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抓质量,群策群力勇开拓——安国市南娄底学区崔章小学语文学科听评课教研活动

美篇.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为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0月28日下午召开了南娄底学区崔章小学六年级语文学科教研活动。参加人员有南娄底学区教务处人员和学校全体教师,并有幸邀请了安国市教研室教研员张义红主任参加。</p><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由刘咏梅老师主持分课堂听课、评课总结两个环节进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丹妮老师讲授的是第四单元12课《桥》第二课时。首先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课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三个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最后回归题目桥,理解中心人物的形象。通观整个教学环节,节奏感特别强烈,紧紧抓住了教学的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的教学环节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巧妙的渗透了德育教育。</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发言:</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代表全体老师欢迎各位领导来指导工作,并感谢马丹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节这节精彩的展示课。对她执教的这节课我们肯定也有不少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就结合马丹妮老师讲授的这篇《桥》,围绕《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这个主题,来把自己听课后的见解和收获说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教研程序:</p><p class="ql-block"> 一、作课教师发言。</p><p class="ql-block"> 二、听课教师发言。</p><p class="ql-block"> 三、学区教务处发表意见,指导工作。</p><p class="ql-block"> 四、教研室张义红主任深刻剖析,做重要讲话。</p> <p class="ql-block">  一、马老师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进行了简要的交流分享。</p><p class="ql-block"> (一)教材方面</p><p class="ql-block"> 《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小说题材单元,“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写了一位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二)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关联环境,感受老支书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2.能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三)重点难点</p><p class="ql-block"> 品析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四、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勤于思考,不足的是网上教学没办法分组讨论,无法让学生进行生生交流,进行他们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今天我讲课的重点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二、听课教师发言</p><p class="ql-block">崔欢老师:</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这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本堂课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马老师利用三大学习任务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同时把解决言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句子的品读中去。比如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去读一读、说一说,并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再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品读中层层递进。老汉的形象解读的也很丰满,作为一个老党员的形象很突出,同时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讲解的也很到位,使老汉的形象显得更有血有肉。</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觉得还可以商榷的地方是,在第二自然段中“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我们应该提问,为什么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这样可以写出山洪来势凶猛的样子,为什么用咆哮一词?因为咆哮说明了声音很大。为什么要用狂奔一词?这样说明速度很快。只有对这些重点词语做分析,才能让学生体会山洪暴发时的凶险,才能更突出老汉的人物形象。同时我认为,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应回归朗读,应训练学生去读,要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做到以悟促读,读悟结合。</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这堂课,亮点也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它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都让我们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温卓老师:</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的《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清晰,重点突出,整节课教学设计体现了我们语文新课标的内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首先,马老师善于挖掘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花了很多心思,利用任务清单和课文批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其次,马老师整节课语言精炼,在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时,能够抓住关键语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来体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真正的融入文本,感受当时情境,产生共情。例如:她抓住“像泼、像倒”“狞笑、跳舞”等词语让学生感受洪水的猛烈。“乱哄哄、惊慌”等词语感受村民在危险来临时的慌乱,反衬出老汉的冷静。从“揪出小伙子”体会到老汉的大公无私等,达到了这次教研主题的目的。最后,马老师在课堂上能善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给予学生肯定与指导,让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回答问题。本节课很成功,应该多像马老师学习。</p><p class="ql-block">冯晓燕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教师在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写批注的方式来抓住关键词,对文章进行品读和感悟,并且教师一直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通过朗读录音来和大家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也通过教学内容和精心布置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感悟语言的内涵。