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红色之旅——追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6)

叶子🍀

<p class="ql-block">  陕晋红色之旅在2022年9月24日下午,9月25日上午分别去绥德县、小河会议旧址、枣林则沟会议旧址参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到了绥德虽然时间短暂,但去看一看也就知道了。绥德与榆林一样,乃历史上塞北的军事重镇,以州府建制设立,故素有“天下名州”之誉。</p><p class="ql-block"> “绥德”,一个清亮而儒雅的名字,始于北魏,取“绥民以德”之意。今天,绥德县城所在的城关镇就叫做“名州镇”。绥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高大、彪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南宋名将韩世忠,绥德人,抗金英雄,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解除兵权。他曾替岳飞鸣冤,面诘秦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位于绥德县城闹市区的韩世忠雕塑,成为这个县城最引以为豪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据民间传说曾有一个年轻男子长得很好,剑眉星目,鼻梁高挺,厚厚的嘴唇,很是性感,一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模样。看这男子的模样,男子的祖上大概是绥德人,或是从绥德走出去的。总之和绥德该有些丝丝缕缕的关联吧。但是,穿越历史风烟,对于这个后生究竟是不是绥德人,绥德人自己的记忆也模糊了,有些犹豫不定,再到后来,这男子是不是名副其实的绥德人似乎也无所谓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小巴来了疏属山位于绥德县城区,海拔893m,两河相拥山,现为“名州文化旅游街区”中的一部分。绥德疏属山旅游景区是知名的红色文化教育胜地,秦皇上扶苏含冤处斩后安葬在此,毛主席、周总理、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也这里留下了作战的踪迹。疏属山既不雄伟,都不俊美,殊不知却包括着中华文化的浓厚历史,有着陕北文化艺术的流源,汇萃了绥德文化艺术的精粹,承载着绥德历史的以往与将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疏属山参观三五九旅359旅,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绥德抗大总校旧址等红色遗址。</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在359旅和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建成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占地6500平方米,展线长100米,展出图片1076张。文物326件。</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双方共同协商下,将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五县设为警备区,由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接防。</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在绥德城内设立警备区司令部,机关驻地为绥德城仓房圪垯,陈奇涵率警一团、警三团和警八团驻防警备区。1939年10月,359旅接防警备区,王震被任命为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驻防期间,359旅多次击退日军进犯,胜利保卫河防,同时在抗击国民党顽固派、建设边区等各项事务中成绩显著。1940年2月359旅瓦解了国民党在绥德的统治,绥德解放。1941年3月,驻绥359旅部队陆续开赴延安南泥湾。4月17日,在晋西北抗日的独一旅之715团奉命先行西渡黄河到达米脂和佳县,接替359旅绥德警备区河防。1942年11月上旬,独一旅奉命全部调防警备区,高士一任警备区司令员、习仲勋兼任政治委员,独一旅驻防警备区直至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是绥德军分区、陕甘宁第二军分区驻地,直至建国前夕撤销绥德军分区建制为止。</p> <p class="ql-block">  1943年3月初,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率领下,从河北邢台浆水镇经过山西兴县到达绥德继续办学,校址设在绥德西山寺,各大队分布于我县落雁砭、延家岔等地。在抗战期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10月抗大全部撤离,与绥德军民共同渡过了2年零10个月时间。其艰苦创业,顽强进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绥德。</p> <p class="ql-block">  浸润着秦汉文化的绥德,还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战争年代,绥德用它博大宽厚的胸膛,温暖了风雨如磐的艰苦岁月。散落于绥德是古宅老窑,是见缝插针生长着的花草树木,把日子渲染得蓬蓬勃勃。古老与现代相承,历史与文化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这样的古城格局,使城市有了起伏、有了层次、有了绿色、有了依靠。</p> <p class="ql-block"> 站在绥德县黄土风情文化园内,放眼望去,顺着蜿蜒大道排列着的石狮,威武雄壮。宛如严阵以待等候检阅的军阵。或立、或蹲、或踞的石狮子个个栩栩如生,凛冽的寒风顺着山沟沟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这些石狮子便会被唤醒,龙鸣狮吼打破这寂寥冬日里陕北大地的肃杀气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半程,才猛然发现,半人高的石狮子虽然形态各异,但个个温柔可人,毫无凶相,与平日所见石狮风格迥异。