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沙岛环岛徒步的终点,顺便去看了一下西边村落里的“渔俗馆”,该馆详细介绍并展示了白沙岛的历史以及捕鱼变迁。</p> <p class="ql-block">普陀白沙渔俗馆是白沙这座岛屿历史的记录者,25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180余件实物展品和历史资料,见证了白沙渔业的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14日,普陀区白沙乡渔俗馆正式揭匾开馆。</p><p class="ql-block">白沙渔俗馆位于白沙乡小沙头经济合作社,是一个具有海岛渔俗特色的专题博物馆,2011年11月开工建设,今年9月正式完工。馆内收藏、记录了180余件实物展品和历史资料。渔俗馆全馆占地面积为500平方米,馆体呈上下两层结构,设有“渔捕、渔风、渔钓、渔动”4个展区,分别详细介绍了白沙岛海洋渔业的发展历史、白沙海钓发展历史、渔村民俗文化传承以及海钓文化发展等内容。</p><p class="ql-block">普陀区白沙渔俗馆的开馆,不仅有利于提升白沙文化基础设施水平,更有利于丰富海洋渔俗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白沙渔俗文化和大众海钓的品牌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白沙渔俗馆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白沙岛,占地面积250平方米,设有“渔捕、渔风、渔钓、渔拓”4个展区。</p> <p class="ql-block">白沙渔俗馆共收藏、记录了180余件实物展品和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白沙岛渔业、海钓的发展历史及渔村民俗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走向白沙渔俗馆</p> <p class="ql-block">打卡白沙渔俗馆</p> <p class="ql-block">走进渔业故事</p><p class="ql-block">“渔捕、渔风、渔钓、渔动”4个展区,带你走进白沙的海洋故事。</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渔俗大观,亦称白沙渔俗馆。走进展厅,是极具海岛渔俗特色的展品摆设。</p> <p class="ql-block">探索渔业文明的历史,了解渔村文化的传承,声光电结合的布景,把几十年渔民的历程表现的淋漓精致,一下就能唤起海边人童年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你知道旧时渔民穿着的服饰是怎样的吗?白沙岛上的祭海大典是何场景?渔民熟知的“三色旗”又是从何而来?白沙岛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又有什么联系?让我们跟着美篇一起去了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盼亲场景厅</p><p class="ql-block">在白沙,男儿出海捕鱼,而家里的亲人们则是 期昐亲人平安归航。展馆里的礁石上渔家阿婆与孩童 在云雨密布中注视着远方,让人身临其境。</p> <p class="ql-block">PART 01</p><p class="ql-block">渔业捕捞厅</p><p class="ql-block">生长在东海岸的白沙人,向海而生,渔业是最为传统的职业。在风浪中讨生活的白沙人,也将渔业捕捞的场景呈现在白沙渔俗馆里。</p> <p class="ql-block">渔船的演变</p><p class="ql-block">舟山群岛有嵊泗列岛、马鞍列岛、嵊泗列岛、川湖列岛、中街山列岛、浪岗山列岛、七姊八妹列岛、火山列岛和梅散列岛组成。千岛之城历史悠远,文化底蕴丰厚。上溯远古,四万年前曾是平原绿洲;沧海桑田,千岛崛起,古人出现,与象为伍,猎兽击鱼,木石为器。远离大陆之舟山群岛,还有先民们远涉重洋,驾舟抵达。 </p><p class="ql-block"> 舟山船史,可溯至远古时期。自2001年起,有关部门从定海渔民处征集到三块古动物化石之后,相继在舟山海域经四年时间的打捞和征集,发现在海底沉睡了几万年的各类晚更新世哺乳动物骨骼化石300余件,并发现4万年前原始人类使用的木制棍棒工具。哺乳动物骨骼化石300余件,并发现4万 年前原始人类使用的木制棍棒工具。哺乳动物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余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确认,分别是2.5万年前的大型动物古棱齿象牙齿、德式水牛下颌骨、犀牛下颌骨、水鹿部分头骨和角等4种骨骼。原始人类使用的木制棍棒工具,成为舟山在距今4万多年前有古人类活动的可靠物证。证明4万~5万年前,各类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在此共同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舟山白泉、马岙、展茅相继出土了大量新时期时代的石器、陶器和炭化稻谷遗存物,表明远在7000年前,人类祖先,或是远古陆岛相接时栖留海岛的群体,或是泛海而至的先民。 </p><p class="ql-block"> 舟山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4696个岛礁陆地总面积1440.2平方公里,有岛屿1390个。