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人生转折

新生活篇章

1969年初,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我被学校分配到吉林农村插队落户。3月1日,我们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公平路码头乘坐轮船离开上海,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时年17周岁。<br> 我们所插队的农村生产队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盆地的边缘山沟里,离公社所在地朝阳川需翻山步行约1个半小时,离大队部步行约15分钟。没有电,没通公交车,交通运输仅靠牛车。生产队主要种植谷子、玉米和高粱等粮食作物和烟草经济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靠人力和畜力,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贫困。下乡当年,因受早霜灾害,粮食歉收,农民自身口粮都不够,不得不靠返销粮生活。<br> 我们集体户共16人,大多是我校68届生,徐彬、顾福兴、章伟康和我是同一班。当时我们立志扎根农村一辈子,都想为农村做些什么来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在农田劳作之余,集体户户长裴解放自学针灸为农民治病,甲班的裴乃五、任多壮尝试动手发明制作旱田播种机械,章伟康和乙班陈理书研究制作促进农作物生长的920农药。我被队里安排跟老农学习做大棚黄烟苗技术员。因延边无霜期短,黄烟种子需要在早春3月大棚苗床里播种,育成烟苗后到5月再移植到大田里。大棚烟苗工作结束后,再和其他社员一起做各种农活。夏天农活忙时,清晨3点钟天还没有亮,就被队长叫醒去铲地,直到晚上5点收工。一天劳动下来我的粗布衬衫被汗水浸透,又被太阳光晒干,析出厚厚的一层白色盐花。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而一年的粮食产量却很低,收入仅够口粮钱。这让我思考今后农村的出路在哪里。<br>   在农村时当过牛饲养员。 <p class="ql-block">  1973年初,我参加了一个延边农学院组织的杂交玉米培训班,初步学到了杂交玉米增产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深深感到农业要增产增收需要有专业科学技术和知识,而我仅仅是个只念了不到7年书的初中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班结束,我带回了一些杂交玉米种子,和老农一起,种在了村子后面山顶上约2亩地里,并负责以后的田间管理。</p><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天,我去榆树川发电厂看望已招工进厂的甲班任多壮,在他宿舍里看到几本世界科技动态的杂志,发现里面有几篇介绍菲律宾绿色革命的经过。1960年在美国的帮助下,菲律宾成立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始正式实施绿色革命,旨在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种子的培育等。他们培育的“奇迹稻”在菲律宾全国推广,提高了水稻的总产量。我看了这些报道,心里很激动,坚定了我要搞农业科技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大约1973年5月份,我得到消息:大队来通知要求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我想这正是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好机会,而且理由十分充分,与扎根农村一辈子不矛盾。于是我毅然提出申请,要求上农业大学学习农业知识,报考第一志愿吉林农业大学,第二志愿延边农学院。</p><p class="ql-block"> 与1972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不同,1973年在推荐基础上需要加考文化基础课。我收集了有的同学带去的文化课本,经过短暂的复习,在6月下旬到公社参加文化考试。大约在8月份,当时己班阴南华任公社党委书记,回集体户告诉我,我考试得了公社第4名,被吉林农业大学录取。我很高兴,等待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p> 1973年9月,汤家铭被录取进延边医学专科学校,集体户同学在家门口合影。阴南华、陈白白、任多壮专程回集体户送行。 在集体户家门口和任多壮合影。 按照高校录取的时间,一般8月中旬发出录取通知书,9月上旬入学。没想到这一年考试发生了“张铁生事件”,整个高校录取工作推迟。大约9月中旬,我才收到录取通知书,但录取的不是吉林农业大学,而是延边医学专科学校,一所文革前高等学校,文革中在错误政策下降格为中等专业学校,1976年又恢复为延边医学院。对我来说,虽然录取的是中专,但有机会学习,学什么都行。能够学医,将来当医生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我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插队落户四年半的生产队,离开了朝夕相处的集体户伙伴上学去了。<br><br> 1973年秋,在延边医学专科学校校门口留影。 1973年冬天,我回生产队看望集体户伙伴,当我向老农民询问后山上杂交玉米的收获情况时,老农民反映由于早霜,大多数旱田玉米成熟不佳,而这块地的玉米成熟很好,装在牛车上沉甸甸的。听到老农民的评价,我露出了欣喜的笑容。<br> 这一纸录取通知书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在延边医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职工医院当了两年多医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又相继考上延边医学院大学本科和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以后一直在高校从事生命科学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直至退休。1997年晋升为正高级研究员。<br> 多年后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被吉林农业大学录取,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虽然实现了当时的愿望,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但是恢复高考后的77级大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工农兵大学生”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群体被边缘化,面临了重新回炉文化补习、职称晋升受限等,坎坷也不会少。<br>  文革和上山下乡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在那个年代我能够抓住机遇上学,改变自己的人生,实属有幸。<div><br></div><div> 写于2018年6月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