佳,最擅长演悲剧,她演出的《急子回国》《三上轿》等都以她悲凉凄苦的唱腔,为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花艳君的嗓音宏亮,喷口有力,棱角分明,她为流派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称得上是一位勇于追求,勇于革新,永不满足的晋剧表演艺术家。</p><p class="ql-block">花艳君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和父母家世。只知她6岁上随人贩子长途跋涉,辗转太原,被卖于晋剧老艺人邱凤英门下做了养女。邱凤英原籍东北,原为河北梆子艺人,戏路很宽,擅长武功戏,几经周折,定居太原,成为“锦梨园”的台柱子。因为养父姓王,故取名王玉贞,从此跟随养母邱凤英和二舅邱树山开始了学艺生涯。她初习刀马旦,演过《英杰烈》、《辛安驿》等戏。因为聪颖乖巧,吐字清晰,7岁时便与闻名剧坛的丁果仙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晋剧《芦花》的唱片,花艳君在其中扮演英哥。</p><p class="ql-block">养母和二舅对玉贞要求严格,不论是炎热难耐的三伏天,还是滴水成冰的数九隆冬,都是天不亮就被带着到海子边(公园)喊嗓子。喊完嗓子就去练功、下腰、踢腿、拿大顶、跑圆场、趟马、走边……二舅还在门环上系了根麻绳,要她脚尖对耳朵,整整吊上一炷香功夫,直吊得头晕目眩,汗如雨下。练完功再去吊唱,如有一句咬字不清,梆子就往嘴上敲;屁股上挨一百藤杆子都有,不许哭,不许叫,打完再接着唱。</p><p class="ql-block">到了12岁时,因为练功,腿受了伤,拄着双拐随“玉兰旦”学唱了青衣。她的第一出青衣戏《教子》是筱桂桃亲传。筱桂桃原名杨丹卿,是著名艺人筱吉仙的得意弟子,唱腔委婉,表演细腻,当时虽没有“果子红”誉满天下,可也是才艺出众,名扬晋阳。14岁时王玉贞在太原“鸣盛楼”首次露演《三娘教子》,就受到晋剧界名流和观众的热烈喝彩;这在邱树山等培养的17个娃娃中,王玉贞还是第一个。一位老知识分子,给她起名花艳君,意思就是花中之王,于是15岁以后就以这个名字挂牌演出了。</p><p class="ql-block">后来,花艳君不仅和师傅筱桂桃同台演出,还和牛桂英同台演出过。花艳君还得到刘少贞、丁果仙等的栽培,丁果仙和邱凤英是结拜姊妹,因此花艳君叫丁果仙二姨。丁果仙为她排过《日月图》《南天门》《打金枝》《女中孝》等十余出戏。花艳君还主动找到“说书红”高文翰拜师求艺。这位名流以少有的热情为这位真诚求艺的学生排导了《汾河湾》《武家坡》《三疑计》《芦花河》等戏。花艳君见好就学,博采众长,艺术才华渐放光彩,逐日成名。</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在黑暗中饱尝了黄连苦水的花艳君获得了新生,她饮水思源,精力倍增,一心扑在了晋剧事业上。1956年,花艳君成为我省戏曲界首批被吸收的中国共产党员。她积极排演新编戏《红娘子》《丹阳救父》《江汉渔歌》等,又移植演出《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同年,在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戏箱折价两万元,她分文不留,上交国家,成为戏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1955年,花艳君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花艳君有幸得到梅兰芳、程砚秋、欧阳予倩、俞振飞等戏剧大师的传授,受益匪浅。程先生以他“勾、挑、弹、拔、甩”的水袖功,传授给来自全国的同行们。梅先生结合《宇宙峰》传授了演员“做戏不可过火,定要逼真细腻”的表演艺术经验。回来后,花艳君成功移植演出了《宇宙峰》,丰富了晋剧剧目。她不仅吸收大师们的表演技巧,而且在自己的唱腔中,突破了中路梆子固有的梆板尺寸,运用了“闪错”的办法,刻意求新,成为“花派”艺术独到的特点之一。她如饥似渴地向郭兰英学习,移植演出《白毛女》;还有常香玉的《大祭桩》,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蒲剧名家王秀兰的演唱,她都认真聆听并巧妙地揉合到自己的唱腔中去。五十年代中期,花艳君的演唱艺术趋于成熟,以她独特的艺术流派风靡省内外。</p><p class="ql-block">曾在十四五岁的时候,老艺人郭少仙就经常带花艳君出去“闹票”,锻炼了她的板眼尺寸特别准确的本领。郭少仙是山西祁县人,是30年代的“大学生”,热心于晋剧事业,在晋中一带很有影响。后来,花艳君结了婚,公爹是位老中医,有文化,常给她讲平、上、去、入、辙口、韵脚,讲汉语标点符号,以及逻辑重音,这些都一定程度帮助了花艳君的艺术成长。她深有感触地说:戏曲艺人离开知识分子,将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提到花艳君,热心的戏曲观众,会立刻想到她的代表剧目《三上轿》。解放前《三上轿》早已是花艳君的师傅“玉兰旦”的拿手戏,50年代中期,又经过李星五剧本整理,郭少仙重新加工了音乐、唱腔,由寒声同志执导,使花艳君演唱苦戏的艺术天赋得以充分发挥。她以哀、怨、痛、愤交织的声腔,把忠于爱情、勇于牺牲、誓死复仇的崔秀英演活了。这个戏久演不衰,成为“花派”艺术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三上轿》是传统戏《假金牌》中的一折青衣重头戏。