出门见海,陆—岛、岛—岛之间的水上交通工具只能依靠舟渡。舟山先民最早的船是浮具与筏,也就是“荜”,由“荜”到独木舟,再从独木舟到木板船。</p><p class="ql-block">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周之聚,故名舟山。”又曰舟山“岛形如海中之舟”。舟山之名,与“舟”有着不解之缘。舟船乃舟山一大特色,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上千年来舟山人以海为生,荜路蓝缕、艰辛垦复,谋以“渔盐”之利,因而舟山船话应从渔船说起。渔船,舟山渔民又称之为“木龙”。作为海洋渔文化其中的一种载体——渔船,是人们从事更大海域范围里捕捞鱼类的主要工具。</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沿海之民渔猎农耕兼营。唐宋时期出现渔船,形体很小,船无定名,桨橹行舟,三两人作业。明时有了网梭船、小钓船、小捕船等名称,锋范行船,速度大增。据《明史.兵志》网梭船,“形如梭,竹桅布帆,仅容二三人。”因其轻便快疾,一度用作水兵哨船。舟山早期渔船有:荜、独木舟、单栏河、舟山背舢板、嵊山小对、淡菜船、沈家门小钓。</p><p class="ql-block"> 自清至民国,有了六格档、岱山中流、金塘大流、大捕、大对、绿眉毛(运输船)等。省内外其他地区渔船有独捞、双背钓鱼船、大钓、钓槽、五蓬沙船、小鸟船、大榷子、鱼雷排子、朱船、大牛黄花鱼张网船、七艕。20世纪及后期 出现渔轮。 解放前,每到“洋山”时节,渔民有依据其不同特点对舟山渔船的称谓。浙江沿海一带称舟山渔船为红头对、小冬船、触舨对、番丝汤对(特指旧时结对作业的舟山桃花、虾峙、六横的渔船)。</p> <p class="ql-block">渔捕</p> <p class="ql-block">舟山海洋渔业捕捞拓展图</p> <p class="ql-block">捕捞作业方式</p><p class="ql-block">舟山远洋渔业在世界各地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传统水产品加工</p> <p class="ql-block">渔业生产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PART 02</p><p class="ql-block">捕捞工具厅</p><p class="ql-block">白沙人离不开渔业捕捞,在渔业生产一代代传承下,作业的工具也随之更新迭代。在渔俗馆的捕捞工具厅,展示了一代代白沙人生产资料与作业工具(四代网具、锚、椗、橹、沉子、浮子等)。</p> <p class="ql-block">打造木帆船场景</p> <p class="ql-block">缸瓷沉子</p><p class="ql-block">陶瓷沉子</p> <p class="ql-block">袋针、大小网侧、网刀、网剪刀</p> <p class="ql-block">小斧头、钝凿、圆凿、钩刀</p> <p class="ql-block">渔网演变</p><p class="ql-block">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鱼网。虽然这种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但是其捕鱼效率已经大大提高。随着渔业的发展,渔猎的对象不只是鱼,捕捞的工具也与时俱进。现代渔网主要采用聚乙烯,尼龙等原料进行加工。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和更高的捕捞效率,通过不同使用方式进行分类。例如,传统捕鱼使用的投网(手网,手抛网),利用船只作为动力的拖网,不同网目挂鳃困鱼的流刺网(三重网,围网)等。这些网针对不同的捕捞对象,使用不同大小的网目,以及不同材料的网线织造而成。同时作为渔网的发展,各种渔业用具也随之产生,例如作为常用捕捞工具的渔笼,四角网等。</p> <p class="ql-block">海风</p> <p class="ql-block">祭海</p><p class="ql-block">祭海节是一个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传统节日。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在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鱼了。</p> <p class="ql-block">三色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相传200余年以前,舟山群岛的最东南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小岛,因为海滩上都是沙子,退潮的时候,在阳光的照射下,海水变成了洁白的晶盐,远远望去,沙滩是白色的,故取名白沙岛。那里盛产各种各样的海鲜,人们世代以打渔为生,过着自由自在、安居乐业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舟山群岛东南海域一带出现了一群海盗,他们在海上横行霸道,抢、夺、虏、掠、杀、烧,弄得那一带海域海岛上的渔民人心惶惶,再也不敢轻易出海了。白沙岛上的渔民也是如此,出海的渔民更是提心吊胆,生怕出海时碰上海盗。一天,一位渔嫂在后山砍柴,她手里拿着砍柴刀,面对大海,脸上充满了期盼的神情,因为她的儿子正出海打渔。前几天她的丈夫在出海打渔时,遇上了海盗,为了保护渔船和渔民,被海盗残忍地杀害了。她希望儿子别再出这样的事情,每次能够顺顺利利地出海、平平安安地回家,因为儿子是她唯一的亲人。