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婉莹

<p class="ql-block">《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集,共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等三十余个章节,主要记述了他在海内外多年讲学和考察的见闻与感悟。也表现了他借山水自然风光寻求文化灵魂与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历史命运与中国文人性格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p><p class="ql-block">我想,这令人无端感动与喟叹的或许是道士塔那背后使人愤慨的历史,或许是庐山所承载的不计其数文人墨客心中所感,又或者那场西湖梦中的盛大与飘渺……</p><p class="ql-block">无论怎样,余秋雨在书中所提及的每个地方,是自古以来每个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足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而这些文化宝地发展至今,以至我们在外随时所能感受到的历史厚重之感都是由它们散发出来的,这也就印证了作者所说的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沉重的历史气压,而这些便是自然风光中的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就如同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会不由自主的变得严肃而庄重,当我们重游历史胜地会在举手投足间不自觉的靠近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当我们在故宫中叩响宫门的那刻心中逃不掉的一丝紧张感。</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祖先们的文化经历数百年甚至千年积淀所产生的。然而不论我们在美丽风光中有着怎样的表现,都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千百年所显现的人文气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我对成都最早的好感不是来源于赵雷的《成都》,想去成都走一走自于“都江堰”这一篇,想去看看滋润的蜀汉大地,使一片荒凉变成天府之国,乃至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的都江堰。以及道教名山青城山,和那位冰肌玉骨、清凉无汗,痛斥"三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花蕊夫人”。 </p><p class="ql-block"> 因为“道士塔、莫高窟”开始正视西域,开始知道西北那片荒凉的大地上不止有沙漠戈壁、葡萄白杨,还有中华文明的宝库,也意识到文明是全人类的,并不恨王圆禄。 </p><p class="ql-block"> 因为“杭州宣言、黄州突围”,开始真正喜欢上了苏轼,开始去看他的传记,读他的诗词了解他的为人与心态。</p><p class="ql-block"> 因为“抱愧山西”,开始正视那片黄土高原,知道了那里曾是“三百年来,海内最富”,开始佩服那片大地人民的毅力,也为我等未来寻求商贸者,找来了一丝精神上的安慰,经商如何?利国富民,不卑不亢。</p> <p class="ql-block">《文化苦旅》确确实实是余秋雨先生通过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千年前的莫高窟,感受到了塞北沙场与江南烟雨并存的大好河山,更感受到了历史背后的文化。</p><p class="ql-block">书中文化的魅力让我感叹,同时也让我折服,它的美折射在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寸角落,让人读来,久久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1、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nbsp;</p><p class="ql-block">2、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nbsp;</p><p class="ql-block">3、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nbsp;</p><p class="ql-block">4、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nbsp;</p><p class="ql-block">5、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nbsp;</p><p class="ql-block">6、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nbsp;</p><p class="ql-block">7、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nbsp;</p><p class="ql-block">8、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nbsp;</p><p class="ql-block">9、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nbsp;</p><p class="ql-block">10、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nbsp;</p> <p class="ql-block">11、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损,又不断的为自我耗损而再耗损。&nbsp;</p><p class="ql-block">12、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nbsp;</p><p class="ql-block">13、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余秋雨&nbsp;</p><p class="ql-block">14、一连串无可超越的绝境,一重重无与伦比的壮美,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伟大,包围着你,征服着你,粉碎着你,又收纳着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却是另一个你。&nbsp;</p><p class="ql-block">15、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nbsp;</p><p class="ql-block">16、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nbsp;</p><p class="ql-block">17、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nbsp;</p><p class="ql-block">18、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nbsp;</p><p class="ql-block">19、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nbsp;</p><p class="ql-block">20、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nbsp;</p> <p class="ql-block">21、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绪稍见头绪。&nbsp;</p><p class="ql-block">22、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nbsp;</p><p class="ql-block">23、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nbsp;</p><p class="ql-block">24、看了一会儿,听了一会儿,我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nbsp;</p><p class="ql-block">25、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nbsp;</p><p class="ql-block">26、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nbsp;</p><p class="ql-block">27、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怨恨自己年少,年迈时,怨恨自己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人生的怪异,然后一边慰抚年幼者,一边慰抚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义上的魅力,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和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又会感到烦心和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月的伤感,又迟早会产生暮岁将至的预感。他们置身于人生涡旋的中心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nbsp;</p><p class="ql-block">28、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nbsp;</p><p class="ql-block">29、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以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nbsp;</p><p class="ql-block">30、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nbsp;</p> <p class="ql-block">31、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nbsp;</p><p class="ql-block">32、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nbsp;</p><p class="ql-block">33、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nbsp;</p><p class="ql-block">34、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nbsp;</p><p class="ql-block">35、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nbsp;</p><p class="ql-block">36、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nbsp;</p><p class="ql-block">37、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nbsp;</p><p class="ql-block">38、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nbsp;</p><p class="ql-block">39、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nbsp;</p><p class="ql-block">40、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nbsp;</p><p class="ql-block">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nbsp;</p><p class="ql-block">42、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nbsp;</p><p class="ql-block">43、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nbsp;</p><p class="ql-block">44、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p> <p class="ql-block">《文化苦旅》的美是其中历史文化底蕴之美,让人一读便深陷其中,难以自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