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读历史-游大槐树

<p class="ql-block">离开王家大院,直奔向往已久的大槐树(2019.11.17)</p><p class="ql-block">以前常听说“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现在我们就去探究一下大槐树。</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也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 华人老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是一种血脉亲情的体现。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这道门我们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景区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板块组成,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自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先后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共发生过集体移民18次,移民人数达100多万,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先后从山西移民,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移民人数达100多万,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涉及1230个姓氏。</p> <p class="ql-block">影壁俗称照壁,在我国民间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像一般的四合院或大户人家的庭院都有照壁。“根”字影壁是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它不是一般的平面结构,而是独特的八字型结构。上面的雕刻也非常精致,都是民间的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明朝年间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好多地方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烟稀少,而洪洞地肥水美,人口密集又无战乱,于是皇帝下召,被迫迁移。真是千年古树万里扎根,一槐连根,万民同宗!</p> <p class="ql-block">槐香桥~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p> <p class="ql-block">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p><p class="ql-block">  第一组雕塑朝堂决议--元末民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訥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尽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 明朝移民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官方大移民,无论是从时间上、地域范围上、组织规模上,还是迁民人数上都已达到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了</p> <p class="ql-block">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朱元璋只好制定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p> <p class="ql-block">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社会安定,人丁兴旺,而地处晋南洪洞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旁的广济寺。雕塑为移民局官员办理迁民手续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雕塑就是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p> <p class="ql-block">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住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雨涟涟,依依难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思绪翩翩 不忍离去,把随身饰物,丝带挂在大槐树上以示牵挂。</p> <p class="ql-block">讲不完的故事~第三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方安居乐业的情景。当年迁来的年轻人已经白发苍苍,子孙绕膝,迁来时在庭院种下槐树早已长大,暮年的他在槐树下讲述移民的故事,儿孙们也津津有味地听这讲不完的故事:大槐树是老家的神树,每逢节令,老家人会在老槐树上挂“心愿结”,敬香祈求平安如意。到现在种槐树以及槐树上悬挂吉祥物挂件纪念祈福习俗,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仍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型“。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p> <p class="ql-block">过厅~是园林建筑的一种,它不是门,但能起到间隔的作用,让园林有一种似隔非隔的效果。它由原先老园区的大门,经过一次次的扩建逐渐变成的。这个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指面阔五间,三间为厅,一间开启)的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祭祖+古训:</p><p class="ql-block">“赤心奉国,循圣人训。成仁取义,思先贤德。祖宗虽远,祭祀须诚。子孙虽愚,经书必读。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循法律己,崇德友善。勤苦自立,敬业乐群。弘毅广志,发愤图强。承先人训,慎思笃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图~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这幅浮雕图是由青铜制成,它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长23.68m,宽4.48m,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细看这幅长卷,内容紧凑,绘画语言丰富,淡雅而又充满想象空间,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玩味,都是一个富有趣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是"移民国策"</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移民惜别"</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为“移民迁徙”。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员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各路押解大队都是这样,时间长了,便用“解手”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把“大便”演变为“解大手”,把“小便”演变为“解小手”,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传说移民中,官兵用刀在每人脚小趾甲切一刀为记。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p> <p class="ql-block">碑亭(古大槐树处-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山东状元曹鸿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p> <p class="ql-block">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亭虽不大,但它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雕刻图案有五福贺寿图、喜鹊登梅图,还有传说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两边有一副楹联: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 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槐树已不复存在了,后人便以石碑代树,使世代大槐树下的故事流传。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古槐遗根的东侧又同根滋生出了第二,三代大槐树,它们和唐代的石经幢,树上的老鹳窝却是移民记忆中的见证。移民后裔心的丰碑中。