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代越系</p> <p class="ql-block">龙泉系</p> <p class="ql-block">青白瓷(湖田窑)系</p> <p class="ql-block">建窑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瓷窑体系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系?“系”一词在古代汉语里意思是有关联,系统之含义。在今天我们研究瓷窑体系方面,(象大学里分系一样:经济学系、法学系、理工系、土木工程系、文学系等)可解释为同某个著名瓷窑相关联的一系列工艺相近或相似的瓷器窑口(包括、烧选工艺、制作工艺、施釉工艺、装饰工艺等等)。</p><p class="ql-block"> 划分瓷窑你有什么依据呢?怎么样划分呢?</p><p class="ql-block"> 若将古代窑系划分开,</p><p class="ql-block">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二,要有实物资料作为佐证。没有这两方面,我们就无法真正做到科学地划分古代瓷窑体系。</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一些文献,特别是当朝人写当朝的事,这样的文献是最可靠的。当然也就可以作为理论依据。</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系</p> <p class="ql-block">钧窑系</p> <p class="ql-block">定窑系</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系</p> <p class="ql-block">实物依据在哪里?首先是来源于考古挖掘。考古挖掘的古代文献记载的古代窑址为依据,这样的出土标本、窑具、窑炉等一系列的实物,就可以作佐证文献的记载。因此,我们对古代瓷窑体系的划分一定要从出土的标本加之文献的记载两方面入手。依次对古代瓷器进行分类总结,做出科学的瓷窑体系划分。</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瓷窑的划分应从三个方面去划分:这三个特别重要,尤其第三个。</p><p class="ql-block">第一,按烧瓷的窑炉结构去划分:南方的越窑、龙泉窑、建窑都是依山而建的龙窑来烧造瓷器,可称之为龙窑系。北方的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以平地而建,形似馒头,而称之为馒头窑系。</p><p class="ql-block">第二,从釉色上可分为:青瓷系、白瓷系、青白瓷系、黑瓷系(黄瓷系)。</p><p class="ql-block">第三,若按制作工艺、装饰工艺、釉色工艺。根据这几个方面的综合特点,可将古代瓷窑体系划分八大类型,即“八大窑系”。</p> <p class="ql-block">前面两个瓷窑的划分较为笼统,那我们就第三个体系的划分,今天提出来,以供大家参考。瓷窑体系的划分在今天的收藏研究中,困扰我们收藏界的就是一直争论不休,且一直未有定论。这样就给我们文博(考古十博物馆)界、收藏界,研究古代瓷器带来一些不便。</p><p class="ql-block">那么,关于瓷窑"体系"是谁首先提出的呢?这个也很重要,值得提出来。</p><p class="ql-block">给古陶瓷划系定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陈万里、叶麟趾、冯先铭等老一辈文博工作者,为中国古陶瓷的发掘研究做出了大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陈万里先生在对南方龙泉窑、越窑的考察研究确认后,提出了两大窑口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在对北方窑口的考察后,首次使用了“窑系”一词。</p><p class="ql-block">据陈万里先生在1952年《文物参考》第一期《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一文中,最先使用“窑系”这一概念。陈万里在记述安阳镇窑址时写到“两处山坡上,都发现钧窑系的碎片不少”。陈万里先生的这一提法,得到了许多文博界同仁的支持,并在一些著作和学术论文中普遍使用。</p><p class="ql-block"> 在窑系的划分上,首先由《中国陶瓷史》提出。并根据各个窑口之间的同异划分为六大窑系,北方有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南方有龙泉窑系和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两大窑系。</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六大窑系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呢?</p><p class="ql-block">从三、四十年代陈万里、叶麟趾到六、七十年代的冯先铭,这些前辈们在对中国古陶瓷的考古发掘中,先后共发掘古窑址近千座之多。并系统地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总结,为了便于古陶瓷的研究。冯先铭先生于1980年《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一期上发表了《三十年来中国陶瓷考古的收获》,首先使用了“八大窑系”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这一提法得到了后来许多学者的认同,但同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质疑的这部分学者认为“六大窑系”是较为合理的。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实践、论证,最终还是有较多的业内人士认同“八大窑系”的提法。</p> <p class="ql-block">八大窑系的成立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合理性。我根据近几十年文博界、收藏界几十年行业内的习惯,及现在高古瓷器在生产发展中的特点。给出了相关划分的理由。</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必须具备下面的条件:</p><p class="ql-block">1、中心窑场是不是史书文献记载过。