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摆放的石狮子原来都是绥德“炕头狮”的放大版。</p> <p class="ql-block">  在绥德,卧室的窗台上或炕头上约10-20厘米的小石狮子,农家称之为“拴娃狮”,在绥德称为炕头石狮娃。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绥德县民间石狮崇拜的最奇特的一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 在绥德有一种民间习惯,每当妇女怀孕后,在炕头上放置一只石狮娃,并在石狮娃身上扎系上一根红绳。这样做既可把孕妇怀的胎儿的灵魂拴住,又能保佑母子平安。因为石狮在,屋子里就会充满阳刚之气,母子就不会受到阴气、邪气的侵扰。这种习俗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只能在精神上给人一种慰藉和寄托。</p> <p class="ql-block">  绥德人当婴儿长到自己会爬动的时候,这炕头上的石狮娃倒真的有了具体的用途了。大人用一条1米长的红布带子,一头拴在婴儿腰身上,另一头拴在小石狮上,这石狮既可以做玩具,还可以防止小孩乱爬乱动,从炕上滚下地来。因此,石狮娃又称“拴娃狮”,也叫“保锁”,这些“拴娃狮”具有稚气、娇憨、顽皮的神态,有的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顽童;有的似体壮矫健的小武士,有的像正在妈妈怀里撒娇的调皮蛋;有的圆头圆脑像一只憨厚的小狗。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些“拴娃狮”不是畜生,而是能驱邪避灾、纳福、吉祥的神兽、灵兽、瑞兽。这种民间艺术中的狮子形象寄托着人们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小河会议旧址。分为毛泽东同志旧居、司令部旧址(小河会议旧址)、“七一”纪念大会旧址等几部分。</p><p class="ql-block"> 小河会议旧址在1997年被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延安干部学院列为现场体验教学点,是榆林市第一批市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小河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小河会议旧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南48公里的小河村。</p> <p class="ql-block">  194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陕北,从1947年6月8日至9日、6月17日至8月1日,毛主席他们在靖边小河生活战斗了47个日夜。</p> <p class="ql-block">  6月7日,党中央冒雨离开了王家湾,山洪暴发,道路泥泞。全体转战人员,经一夜风雨行军,于6月8日天明时到达小河村。到了小河后,主席来到了贫民曹九林家,受到了曹家和小河村人民的热情接待。刚要做饭、架电台,骑兵侦查员就前来报告,敌人扑过来了。当时,当刘戡部队迫近王家湾时,在高川、青阳岔、石湾一线未找到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就停留在这一带山头上、山沟里,设法侦察他们的去向,当毛泽东发现刘戡部正狐疑不定时,就决定假意向小河西20里地方的天赐湾转移,造成党中央向西南的保安、吴起方向投奔西北野战军主力的假象。</p><p class="ql-block"> 由于毛泽东的灵活指挥、巧布迷阵,使敌人擦肩而过,我军终于走出险境……刘戡军始终没有找到共产党中央机关的踪迹,垂头丧气地退回了延安。毛泽东转战陕北到天赐湾,是西行的最“终点”。在天赐湾住了9天后,党中央决定重返小河村。</p> <p class="ql-block">  6月17日,党中央第二次转移进驻小河村,一直到8月1日,期间召开了小河会议,从而使“小河”这个小村庄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在西北野战军取得了陇东战役的胜利并收复了三边地区,西北战场形势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党中央、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p> <p class="ql-block">  “小河会议”从1947年7月21日开始,至7月27日结束,彭德怀、贺龙、陈赓、王震、杨尚昆、习仲勋等革命家参加了会议。小河会议刚刚闭幕,就传来了刘邓大军胜利结束鲁西南战役,打开了跃进大别山通道的好消息。送走将军们奔赴前线后,毛主席决定向东转移。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了小河,沿着大理河畔第二次来到青阳岔,在青阳岔住了两天后,8月3日离开了青阳岔,离开了靖边向东面西北野战军总部所在地前原村进发,开始了走向最终胜利的长途行军。</p> <p class="ql-block">  胜利广场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15位领导人召开小河会议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艺术家用高超的手法再现了当年伟人的形象。时间仿佛回到了1947年,偏远的山区,艰苦的环境,却不能磨灭心中的“光明”,一句“光明在前”是心中的向往,是坚持的决心。走过一条条古老的道路,看过一件件陈旧的物品,耳边似乎响起革命的史诗。在实践中学党史,在行走中学精神,用真城的心,重走转战路,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  群雕前有一个升旗台,升旗台距离群雕12米,寓意了主席在转战陕北时路过了12 个县境。</p> <p class="ql-block">  走革命纪念馆,一个整洁的院落,宽敞而又明亮,一孔孔窑洞还原布置了主席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场景。据当地村书记介绍,当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就住在窑洞院,对面不远有一座小山犹如屏风,将旧址掩蔽起来。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后人记忆学习。