这时,她看见离后山沙滩不远的海面漂浮着一个人,心一下子被揪紧了,扔掉手中的砍柴刀,不管荆棘丛生的小树林、不管崎岖不平的山路,以最快的速度朝沙滩奔去,跑到沙滩边,她一下子跳进海里,朝那个人游去……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那个人拖上了海滩,一看,不是自己的儿子,也不是儿子同船的渔民,她的心放下了一大半,这时那个人呻吟一下,她连忙蹲下,帮他扶了起来,问还有其他的人吗?他往海上望了望,摇了一下头,渔嫂的心随着他摇头酸了……等把那个人搀扶到家的时候,天快黑了,渔嫂把他扶到儿子的床上,让他躺下,并安慰他,别多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后为他烧水去了。她一边烧水一边心里默默地祈祷儿子在海上打渔别遇上不测。正当她想儿子的时候,门开了,原来儿子回来了,渔嫂心一下子放了下来,她迎上前去,帮儿子放好东西,并向儿子说了一切,儿子十分气愤,以为又是海盗干的好事,骂了几句,走到那个人的床边安慰他……接下来的几天里,儿子每天出海打渔,每次带回营养最好的鱼让那个人补补,那个人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在这期间周边海岛的渔民又碰上了几次海盗,儿子每次听说都是愤愤不平,儿子每当说起这事时,那个人都是低着头静静地聆听,好象在思索着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那个人的身体终于好了。渔嫂和儿子把他送到码头,在离别的时候,那个人从怀中掏出一面白红黑相间的三色旗,说:“出海的时候,把这旗子挂在船尾的旗杆上,海盗就不会来找你们的麻烦了。”说完就乘船离开了白沙岛。儿子第二天出海,疑惑地将旗子挂在船尾的旗杆上,果真没有碰上海盗,一天,二天,三天,过了好久都没有碰上海盗。同岛的渔民也都很疑惑,为什么我们的船会碰上,而他不会呢?他们都去问渔嫂,渔嫂把事情经过说给了同岛的渔民听。同岛的渔民听了之后,半信半疑地给自家船都挂上了三色旗。从此以后,白沙岛上的渔船和渔民无论在哪里打渔,都没有海盗来找他们的麻烦,而其他周边岛上的渔民还是会遭到海盗侵袭,白沙岛上的渔民又恢复往日自由自在、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对三色旗充满了崇敬,也很感谢渔嫂和她的儿子。此后,白沙岛上的渔民很尊重三色旗,把它交给船上的伙夫保管,脏了要洗,破了要补,且每年要做一面新的三色旗。每当开洋的时候把它挂上,到了洋地之后再把它降下,收起来藏好免得让海风将它刮破。等到船回航的时候,哪一条船的产量高,就把它拿出来悬挂在旗杆上,好让家里的人能早些知道谁家的船得了高产,并且要把三色旗悬挂在船尾右边的旗杆上,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后来朱家尖的渔民也仿效白沙的渔民在船尾挂上了三色旗,挂上之后他们也再没有碰上海盗,他们也保持着和白沙岛渔民对三色旗一样的习俗。目前在船尾悬挂三色旗的渔船只有白沙和朱家尖。至于被救起的那个人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他是海盗的一个头目,有的说他是海盗的朋友……反正说也说不清楚,我们也不必再去管,不必再去猜,只愿白沙岛上的渔民生活平平安安,快快乐乐……</p> <p class="ql-block">三色旗</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红灯牌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气象谚语</p><p class="ql-block">船上忌讳</p> <p class="ql-block">白沙地方语</p> <p class="ql-block">晒鱼鲞</p> <p class="ql-block">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极乐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白沙大沙头天后宫,始建于清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白沙港里天后宫,始建于清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代白沙民居</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白沙民居</p> <p class="ql-block">PART 03</p><p class="ql-block">婚庆嫁娶厅</p><p class="ql-block">婚嫁是白沙人一生中的大事,除了喜庆的婚嫁用品,还流传着“新郎开洋忙,小姑代拜堂,新娘不寂寞,公鸡伴洞房。”的婚庆习俗。</p> <p class="ql-block">婚庆</p><p class="ql-block">据说旧时渔民小伙结婚当日,出海捕渔无法赶到,只能由小姑代拜堂的风俗。这种独特的海岛特色婚庆习俗,大陆地区的人都是闻所未闻。</p> <p class="ql-block">婴儿满月衣、婴儿肚兜、婴儿百日衣</p><p class="ql-block">婴儿帽子、项圈、长命锁、虎头鞋、</p><p class="ql-block">婴儿狗头圈</p> <p class="ql-block">龙裤、棉背心</p><p class="ql-block">家庭日常用具</p> <p class="ql-block">PART 04白沙海钓厅</p><p class="ql-block">海钓,就像在大海间狩猎。 白沙所处的洋鞍渔场常年清水,在这片洋面上海钓,对白沙人来说是刺激而又惊喜的。 