</p><p class="ql-block">2、是否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如:瓷釉色彩、装饰工艺、装烧工艺。</p><p class="ql-block">3、有没有对当时的瓷器生产起到一定的影响,是否具备成系的条件。</p><p class="ql-block">4、是否有宫廷定烧、呈贡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古陶瓷体系的划分就逐步明朗化了。根据陈万里、叶麟趾、冯先铭等老一辈提出的理论作依据,结合这几十年来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中国古陶瓷体系的划分可以概述如下:</p> <p class="ql-block">八七年法门寺地宫共出土秘色瓷13件</p><p class="ql-block">收藏捡漏事件:90年代工地挖出来的,秘色瓷以普通越窑青瓷收进,以50万卖出</p> <p class="ql-block">第一、从越窑系来看,越窑系是以浙江、余姚、慈溪、上林湖周边为中心窑场,烧瓷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以上。</p><p class="ql-block">从唐、五代到两宋,都有烧贡瓷的文献记载,并有其最为著名的秘色瓷的烧造。明亮青翠的釉色,娴熟流畅的刻划工艺,先进的烧造特点,以及烧造窑炉的结构。这些都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p><p class="ql-block">不仅周边一些地区有烧,而且在安徽的霞涧窑、宣州窑、霍山窑,江西的婺源窑,福建的泉州窑等数十个窑口,都有其类似的产品。这样,也就促成了越窑体系的产生。</p> <p class="ql-block">第二、龙泉窑系。</p><p class="ql-block">龙泉窑系不仅是在烧造技术的先进,深厚的釉质,多次施釉的方式,最具特点的梅子青釉、粉青釉,这些在当时宋代各个窑口中也是最具自己特色的。在其大窑中,我们可以找到如文献记载的官窑碎片,这也是收藏界常说的“龙官”,黑胎龙泉。</p><p class="ql-block">龙泉窑先进的厚釉青瓷,明亮的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在龙泉中心窑场周围近二十多个窑口都有出土,并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发现了一些具有龙泉特征的窑场。如江西吉安永和窑、福建泉州的碗窑、乡窑 、福建浦城窑、福建同安窑,这些窑口都说明了龙泉窑系的发展及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每件都过亿元</p> <p class="ql-block">第三、建窑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窑系是有些学者不认可的窑系,这样将一个具有一定特色、特征明显和相当大规模且优越的瓷窑不作为一个体系,有些不够合理。在众多的窑口中,建窑的黑色是独到的,它的天然的瓷胎,优质的瓷釉,精美绝伦的曜变,兔毫、油滴,得到了宋朝宫廷的亲睐。并在北宋时期被徽宗皇帝作为早朝赐茶礼仪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州黑瓷不仅在建州有数十座窑口烧造,同时在江西吉州、河北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一些大窑口,也同样有兼烧。这在窑址的出土中都有发现,并有文献佐证。这样一个最具个性化和地域特点的瓷窑划为一系,应当是科学合理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景德镇窑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的形成与划分应该在考古界和收藏界是普遍比较认可的。从它独具特色的青白釉,天然不可替代的瓷土资源白石粉,加上它先进的烧造工艺,装烧工艺,深得皇帝的亲睐。被誉为宋代最具开拓明智皇帝宋真宗的赏识,并将这产瓷的集镇以自己的年号来贯之,这在古代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让景德镇瓷的名气传扬海内外,从而也影响了全国其他地区窑场的烧造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最有名的安徽繁昌窑、湖北湖泗窑、江西南丰窑、吉州窑、湘湖窑、福建德化窑、安溪同安窑、邵武窑、广东潮州窑等都在烧造青白瓷。可见,景德镇青白瓷对中国其他地区烧瓷的影响,这也就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窑体系。</p> <p class="ql-block">用绳子拴着脖子挂在扁担上,上车差一点把头给挤掉了</p> <p class="ql-block">第五、定窑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定窑是北方相对古老的瓷窑,从考古发掘来看,窑址中都有着大量的具有唐代风格和五代风格的碎片出现。在宋代,它的两大优越的技术奠定了它成为北方窑瓷的著名窑系。一是在装饰工艺上,吸收了唐代有名的缂丝工艺,使瓷器印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二是它的芒口覆烧工艺,不仅带动了周围窑口的烧造技术的改进,同时在某些程度上,也改变了景德镇在南宋时期的烧造技术。这种覆烧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瓷业烧造成本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在北宋中期,一直为宫廷烧造御用瓷。虽然在后期因其芒口不堪用,逐步退出官府贡御的行列,但其在民间用瓷方面,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生产量。影响了诸多地区的烧瓷技术的提升,也形成了以定州曲阳为中心的瓷窑体系。</p> <p class="ql-block">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p> <p class="ql-block">第六、钧窑系的形成来源于钧瓷绚丽多彩、美如彩霞般的釉色及其独到的釉内窑变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继承和发扬了釉内窑变的技术,将单一的釉色变成五彩斑斓的彩瓷,再加上它满釉支烧技术的运用,将钧窑产品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宫廷定烧,士大夫定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成为了流传于民间的口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民间很多窑场也在仿烧这种技术,如临汝、铁店窑、宝丰清凉寺窑、鲁山窑、大峪窑、新安窑、当阳峪窑、河北观台窑、磁州窑、山西浑源窑都在不同程度的兼烧和吸收这方面的烧造技术,从而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钧窑体系。