</p> <p class="ql-block">  在小河居住期间,中共中央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了大量电报,为新华社修改了《努力奋斗迎接胜利——纪念中国共产党创立二十六周年》《总动员与总崩溃》等社论,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7月1日,中央机关还在小河村召开建党26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介绍了党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讲了党的五个特点。</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在小河吹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号角,揭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这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陕北指挥的全国重要战役。</p> <p class="ql-block">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小河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习仲勋、陈赓、陆定一、杨尚昆、马明方、贾拓夫、张宗逊、王震、张经武等。会议在院子里临时搭的凉棚下举行。毛泽东就关于对蒋介石的斗争、统一战线、军事计划、土地改革、“三三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发表重要讲话。</p> <p class="ql-block">  小河会议认真分析了战场形势,总结了作战经验,并根据战局的变化,调整了战略部署,为形成“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 的战略进攻态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迅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 小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和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河村也因此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在小河的47天,化名“李得胜”的毛泽东与这里的群众留下不少故事。如今74年过去了,小河依然流传着反映人民领袖爱人民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展览中看到当地有六十多岁的老人,过去常常听父亲讲起那些革命故事。他说:“当年我父亲还是个孩子,他说毛泽东第一次来小河时就到了我们家院子。当时毛泽东住在同院的曹九林家,警卫员住在我们家。毛泽东从青阳岔撤离时,遇上下雨,一路泥泞,衣服鞋子都沾满了泥。毛泽东不愿弄脏房主家炕上的毡,就让警卫员把帆布铺在地上,包上豌豆秧。然后,毛泽东就躺在豌豆秧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  老人说,当年在小河村东背山的悬崖上有一窝花鸨,经常叼吃村里的鸡,老百姓深受其害,但因花鸨窝在又高又陡的悬崖上,大家也没有办法。毛泽东知道后,就让警卫战士想办法除掉这个窝。几名战士用背包带一根续一根,连接成长绳,再绑上长柳椽,攀上崖顶。另外几名战士站在崖下,用绳绑着长柳椽上下拉扯,把花鸨窝给收拾掉,为老百姓除了一害。</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村里12岁的小孩得了急性痢疾,毛泽东知道后立刻派军医给孩子治病。小孩子病好后,当地群众感激地对毛泽东说:“这孩子全凭了你。”毛泽东说:“咱们都是一家人嘛!”如今,小孩已86岁了依然健在。</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对贫苦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同样老百姓对共产党、对毛泽东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几十年来,曹九林一直精心管理着毛泽东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去世前还特别嘱咐后人:“毛主席是咱的大救星,在咱家住是咱家的福分,要把这几孔窑维护好。”</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靖边小河会议旧址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3A级红色旅游景区。今天的小河会议旧址已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绕过群雕继续向前会看到气势恢宏的浮雕,浮雕距离群雕38米,寓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经历了38个村庄。浮雕以7块汉白玉嵌接而成,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中心,以“三军配合”为主轴,以两翼牵制为支撑,以贺龙运粮为保障,逐步展开了一幅雄伟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从浮雕左侧拾阶而上,会看见一口水井——思源井,这口水井是当年毛主席和战士饮用过的水井,据说现在井里依然有水。</p><p class="ql-block"> 从思源井到毛主席旧居共有47个台阶,寓意着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小河度过了47个日夜。</p> <p class="ql-block">这13孔窑洞寓意了主席在陕北生活战斗了13年。</p> <p class="ql-block">广场两旁是革命后代亲属认养柏树林。</p> <p class="ql-block">  枣林则沟会议旧址位于清涧县石咀驿镇枣林则沟村,这里因枣树多而得名。枣林则沟村距清涧县城约25公里,会议旧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5孔窑洞院落,位于210国道东约2公里的山沟中。远远望去,脑畔上“枣林则沟会议旧址”八个红色大字十分显眼,推开虚掩着的木门进入院落,院落收拾得十分整洁,石碾和磨盘是当年保存下来的,有些年头了,院子里的一棵榆树是后来栽植的,长得很茂盛。