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我生活中的电视

云端尔玛🐂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小的时候由于地处偏僻落后的大山,没有什么更多的文化生活,看电影是我们惟一对娱乐文化的盼望。在那个时候,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知道能供人们观看、人还能像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一样能动;不但能动来动去,你打我推,还能听见里面的人讲话,这也是我们惟一能体会到一点现代化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年代,再无别的像电影一样的东西。及时是收音机,也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任何人影。在那个年代,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电视,也不知道有电视机这样的一个东西。</p> <p class="ql-block">看了电影,在生活中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电视的时候,其实山里的人也对未来的电视也有过憧憬,平时人们聚在一起也会讨论讨论一些像电影一样能看得见的东西。这些“讨论”有大人、也有小孩。一伙人,在一起,各自对自己所想象的东西进行着描述,各自所描述的都不一样。不管描述得如何,大体都是围绕自己所见过的电影屏幕形状来展开自己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冬天是一个下雪天冷的季节,也是一家人围着火塘烤火的季节。在这个季节,特别是在晚上,火塘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以前,火塘就是一家人围着烤火的地方,没有电视这一类的东西;烤火的时候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的地方。在聊家常的时候,有时也会对像电影一样的东西展开一些想象。我记得父亲经常讲:“电影以后要是能挂在火塘屋里放就方便了,边烤火、边看着电影”。父亲讲着这句话的同时,还会用手不停的比划。比划着他所想象的,能挂在火塘屋里观看的电影的形状和大小;比划着,如果有了这样的电影应该挂在火塘屋内的什么地方?</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山里人从没见过电视真正的模样,想象只能在看到的电影基础上展开。时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在盼望电影走进家庭的时候电视机才开始逐渐被山里人所认识。最早看到电视机摸样的地方是在区上的供销社内。</p> <p class="ql-block">供销社有了电视机,不等于每个家庭就能拥有电视机。及时家庭有购买电视机的经济条件,但不一定能购买一台视。那个年代,除了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以外,还有一个限制就是电视机所需要的无线信号。在那个年代里,电视要依靠地面转播站转发出无线信号,电视机在接收到无限信号以后才能收看。这种转播站,家乡人称之为“差转台”。</p> <p class="ql-block">有了差转台,有了电视机,也不一定能收看到电视节目。一个差转台只能辐射一定的范围,在山区及时离差转台很近,如果在家与差转台之间有大山的阻挡,及时家里有一台电视机也看不了电视,看到的只能是一台“电视机”。接收不到差转台的差转信号,电视机也只是家里的一个摆设。</p> <p class="ql-block">电视机逐渐被山里人所认识,我们公社也在我们村后山顶修建起了公社的惟一一座差转台。在我们的村里,大部分家庭也能接收到差转台的差转信号;从这个时候开始,电视机才逐渐走进我们的村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时间也过去了很久,谁家买的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现在记忆也不是很清楚。最清楚的是当时看电视的那种场景:当村里有人家买回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从电视机背到家的那一刻,知道消息的左邻右舍,老老小小,都蜂拥而至,围着电视机左顾右盼,双眼都透出那种特别好奇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模糊中,我记得村里买第一台电视机的是谢玉恩表叔家。表叔是家乡人对认识长辈的一种尊称,这里并不代表有那种血缘关系的亲戚。从电视机背回到家,一直到电视机“安装”完备,调试到位,围观的大人、小人才依依不舍的离去。离去,又等着天色暗下,再去电视机前“汇聚”。</p> <p class="ql-block">电视机的安装与调试?这个问题没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理解。在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了九十年中期,特别是在山区,那个时候的电视都需接收地面差转台的无线信号才能播放与观看。