白沙渔俗馆里展示了丰实的可钓鱼种、各类渔具,总能让人对海钓有更深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白沙岛海钓钓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海钓钓具</p> <p class="ql-block">可钓鱼类:</p><p class="ql-block">黑鲷、真鲷、章跳、鲈鱼、海鳗、十六枚、白姑子、星鳗、美国红鱼、黄婆鸡</p> <p class="ql-block">鱼拓画展</p> <p class="ql-block">鱼拓画简介</p><p class="ql-block">鱼拓,对如今的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但早在宋朝,文人墨客在垂钓之余用墨汁或颜料将所钓之鱼拓印到纸上,用来记录实际尺寸并保留纪念,被称为“鱼折”或“胜负图”,通过千年传承和发展,改名为“鱼拓”。鱼拓画不仅可以记录和展示不同种类鱼的身长、形状、颜色等体表特征,还可以结合诗书画印成为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真鲷鱼</p> <p class="ql-block">首届白沙杯海钓邀请赛里洋鞍获黑鲷三点四千克,时在公元二零零七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白沙鱼拓画</p> <p class="ql-block">白沙鱼拓画</p> <p class="ql-block">吉祥有鱼</p> <p class="ql-block">走出白沙渔俗馆</p> <p class="ql-block">拢洋</p> <p class="ql-block">渔老大</p><p class="ql-block">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鱼满仓</p> <p class="ql-block">走一走渔俗风情巷…</p> <p class="ql-block">街角白鱀豚(舟山人俗称"拜江猪")雕塑</p> <p class="ql-block">白沙岛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普陀区白沙乡是个海岛纯渔区,地处舟山群岛东南端,紧靠洋鞍渔场,北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隔海相望,与洛迦山一水之隔,西与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沙雕故乡"朱家尖相距2.2千米,单程水路20分钟。全乡由白沙岛、柴山岛两个住人岛和里外洋鞍、石蛋山等25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积2.88平方公里,白沙岛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海岛风俗浓郁,渔民纯朴好客,境内碧海绿岛,卵石砾滩兼具,蓝天秀水,奇山异石,美不胜收,是海钓和海岛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沙滩、蓝天、碧海…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心态与日俱增。白沙岛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地。</p> <p class="ql-block">渔绳结展示墙</p><p class="ql-block">渔用绳索结简称“渔绳结”,是渔民在长期渔船作业、网具制作及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的绳结。渔绳结编织技艺产生于海岛的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下,以口述心传的方式流传于海岛各地,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创新。不同海岛地域渔民的海洋作业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渔绳结种类逐步丰富完善,最多时达上百种。然而,现在由于渔业生产和海岛居民生活的方式改变,以及渔用工具、材料的发展变化,许多类型的绳结因长期不用而失传或濒临失传,现流传的和能挖掘的还有70多种。</p> <p class="ql-block">渔用绳索结分为渔船生产绳结、渔网结和综合绳结三类。渔船生产绳结用于渔船内外生产劳动,有渔船结、船橹结、兜绳结、船缆结、货运结等;渔网绳结用于编织渔网、组装渔网、补网等;综合绳结是多种用途绳结,既可用于生产也可用于生活,在海岛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如今,在为数不多的老渔船上,偶尔会看到渔绳结的身影,它们扭曲成各种形状,将本身具有的柔韧性发挥到极致。船的帆布上有运转有序的绳索,渔网上有各处衔接的绳结,甚至渔民喝水的杯子都可以被一根细绳穿过杯柄固定在桅杆底部,绳结系的是活扣,喝水时拉着绳子的一头一抖就开。这种罕见的老手艺,真正堪称“绝活儿”。</p> <p class="ql-block">渔用绳索结与渔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渔民长年在海上恶劣自然环境下艰苦劳动的工具,也是渔民丰富想象和创新思维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渔用绳索结与海岛经济、文化和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渔用绳索结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逐渐被赋予美的底蕴,它以多姿的形态,透射出一种朴质的美感。