正面,5孔重新修缮的窑洞整齐排列,这里就是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 在1947年3月24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由清涧县高家硷村出发,经清涧县城,转往延安子长县的任家山村。3月25日与先期到达任家山村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会合。同日,西北野战军将胡宗南部第31旅2900余人歼灭在青化砭地区,取得撤出延安后的第一个胜利。</p><p class="ql-block"> 第31旅在青化砭的惨败,令胡宗南恼羞成怒。他派出多路大军尾追,情况十分紧急,中央机关必须马上转移。</p><p class="ql-block"> 3月28日中午,中央机关决定再次走向清涧这块红色的土地。当晚,中央机关离开王家坪,向清涧县以北山区转移,于29日凌晨到达枣林则沟村,毛泽东住在吴进增家。</p><p class="ql-block"> 尽管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狠狠教训了一下胡宗南,但也暴露了我军的主力位置。胡宗南部很快气势汹汹地围拢过来,企图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敌人追兵已近,形势容不得半点犹豫,毛泽东决定再次召开中央紧急会议,他需要立即解决摆在面前的困难,重建一个精干高效的中央指挥机构以应对危机。</p> <p class="ql-block">  3月29日晚上,毛泽东在吴进增家的窑洞里紧急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即“枣林则沟会议”。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并讨论“三委分工方案”,即党中央化整为零,一分为三,各司其职。会议从29日晚上一直开到30日下午,开了一天一夜,与会者发生了激烈争论。</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认为,胡宗南部虽然占领延安,但边区广大山区和农村还在我军控制之下,他必须用行动向全党表明,在这个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的战斗位置就在陕北、在最前线。毛泽东不走,党中央还在陕北,这个事实就是对敌人占领延安的最大反击,对全国解放区军民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其他领导则极力要求毛泽东东渡黄河,转移到晋察冀解放区,保证党中央的安全,更好地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在谁去谁留的问题上,毛泽东毫不“谦让”。</p><p class="ql-block"> 最终,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实行“三委分工”,即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由中央书记处的3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刘少奇为中央工委书记,朱德为副书记,董必武、彭真、康生、陈伯达为常委,伍云甫为秘书长;中央工委立即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会议前一天,中央还成立了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副书记和后方支队司令,转移到晋绥解放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保障工作。</p> <p class="ql-block">  枣林则沟会议根据形势的需要,确定了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分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对全国各解放区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同时也做好了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稳定了陕北地区的军心和民心,扭转了西北的战局,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3月31日,党中央离开枣林则沟村时,毛泽东让警卫员把一顶黄色的军用蚊帐和一顶草帽送给房东吴进增。警卫战士说:“这是首长送给你们的一点东西,请收下吧!”吴进增一家再三推辞不收,警卫战士解释说:“这是蚊帐,夏天用处很大,睡觉时罩在上面,蚊子就咬不上了,一定要收下,这是首长的一点心意。”后来,吴进增才知道礼物是毛泽东留下的,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把那顶蚊帐捐献给延安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75年后的今天,我们拜访枣林则沟毛泽东旧居。整洁的院落里有5孔窑洞和一棵大榆树,院子里还有当年保存下来的石碾和磨盘。在毛泽东当年居住的窑洞里,炕头上有他接见当时清涧县委书记郝登洲的蜡像。其它3孔窑洞里陈列着当时的一些老照片,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召开枣林则沟会议时的蜡像。</p><p class="ql-block"> 今年76岁的吴子俊老人说:“1947年3月29日晚,毛主席来到我们家。我爷爷把他请进家,还给他吃了饭。毛主席在我爷爷家住的几天里,也给我爷爷、姑姑和父亲吃了不少东西,走的时候还给我爷爷送了一顶蚊帐和一顶草帽。我爷爷在世时经常对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领导咱农民翻了身,现在都过上了好光景,我们要永远拥护党的领导。’我在这里照看毛主席旧居,我会坚持把卫生打扫好,给游客讲解。我还要给子女们说,永远不敢把党的恩情忘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作为革命后代,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不断将创新落到实处,让红色基因融入后代血脉”,这是时代的典范。“红色”,代表着欣欣向荣,独立自主和与时俱进等所有积极、先进的优秀作风,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这是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