</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p> 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 <p class="ql-block">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这个古驿门是民国八年在原来的古驿道上修建的,当时的移民就是沿着这条官道迁往异地他乡的。驿门上面刻有“殖民遗风”四个字(此处殖为繁殖之意),意思是说这里是先祖们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传承着先祖们的风俗。 这条路是当时的南北官道,也称驿道,是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听过著名戏剧玉堂春的就知道苏三当时就是从这里被押解出洪洞县的,仅一墙之隔,在那时就算是出了洪洞城了。</p> <p class="ql-block">苏三卸枷处 ~“苏三离了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歇歇凉。”洪洞人都说当年苏三起解时,路过古大槐树下,在那里歇过脚,并在大槐树下发生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当年苏三起解时,正值阴历六月天气,他身带重枷,行走艰难,在洪洞城里他边行走,边求告,费了很长时间,来到这里时,已是汗流浃背了。幸好长解崇公道是个心底善良、同情弱者的老头儿。路经这里,便带着苏三来大槐树下歇脚。</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槐树下,他见天气炎热,苏三身戴重枷,行走艰难,又要给苏三卸去刑枷。苏三说:“老伯,这是朝延的王法,如何去得?”崇公道说:“王法,屁法,她妈的头法(发),在城里由他,出了城由咱。”他给苏三卸去了套在脖子上的朝延王法,自己斜背在肩上了。这段寓意深刻、讽刺意味很浓的戏,就发生在这里。在崇公道身上,反映出洪洞人慷慨悲歌,侠义豪爽,强悍耿直,同情弱者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p class="ql-block">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面的许多地方已经炭化,这就形象地说明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的!</p> <p class="ql-block">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石经幢“!最上面神龛里供奉的是文殊菩萨的坐像,柱子的中间部分刻有金刚经文。我们所看到的上面几个大些的人物,就是人们所说的八大金刚,此外还刻有狮蛮护持、伎乐、狮像、连瓣等图案,中国佛教从金代开始就有了金刚托塔、永世不倒的说法。顺治八年汾河发大水,虽然冲毁了广济寺和大槐树,却惟独石经幢留了下来,人们说就是应验了这种说法。经幢下面,刻有“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神咒”的佛经。</p><p class="ql-block">顺治八年(1651)汾河水暴涨,浪高数文,冲垮堤岸,岸漂寺塌踪迹全无。洪水退后,寺院僧侣才把石经幢移至古大槐树北侧。</p> <p class="ql-block">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还要早200多年,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塔的最底层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讲法的一组佛教故事,雕刻得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p> 钟楼 <p class="ql-block">广济寺~洪洞县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思源潭~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p> 思源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人的身体特征~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p> <p class="ql-block">“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移民分布地名~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八次移民资料~先后从山西移民,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移民人数达100多万,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涉及1230个姓氏。</p> <p class="ql-block">明代大槐树移民分布地名,其中移民在内蒙古分布的地区: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p> <p class="ql-block">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姓氏古瓷盘-这个姓氏图腾瓷盘是景区专门定做的姓氏文化艺术品,中间是姓氏,周边环绕百家姓,意思是说百家姓以这个姓氏为尊;两侧为龙腾祥云图案,表示祖先庇佑您的家庭和事业蒸蒸日上,在它的下面还有姓氏的来源介绍以及这个姓氏的图腾。在没有文字以前,图腾就代表着姓氏,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和收藏价值。-</p> 大槐树移民的881个姓氏 <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p> <p class="ql-block">每年大槐树文化节在清明节前后举办,自1991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了29届。每届都有数十万海内外大槐树后裔齐聚古大槐树下,追溯对古大槐树的神圣情感,感受移民先祖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寻源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大槐树文化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规模宏大,吸收洪洞民间文化的营养,形成独具地方民俗特色及传统形式的祭祖风格。2008年8月,“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后代,已经遍及海内外,正如人们所说:“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的后裔”。您若有兴趣,不妨看看自己的小脚趾是否是两瓣。</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槐树,在洪洞县新建南路莲花广场,亦即明洪洞县衙西南角我们看到“明代监狱”-“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共610平方米。监狱内的主要景点有县衙、过厅、普监、禁房、狱卒值班室、虎头牢、苏三牢房、苏三井等,每一处景点都完好地保留、展现了当年的情景,其氛围虽不及当年般恐怖,但仍令人感到一丝惧怕。</p> <p class="ql-block">因北京名妓苏三(玉堂春)蒙冤落难囚禁于此,戏剧《玉堂春》的流传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里边有一处苏三蜡像馆和监区,介绍了明代的监狱管理和刑具、刑罚情况。</p> 苏三蜡像 <p class="ql-block">过厅有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东西对称的6间普通牢房,每间牢房门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p> <p class="ql-block">  狴犴牢-是关押死刑犯的牢狱,双墙双门,夹道低矮,犯人进出均得低头躬躯,以示封建王朝刑'律威严。</p><p class="ql-block">“狴犴”传说中龙之四子,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诉,故立于狱门。后人称狴犴牢为“虎头牢”。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p> <p class="ql-block">苏三井~死囚院内中央还有一口井和石槽,是死刑犯人被处死前以罚打水为牢务的象征物。井口直径23厘米,井深六七尺,井口上数道磨痕是历代犯人打水时用绳索拉的痕迹。苏三当年蒙冤落难时在此打水洗衣,后人称此井为“苏三井”。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p> <p class="ql-block">左侧为苏三囚牢 ,右侧前为苏三井 和石槽。</p> <p class="ql-block">从苏三监狱出来,走在附近街上可以看到墙上有用不同笔体书写的“根”字。</p> <p class="ql-block">走遍天涯,洪洞是家。</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洪洞县的旅游,魂牵老鹳窝,情意绵长思故土;梦绕古槐树,叶茂根深溯源流。这种“寻根热”的背后,承载的是移民情,传承的是家国梦,发扬的则是根祖文化。</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一游,才知道全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的移民后裔。真是千年古树万里扎根,一槐连根,万民同宗!天空渐渐暗下来了,我们离开洪洞县,继续我们的晋文化之旅,下一个目的地~感受汾酒的味道,继续领略晋文化的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