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房子是婚姻、家庭绕不开的话题,其实古代也亦如此。杜甫早就有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孟子也云“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回想自己结婚的年代,房子还不是择偶的必须品,而是两个人同心协力奋斗的产物。<br> 1996年我和爱人结婚时,是纯正的白手起家、一穷二白。我在发电厂上班,爱人在电厂附近的村里教书,电厂的单身宿舍就是我俩的安身之所。下了班无处可去,好处是可以吃食堂,上下班方便,大概住了三四个月的时间。<br> 在电厂东门附近有十几排临建砖房,是当初电建公司建厂时留下的,厂里综合考虑之后,将有居住需求的员工调查、统计、分配,每家分得了两间,一间居住,一间做厨房。我和爱人添置了必备的家具,床头订上了布床围,地上还铺了地板革,无论多么简陋,但这是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家”,有了独立的空间,也有了家的味道。 每天自己开火做饭,气温凉爽时就在门外吃,邻居之间还唠唠家常。那个时段是最能攒下钱的,除了买些生活必需品、做饭的原材料,基本没有什么花销,水电是不花钱的,就是冬天比较难熬,没有暖气,需要用电器取暖,下班到家立即插上电暖器把屋里烘上半小时才不冷。室外的水管也要防冻,进行层层包裹防护,屋里放个水缸,打满水,减少去外面挨冻的时间。住在这里最闹心的一件事就是安全问题,虽然门窗做了防护,可是仍然被盗。可恨的小偷,自己收藏的一些钱币丢失了,很是可惜,很有可能有值钱的宝物哦。<br> 1998年,临建砖房的安全性降低,即将拆除,思前想后,爱人在学校申请了两间小平房,我们开始了学校的居住生活。学校所在的村子叫弥勒院,是个典型的半山村。学校分成上下两区,一半建在坡下,一半建在坡上,我们在坡下居住。 我在电厂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每逢有出车任务去往天津北京时,比如约定六点钟出发,我一般四点半就得起床,将近五点钟从学校出发,骑上摩托车大约十七八分钟到电厂,再开上车行驶二十几分钟到县城,确保六点前到达。晚上回来,把办业务的员工送到县城家属区后开车回厂,车辆入库后再骑摩托车回学校。由于地势原因,我们居住的房子高出平地一米多,冬天还要铺上一长块木板,把摩托车推进屋里去,为了第二天容易打着火。<div> 那时的出车任务比较多,单位有一公里一角钱的出车补助,一个月下来,多时也能有个四五百,可都是起早贪黑、车轱辘一圈一圈“转”回来的。幸好那时我的重庆80摩托车比较皮实,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严冬,都是蹬了几脚就启动,从没“掉链子”,让我保持了零迟到的记录。遇到周末没有出车任务时,我和爱人去学校后面爬爬山、拍拍照,去上坎的老师家里打三副扑克的升级,一起做点农家饭,也是其乐融融。</div> 1999年,爱人怀孕了,为了给即将面世的宝宝创设好的环境,我们不得不面对买房的现实。左思忖、右琢磨,咬咬牙,买吧,把我们这几年的积蓄倾囊而出,再加上老人的扶持和借款,终于在县城的康宏新村有了属于自己产权的真正意义的家。那时的房是四白落地,地砖、瓷砖都已经铺好,我们也没有啥高层次的要求,买了简单的家具,直接入住。 2000年,可爱的女儿出生了,我们搬离了学校,在城里开始了标准的三口之家生活。康宏新村的房子90平米,小三室的布局,父母来的话比较挤,而且还是四楼,上下楼也不便利。没有物业管理,楼道卫生都是自己打扫。可是住楼房、住新房的兴奋,女儿乖巧好学不服输的劲头,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伴随着祖国的国富民强,公司的效益不断提升,口袋里也有了更多的积蓄。2013年,我们有了换房的打算,女儿也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初级中学。经过多次的考察、对比,我们购买了现在居住的富裕家园小区的房子,三室两厅,142平米,一楼,我们和女儿各一间卧室,给老爸老妈准备一间阳面的卧室,无论何时来住都是现成的。从楼外三四步台阶就能进屋,很方便。 我投入了几百元,购买了月季、牡丹、芍药、金银花、丁香树、榆叶梅、锦带树栽在前院,虽然小院不属于自己,但是对于栽花物业是支持的,只要不种菜就行。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劳作,除草、施肥、移栽,已经很有规模,从开春的第一茬月季花,一直到十月底总是鲜花烂漫,显示着勃勃的生机。家具、电器都更新换代了,一百多平米的房子住起来确实感觉舒适了好多,工作、生活也更有劲了。 女儿高中是在乡镇读的,上学期间,我们在学校附近的村子租了房子,陪伴女儿渡过了两年重要的学习阶段,女儿在自己的努力和我们的陪伴下,如愿考入了理想的大学。<br> 家的温馨,硬件是一方面,家庭氛围也很重要,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不可或缺,都至关重要,我们都要不断努力,使自己的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