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邓楚白与同村村民,左四</p> <p class="ql-block">“我依稀记得1938年冬,日军第一次进攻南海官窑大榄村老区,日军从大榄村对面官塘村的官塘山开枪扫射大榄村归仁里村民。日军突然来袭,子弹密集如雨,我二哥中弹倒下,血流满地。这时村民才醒悟,惊呼‘日本仔’来了,全村顿时慌乱。幸得及时抢救,才挽回我二哥性命。”从《我是农民的日子》一书中的这段话,就能感觉到当时日本鬼子的猖獗和流氓行径。作者古日新来自官窑大榄村,自幼家贫,小学毕业即参加革命工作,革命时期所看所知的许多人和故事在书中一一展现。</p><p class="ql-block"> 古日新还提到,“作为大榄人,我为家乡有这样一位将军而感到自豪。”这位“光荣”的革命先驱,正是来自大榄村的邓楚伯将军。</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 办学并联合村民积极抗战</p><p class="ql-block"> 1935年,邓楚伯从广州带回一名中共党员和一支宣传队,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在邓楚伯的努力下,大榄村办了一间“知行农子女夜校”,收教失学儿童300多人,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讲授文化知识,既出钱又出力。从此,大榄村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逐步成为革命老区。</p><p class="ql-block">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件,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广大群众尤其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组织宣传队下乡,揭露日寇在东北的暴行,宣传我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抗战,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财献物,支援东北义勇军。</p><p class="ql-block"> 当时邓楚伯正在番禺县师范学校读书,年仅15岁,与进步同学王士钊等人参加了广州学生组织的宣传队,下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当时</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反动当局提出</p><p class="ql-block">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人民的抗日运动,不少青年学生因参加</p><p class="ql-block"> 救亡工作而被捕或开除学籍。邓楚伯等人的救亡运动被迫转入地下。</p><p class="ql-block"> 1935年秋,王士钊通过邓楚白的介绍,在广州找到邓的哥哥邓重行。邓重行是官窑区大榄乡的知名人士,他在大榄办了一间樟脑厂,并兼大榄乡奎光小学董事长,与乡中父老关系很好,因常在广州居住,所以常往来于广州与大榄之间,遂介绍王士钊到南海大榄办学。</p><p class="ql-block"> 王士钊到南海大榄后,即改用原名王汝能,与乡中青年农民广交朋友,常和他们一起种田捕鱼,搞得很熟。是年冬,他在大榄大树社创办起一间免收学费的“知行农民子女学校”,采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办学,后来又在该乡陆续增建7间农民子女夜校,共收学生300余人,深得群众赞扬。</p><p class="ql-block"> 经过夜校学习,青年男女思想认识有所提高。王士钊抓紧时机,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兄弟会和姐妹会。王士钊对奎光小学也很关心,经常与教师研究如何办好奎光小学,交换开展大榄救亡运动的想法,并向学生</p><p class="ql-block"> 讲抗战故事,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已经在日本留学的邓楚伯毅然回国抗日救亡。邓楚伯先后参加抗日游击战,以教师身份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当时他本可以过着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但得知国内内战即将发生,毅然离家回国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 同年,王士钊入党后便着手发展大榄的党组织,他经常对樟脑厂工人进行阶级教育,后来吸收了两名工人党员成立党小组,从此,大榄乡便有了党的组织。由于邓重行的介绍,王士钊认识该乡不少上层人物,并向他们建议,要保卫家乡必须建立自卫团。经过反复解释说服,终于取得这些上层士坤的支持,在该乡建立了“大榄乡民众抗日自卫团”,还动员他们把公家和私人的枪支借给自卫团使用,以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 创世界海军战史奇迹</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25日,邓楚伯联同革命主力组建“万山群岛战役陆海联合指挥所”,指挥小炮艇攻击国民党大舰队的战斗。作战当日凌晨,解放军28吨级排水量的“解放”号小炮艇,在垃圾尾岛马湾港附近向比自己排水量大350倍的国民党大舰发起攻击,在“桂山”号和其他小炮艇的增援下,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三艘大炮艇,击毙击伤敌军300余人。此次万山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世界海军战史上的奇迹。当年毛泽东挥笔批示:“这是人民海军英勇战绩,应予学习、表扬。”</p><p class="ql-block"> 只要是为国为民之事,邓楚伯都从不犹豫,什么身家性命全部抛诸脑后。据狮山镇大榄村党委副书记邓泰成讲述,多年前邓楚伯衣锦还乡,带着无上荣耀回到大榄村跟同乡兄弟相聚一堂,当时村民都纷纷涌现夹道欢迎,为有这么一位将军在大榄村而自豪不已。邓楚伯为人低调,从不显耀,在村民心中却是信仰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大榄村除了邓楚伯将军,还有很多的革命人才,遍布全国各地。2002年大榄牌坊建成,牌坊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大地情深雨湛露滋出人杰,榄溪恩厚民丰物阜乐康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