秦腔、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中,历代都有名家擅长,流传甚广。《假金牌》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权相张居正之子张秉仁,依仗权势,横行乡里。书生李桐误入圈套。张秉仁药酒毒死李桐,逼李桐之妻崔秀英与他拜堂成亲。县太爷贪赃枉法,纵容张秉仁逼亲。花轿临门,恶奴与媒婆相逼,崔秀英假意应允,哭别公婆和娇儿,怀揣利刀,含恨上轿,誓死复仇。《三上轿》正是秀英哭别公婆和娇儿时,生离死别的一场戏。花艳君的演唱感情真切,层次分明,洋洋数十言,尽泻而出。每次听来,均为其情所动,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三上轿》中心戏是“三哭三别”:一别灵堂,二别公婆,三别娇儿。这段唱虽然也采用了晋剧的传统板式结构,由介板、滚白、平板、夹板、垛板、二性等组成,但由于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轻重缓急,交替展施,第一段唱崔秀英把亡夫如何认贼为友,遭人暗算的经过,字字血,声声泪,交待得一清二楚。尤其在过门中艳君采用后闪、前扑、转身、抽袖等身段表演,并亮出了早已藏在身上的短刀,表示自己甘愿牺牲,誓死复仇的决心,使崔秀英原来单纯的柔弱哀怜,变得悲壮了。</p><p class="ql-block">在哭别公婆的一段唱中,句式长短不齐,但花艳君重在唱情,突出表现崔秀英与公婆诀别前,对孤苦无依风烛残年的两位老人的劝慰。这里有几句出自戏曲艺人编写的传统唱词,大约流传了百余年“你的儿好比一树桃,二爹娘担水把树浇,直浇得桃树枝叶儿繁茂,来了个贼子连根刨”。这几句唱词,毫无文人雕琢之感,明白流畅,比喻形象巧妙。音乐采用了“引子腔”,改唱夹板引子和二性垛板。这种带有创造性的行腔,加强了哀怨情绪的发挥。整个唱段,花艳君能纵横驰骋,运用引子、流板等不同方式处理,使唱段起伏跌宕,感情横溢,哽咽哀怨,揪人心弦。</p><p class="ql-block">唱腔的第三个高潮是她将要与襁褓中的骨肉永别,诉不尽的离情别绪,全剧进入高潮。花艳君边奶婴儿,边吟唱:</p><p class="ql-block">“娇儿呀!你不要哭,不要闹,并非娘有意将儿抛。</p><p class="ql-block">娇儿呀,你放开肚儿吃个饱,娘奶儿也是最后一遭。"......</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最后:“不要忘了到坟前与爹娘把纸烧,噢......嗯......”</p><p class="ql-block">这个结尾妙不可言。既表现了娇儿吃饱入睡的情景,也是塑造崔秀英哭别抒情的一种方式,让观众在“噢噢”哄儿入睡的音乐声中有无穷的回味。这段唱花艳君用辛酸的颤音演唱,叙述这残酷的现实以及对娇儿的寄托,她自己并没有泣不成声,而看戏的观众却禁不住默默拭起泪来。</p><p class="ql-block">在晋剧《急子回国》里,花艳君扮演了王妃宣姜。《急子回国》说的是春秋时卫宣公的大儿子急子,被立为太子,和齐禧公的大女儿宣姜订了婚,卫王见宣姜美貌过人,就留做自己的三夫人,并把急子贬至异国。18年后,急子回来了,宣姜已生了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卫王想废掉急子,重立公子朔为太子。公子寿知道后,自己替兄长一死。急子发现弟弟被错杀,悲愤交加,自刎而死。宣姜被卫宣公霸占,早已郁闷窒息,见急子已死,也自杀了;卫宣公气急败坏,被气死了。酿成了一场大悲剧。</p><p class="ql-block">史书上把宣姜写的很坏。这是两千年来的封建观念作怪,认为既已做了王妃的宣姜再不应思念急子,藕断丝连。是著名戏剧家阿甲使宣姜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由于父纳子妻,造成宣姜不相称的婚姻,她虽已生子,但她没有爱情。急子回朝后,来参拜宣姜,宣姜该不该诏见?原来的未婚妻,如今变成了姨母身份,急子本应是自己的夫君,现在只能叫她姨娘,这使宣姜陷入到矛盾重重的情海旋涡中,她面对木已成舟的现实,怕看到急子,但又想见到急子,倾诉18年的衷肠苦,肺腑言。诏见急子,又怕昏王回宫,真是“不见心不甘”,“见了怕他受牵连”。她左右为难,只得强颜欢笑,逢场作戏。花艳君的演唱声情浑然一体,千回百转,耐人寻味,较好地塑造了宣姜这个被摧残的女性形象,成为花艳君悲剧美的又一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经典留声】晋剧《金水桥·哭殿》花艳君(1958年)</p> <p class="ql-block">晋剧《秦香莲》花艳君</p> <p class="ql-block">花艳君演唱晋剧《金水桥》银屏女绑秦英忙上御道 味儿真正!</p> <p class="ql-block">晋剧《张羽煮海·相思》 花艳君</p> <p class="ql-block">【晋剧花派经典剧目欣赏】《孔雀东南飞》花艳君</p> <p class="ql-block">晋剧《法门寺》花艳君演唱,不愧是大师 听着真过瘾!</p> <p class="ql-block">晋剧《急子回国》选段 花艳君</p> <p class="ql-block">晋剧 音配像 丁果仙 花艳君 《芦花》片段</p><p class="ql-block">花艳君1936年七岁时便在上海百代公司为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录制的《芦花》一剧中扮演英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