</p><p class="ql-block">邸天聪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能感受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在播放录音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感悟情感。我建议让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录音去感受,学生会更有体会。教师善于指导学生抓词语体会感情,值得学习。结构合理,软件应用娴熟,非常好。</p><p class="ql-block">沈丽欢老师:</p><p class="ql-block"> 1.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组织的清晰、完整。</p><p class="ql-block"> 2.教师在课堂带领学生仔细的品读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且利用畅言音频播放课文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p><p class="ql-block"> 3.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每一部分做批注,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以上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p><p class="ql-block">袁晨朝老师:</p><p class="ql-block"> 教师整节课给学生布置任务为课文做批注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教给学生鉴赏微小说的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音频,创设了整体情境,学生给课文做批注的活动又和谐穿插其间,使学生的学习训练情趣盎然,富有成效。</p><p class="ql-block">邸佳伟老师:</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语言精炼,有亲和力,教态好,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马老师的教学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这样学生能够很好的学到有用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魏静校长发出感慨年轻真好,听课是一种享受。提出一点建议,学生听音频后,让他们再读文本,阅读体会当时的语境是不是会更好些。</p> <p class="ql-block">  三、学区教务处发表意见</p><p class="ql-block">孙梦洋主任:</p><p class="ql-block">优点:</p><p class="ql-block"> 1.学生与老师对于本节课准备的都非常充分。教师评价性语言,富有针对性。批注的方式也很有效地让学生们体会到老汉的人物形象。插入情感朗读音频,是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对于题目讲解的非常到位。 </p><p class="ql-block">不足:</p><p class="ql-block"> 1.没有将文章上升到小说的艺术性。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2.对于大单元教学来说,每课都是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承的,备课需要从单元角度考虑,突出单元导读的要求,最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学会写小说。</p><p class="ql-block"> 3.教学目标要有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突出老汉的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学习党员精神。</p><p class="ql-block">王志恩主任:</p><p class="ql-block"> 首先肯定了作课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师们点评精彩到位。</p><p class="ql-block"> 接着从课标方面强调以下两点:</p><p class="ql-block"> 1.从语文课标中我们知道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标分了几个学段内容从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进行了详细说明,教师要明确各学段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 2.教师既关注学段内容的要求,也要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把握,进行大单元教学。</p><p class="ql-block"> 张良主任对教研室张主任的到来表示非常感谢,也感谢马丹妮老师奉献这样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堂,并嘱咐教师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精心备课,准备把握教材,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教研室张主任,请张主任多指导指导。</p> <p class="ql-block">  四、教研室张义红主任高瞻远瞩的做了重要总结讲话。</p><p class="ql-block">感慨 分享 建议6字概括讲话内容。</p><p class="ql-block"> 感慨:我听完本节课更多的是感慨和震撼,所有学生发言文采飞扬,为这些学生的口才感到惊讶,对于孩子们语言的运用和分享,觉得他们很了不起,语文老师的功底很扎实。</p><p class="ql-block"> 分享:回忆曾经听过“桥”这篇微型小说的公开课,只分享自己认知的一些内容。音频的运用,想到了语文课是工具性的体现,语言文字理解、运用就是写作,为今后的写作做准备。除了孩子们在分享批注,没有给到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时间,其中有个男孩儿声情并茂的朗读,我觉得孩子们听到会震撼很大。如果师生对话文本,以读促悟,弥补上这一点结合马老师和孩子们深厚的功底,我觉得会成为一节更有深度的课。</p><p class="ql-block">接着分享对南娄底学区教师听课、巡课的一些感受。南娄底小学一年级王姗姗老师,王老师能结合教学实际使用“在线课堂”中的“小班课”“和“大班课”模式,对学生监管、连线、经验分享非常到位,建议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高。</p><p class="ql-block"> 建议:</p><p class="ql-block"> 1.一些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工具使用不熟练,用纸和笔,建议向马老师一样使用屏幕共享,使用白板线上教学。</p><p class="ql-block"> 2.马老师使用电子课本图片呈现,使用工具勾画教学,有时会忘掉擦除,行为师,德为伴,孩子们潜移默化长期下来会受到影响。建议课件呈现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3. 教师要结合课标认真研读,以理念为指导,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要从大单元、大观念、大视角考虑每一个单元的导读要素,这才容易把握每课教学内容,站在高度审视课时,认真备课来组织教学活动才有效,才会更高效。</p><p class="ql-block"> 4.主题教研。结合课题聊主题教研,课题来源于实践,有研究的价值,主题定好,有规划,进而进行课题立项,研究课堂教学,主题教研活动为主题服务。马丹妮这节课定的教研主题为: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应抓住语境、关键语句、人物形象这些展开主题教研活动,结合教研主题评课,需要我们今后改进提高。</p> <p class="ql-block">  隔空不隔爱,齐心渡时艰。特殊时期,改变的是教育方式,不变的是教师的育人初心。这次活动,在教研室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给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达到了教师互相学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将继续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向光而行,在教育教研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学区校本教研的进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学生

教学

教师

老师

教研

人物形象

体会

课文

单元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