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 弘扬长征精神 传承革命理想--走进鄂尔多斯革命老区(二)城川民院

白丽萍

<p class="ql-block">  城川民院,民族干部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5日上午,参观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穿红军军服,有一种穿越感,仿佛回到长征时期的火红年代,使命感、责任感倍增,好感动!</p> <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受中央委托,为广泛发动各民族的抗日运动,在延安大砭沟成立了民族学院。1944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民族学院由延安迁到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陕西省定边,改称三边公学。1945年2月,原中共城川工委改为中共伊盟工委,三边公学迁至城川,改称为城川民族学院。解放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城川民族学院迁至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后改为中央民族大学。</p> <p class="ql-block">  纵观我党对民族干部培养的历史,可以看出民族问题历来是我党非常重视且认真落实的战略举措。民族教育的实施,民族干部的培养,民族大学的延续,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倡导和实施,一直是我党民族问题实践中的贯穿的主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才有了今天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繁荣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族学院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民族政策研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重大意义,它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府,城川民族干部学院被誉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国家实施民族政策的试验田”。</p> <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18日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干部学院,1945年2月迁址到城川镇,1949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在办学的8年历程中,民族学院为为全国少数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出了500多名民族干部,乌兰夫、杨静仁、布赫、天宝等同志都曾在这里学习。这些我党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在领导当地抗日民族斗争中发挥的宣传、鼓动、教育、示范、凝聚和引领等作用,无疑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先锋加保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干部的培养依然是我国长治久安共同繁荣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历史,学习民族语言,尊重民族习俗,促进共同发展,都是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方面。</p> <p class="ql-block">  摄影班的党员们,利用早晚时间,积极组织采风活动。</p> <p class="ql-block">  看望、关爱留守儿童。</p> <p class="ql-block">  注:本篇城川民族学院文字资料来自哈日更协会党支部书记张新文讲党课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