</p> <p class="ql-block">五代官窑</p> <p class="ql-block">第七、耀州窑瓷系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它在历史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从唐代为宫廷烧造贡御瓷,到五代、到宋代一直不断的为朝廷烧瓷。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其品质的优越性。在装饰工艺技术上,犀利的刻剔划工艺,无与伦比的刀法,使瓷器剔刻工艺的发展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界。</p><p class="ql-block">标本</p><p class="ql-block">这些具有自己特色的装饰工艺,让周边一些窑口也争相学习。河南的临汝窑、当阳峪窑、宝丰、鲁山、广西永福窑、容县窑、兴安窑、陕西榆林窑等等。以至于临汝、宝丰、鲁山窑的刻、印花工艺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同耀州窑中心窑场黄堡镇的产品都无法分清,可见其仿制技术的高超。这些窑口大量的产品走向市场,对当时的瓷业也好,对今天的收藏也好,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于我们在收藏中很难将这些藏品完全分离开。</p> <p class="ql-block">第八、磁州窑是中国民窑中规模最大,烧造延续时间最长的窑口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语“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磁州窑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剔花工艺、白地黑花彩绘工艺,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红绿彩(三彩或是五彩)。其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绘画工艺的精湛。不仅使它的工艺在当时各个窑口兼烧,而且有些窑口一直烧到清代甚至现代。釉下彩的继承和传播,对后来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极大。它的釉上红绿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明代釉上五彩、斗彩。可以这样讲,景德镇明代彩瓷的烧造正是磁州窑釉上红绿彩的传承和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磁州窑这些制瓷工艺,特别是釉下彩绘都是一些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一些题材组成,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这样也最容易被百姓接受。因此,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延用传承。在耀州窑、当阳峪窑、登封窑、扒村窑、临汝窑、江西的吉州窑、四川的邛崃窑等等,一些窑中都有大量磁州窑风格的碎片出土,这也就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系。</p> <p class="ql-block">那么,有一些学者提出宋代“八大窑系”吉州窑属一大窑系。我的不同看法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吉州窑的产品从其特点来看,没有自己的独到的制瓷工艺。从釉色、制瓷工艺都在吸收众家之长,但也都不太精致。虽在剪纸贴花工艺上有所突破,但其粗糙的胎体和修胎、挖足工艺都比较笨拙,釉质也较同时代其他窑口略有逊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它的釉色上吸收了建窑黑瓷的工艺,在绘画、刻剔花工艺上借鉴了磁州窑的工艺。在青白釉的烧造工艺上直接采用了景德镇的工艺。</p><p class="ql-block">3、没有很荣耀的闪光点。如进贡朝廷,为宫廷烧造御用瓷等,因为技术的不突出,再加上在当时未有一些创新产品,因此,它也就不具有形成体系的条件。</p><p class="ql-block">从吉州窑烧瓷的特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北方两大窑口也和吉州窑同样有着相同的性质。那就是当阳峪窑和临汝窑。</p><p class="ql-block">当阳峪窑以绞胎、绞釉最具特色,同时兼烧钧瓷、定瓷、磁州窑瓷、耀州窑瓷以及建窑黑瓷。其烧造各个窑口瓷都较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可虽然有着很大的窑场和数个窑口,但其没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产品出现,因此,只能是一个较为有名的地区性窑口而已。临汝窑同当阳峪窑同样是这种性质的窑口。虽为名窑口,但不具备形成体系的条件。</p><p class="ql-block">以上关于宋代瓷窑体系的划分,纯属个人见解,但若能对收藏界有所作用,我想那也是一件挺好的事。</p><p class="ql-block">瓷窑体系的划分从某种层面还是较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收藏梳理出一些条理分明的系列,不致于在收藏中不知如何归类。我们的藏友中很多人,对自己的藏品收藏也不知道属于哪个系列,青白系与白瓷窑系混在一起,南方窑口的产品划归北方窑,越窑与北方临汝分不清,龙泉与临汝分不明,有的甚至于唐代、五代与宋代,宋代与元代分不明,还有的将唐代的与元代的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对于公、私博物馆也有一定的意义。利于将出土研究的馆藏品有序、有类地划分清楚,便于科学的研究,对于后世的传承教育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