海岛岛民以其特有的审美观,用绳结来扮装自己的生活,用彩色的绳结作为服饰、挂饰,布置新房、庙堂等。渔绳结记录着某个时期海岛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渔绳结的实用功能不断被弱化,或被人们用于日常装饰,或成为展厅里的陈列品供人观赏,只有少数渔绳结还应用于渔业生产中。与之相伴的是,越来越少的渔民会打结了,绳结技艺在逐渐消亡。这是由于渔业生产方式革新造成的。如,渔船改为机器动力后,摇橹时的橹辫结现在没有人使用了,系船用的系泊结也改成了更为坚固的铁链和挂钩;再如,以前有一种最常见的渔绳结,叫“五星碰头结”,当年这种结几乎所有的渔民都会打,打这种结是为了给船减震,而现在渔船都配有橡胶轮胎,“五星碰头结”的减震功能已经被橡胶轮胎代替了,能打这种结的渔民也寥寥无几了。</p><p class="ql-block">“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作为嵊泗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县档案馆高度重视,县档案馆将刘有九老人编织的108种渔绳结全部征集进馆,给每个结编上号并附上结的名称和用途,同时拍摄了照片,进行集中保存。(《浙江档案》2018年第9期)</p> <p class="ql-block">渔绳结展示</p> <p class="ql-block">双半结、双重结绳结</p><p class="ql-block">双重平结、双套结</p> <p class="ql-block">双重单结、拖把结</p><p class="ql-block">连绳结、平结</p> <p class="ql-block">卖肉结、剪刀结</p><p class="ql-block">八字结、沙袋结</p> <p class="ql-block">对并结、双兜</p><p class="ql-block">和把结、双连兜</p> <p class="ql-block">扁结、重头结</p><p class="ql-block">水桶结、锁链结</p> <p class="ql-block">起网口号:</p><p class="ql-block">一拉金嘞嗨唷!</p><p class="ql-block">二拉银嘞嗨唷!</p><p class="ql-block">三拉珠宝亮晶晶,</p><p class="ql-block">大海不负抲鱼人…</p> <p class="ql-block">助廉家风三字经:</p><p class="ql-block">国有廉,长稳定。家有廉,长安宁。</p><p class="ql-block">崇廉俭,尚守身。操守重,名利轻。</p><p class="ql-block">守诚信,享安平。拒奢腐,公私明。</p><p class="ql-block">勤于学,求上进。爱岗位,业有成。</p><p class="ql-block">管项目,拒吃请。管资金,手莫伸。</p><p class="ql-block">兴趣雅,律己行。慎交友,要自尊。</p><p class="ql-block">慎微独,心如镜。若贪腐,败家声。</p><p class="ql-block">囫囵陷,失亲情。父敦厚,子传承。</p><p class="ql-block">夫廉洁,妻舒心。扯衣袖,显真情。</p> <p class="ql-block">白沙地方语:</p><p class="ql-block">冷冷三九</p><p class="ql-block">热热高秋</p> <p class="ql-block">白沙人扯淡</p><p class="ql-block">番薯干当饭</p> <p class="ql-block">浪舞白沙</p><p class="ql-block">海钓乐园</p> <p class="ql-block">舟山群岛-白沙钓岛徽标</p> <p class="ql-block">白沙岛作为国家级海钓培训基地,几年来共投入3000万元,海钓基础设施有了比较完善的发展,建成了一个海洋牧场,三个休闲海钓区和两个专业海钓区域。白沙岛海域地理位置独特,由于岛屿众多,所处的海域位于长江、钱塘江和甬江三江汇流与外海洋流以及南北冷暖水流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气候与水文的多变性决定了底栖生物的丰富性,生物链均衡特点明显。可钓鱼种:黑鲷、石斑鱼鲈鱼、虎头鱼、黄婆鸡、美国红鱼、十八枚、星鳗等。从2005年以来成功的举办了六届国内外海钓比赛。</p> <p class="ql-block">白沙岛海钓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钓点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可钓鱼类</p> <p class="ql-block">白沙岛钓区钓位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走过后沙头路,前往客运码头,乘下午4点的当天最后一班航船回朱家尖樟州客运码头。</p><p class="ql-block">10月21日,早上5点半从定海出发,到晚上6点多到家,中国第一个主题钓岛白沙岛环岛徒步近3万步,从柴山到白沙,从岛南到岛北,先后经过观渔台、极乐寺、东海第一笋、望夫崖、渔家傲观日台、心心相印、直升机停机坪、时光隧道等景点,望江亭上赏"海上布达拉宫"美景,还到渔俗馆了解渔家风情。</p><p class="ql-block">最难得的是还在柴山与白沙间发现了一处海上双卧佛奇景,虽说这己是第四次来白沙岛,但这次是全方位深度游,也是收获最多的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