电视机自带有一个天线,但不能伸出室外;如无线信号特别好的位置,有自带天线就行;但在山区,有山的阻挡,或是距离差转台太远,无线信号太弱,就需要使用室外自制地外接天线。天线信号接收端用吕线做成,分一单元和三单元两种;为了信号更好,多数都使用三单元天线。三单元天线一横短、一横长、中间一个长开口椭圆。二条横线、一个开口的长椭圆按照一定的距离钉在木架之上,再用一根吕线将三条线连接,这就是一个自制的电视机室外天线。长开口的椭圆的两个端头就是接馈线的地方。馈线不同于电线,馈线宽而扁,两铜线在塑料绝缘体中两边缘平行面置,相距离大约一指宽。这种线,供销社也专门有卖。</p> <p class="ql-block">室外天线做好,馈线一头接于室外天线之上,一头接于电视机天线外接口处,电视的初步安装就算完成。接下来根据差转台所转播的频道信号,先把电视机的频道旋钮旋转到与差转信号相同的频道。频道固定后,再慢慢转动电视机的微调旋钮。一人在室内调电视,一人在室外转动天线,二者都转动到电视图像、声音效果最佳的时候,电视的整个安装调试就算完成。接下来就等观看。</p> <p class="ql-block">观看电视,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村里只有黑白电视,并且都只有十二至十四英寸大小。更大的电视、以及彩色电视机进入部分家庭,我的记忆都是在九五年之后的事了。那都是在我九三年离家服役后的好几年了。在我离家的时候,整个村里没有更大、或是带有色彩的电视。这点记忆我非常清楚。</p> <p class="ql-block">农村电视更新换代的时间记忆清晰,其它至今难忘得就是看电视的场景。受经济、信号的影响,一个村只有三台电视的日子也有好些年。那个时候,哪家有一台电视,哪家就是最热闹的地方。农村白天有农活,特别是到了晚上,有电视的乡邻家里就挤满了人。当村里只有一台电视的时候,一个村的人都拥向那一家人,场景不压于村里看电影的场景。小孩子顾不上吃晚饭就会奔到有电视的人家。人多,坐位有限,后来的大人就自带板凳。天黑之后,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就挤满了有电视人家的整个堂屋。不管什么节目都看得津津有味,那怕是一个广告都不忍心放过。甚至许多广告词,大人小孩都记得滚瓜烂熟。就如四川沱牌酒的广告:“沱牌好酒没法说,不喝就是睡不着;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酒香飘进月宫里,嫦娥闻到好欢喜;嫦娥姑娘下凡来,硬要和我喝一台;嫦娥逮到不松手,干脆结婚不要走”。</p> <p class="ql-block">村里电视机少,看电视的人太多。电视机最大也只是十四英寸,坐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就只听得见声音,看不清电视里的图像。但不管看得清还是看不清,在那个年代老老少少一堆人围在电视机前面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喜悦,就是对现代化的一种感受。时间逐渐过去,村里的生活也逐渐的在发生改变,山里的转差台也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变化,村里的黑白电视也越来越多,一村人挤在一户人家看电视的情况也逐渐改变;到最后一个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没有的只是及为少数。家里有没有电视,架在房顶上的天线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那时天线也是人们生活进步的标志,也是农村的一个鲜明特色。我记得我家架起这个天线的时候是一九八七年的冬月。那时我一个孃家买了一台金鹊牌电视机,因信号一直都比较差无法收看,最后是八十元还是七十元钱卖给了我家。这台金鹊牌电视机陪我们渡过了数年的童年生活。最早的乌龙山剿匪记是在邻居家长虹牌电视机上看完的;西游记就是在自己家,金鹤牌电视机上看完的。</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电视机也越变越大,接收无线电视信号的设备也变得更为先进。支在屋顶的“锅盖”取代了自制室外天线,彩色电视取代了黑白电视,在这个时候“锅盖”又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锅盖”是家乡对卫星天线的一种特别称呼,一个“锅盖”可以接收几个台的信号,电视换台也只需在摇控板上选择。不象黑白电视时代,要看几个台,就需要在室外架起几个天线,换台的同时就要换接室外的天线。只有一个室外天线的时候,就在一个人在室内更换电视频道,一个人在室外转动天线,忙活好一阵子才能完成电视频道的转换。</p> <p class="ql-block">在自制室外电视天线以后,“锅盖”又成为了农村的特色。随着时间的前进,大“锅盖”变成了小“锅盖”,“锅盖”虽变小了,但收看的频道却越来越多。这就是小而精的体现。“锅盖”变了,电视机也在发生着切底的改变:电视机从小变大,从黑白变成彩色。到现在农村电视又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显相管电视变成了液晶平板电视;“锅盖”接收信号变成了光纤入户。液晶平板电视机,网络电视节目现在已经成为家乡山区观看电视的主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