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子落瓜临顿河 跨塘福星齐门水

日月常在

<p class="ql-block">临顿河和齐门河上的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历了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河网密布,桥梁众多,“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特有的风景。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映现的是苏州古城水、桥、人的相互交融、第二直河(原第三直河,即临顿河、齐门河)临顿河是苏州城区的一条南北向河道,与临顿路平行,位于道路西侧,紧邻繁华的观前商业中心。临顿河南起干将河,经顾家桥、大郎桥、青龙桥等19座桥,北至齐门外城河。全长2,400米。现可通舟楫。北端原有水城门,于1978年8月拆除,建造闸门等设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顾家桥跨临顿河,东西贯通干将东路。桥在干将东路北侧,东堍与甫桥北堍直角相交为双桥。始建于汉代,宋《平江图》标注“顾家桥”。桥名按《吴郡志》载:“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死,郡人为之造桥。”故名。宋庆元二年(1196)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张冲再建。清末民初,讹名“过驾桥”,新中国建立后,恢复原名“顾家桥”。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1994年改筑干将东路时,加固拓宽,长9.8米,宽26米,跨径6米。</p><p class="ql-block">顾悌,字子通,生卒年月不详,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家。顾雍的族子。</p> <p class="ql-block">二、大郎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接小太平巷。民国《吴县志》载:“在顾家桥北,宋庆历二年(1042)建。”《宋《平江图》标注“大郎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云:大郎桥“坊巷、桥梁凡以人物名者,称谓上必缀以姓,例如‘周五郎巷’、‘钱官人巷’也。神名则不缀姓,例如‘二郎巷’是也。二郎巷即二郎庙巷。此疑为大郎桥与大郎庙巷。《教坊记》曲名有《大郎神》,唐代释者即以艳情故事解之,大郎系女子之夫,而‘神’字全无著落矣。”清乾隆三十九年重建,原为木桥,建为石级拱桥。1982年改建,为单孔石板平桥,长8.5米,宽3.4米,跨径6.5米。大郎桥的建筑特色,其桥堍枕石层层向河心挑出,旨在缩短跨径,增强石梁抗折力,是单孔石板桥的一种变化。花岗石雕桥栏。望柱一侧书写桥名,另侧书写“一九八二年十一月重建此桥”字样。明《姑苏志》:“丁晋公宅,在大郎桥,堂宇甚古,有层阁数间临其后,号晋坊。”</p><p class="ql-block">丁谓(966—1037),字谓之,长洲(今苏州)人,北宋大臣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空晋国公。吴人相位者始于丁谓。丁机敏有智慧,千百言长看后即能诵出,诗文、画、博弈、音律,无不晓。著作仅存《丁晋谈录》一卷。</p> <p class="ql-block">三、青龙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接颜家巷。始建于明弘治中(1488~1505),据明《姑苏志》载:吴县学前。旧在文庙前,名“青龙”。弘治中,知县邝璠移置于此,改名“青云桥”。桥名“青龙”“青云”,为鼓励文人学子,仕途辉煌之意。明嘉靖年间(1522~1566),推官张滂重建,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曾一刀,以形势不称,又移桥至文庙门左侧,恢复原名“青龙桥”。原系石拱桥。1982年改建为石板平桥,长7.8米,宽3.2米,跨径6米。花岗石雕桥栏,中间书写桥名。。</p> <p class="ql-block">四、落瓜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接蔡汇河头东端。初建于北宋年间。《宋平江城坊考》记:“顾周桥。今落瓜桥。”民国《吴县志》载:“落瓜桥浜,顾周桥。俗名落瓜,相传北宋宰相吕蒙正少年流落苏州,经过此桥,在此向卖瓜人乞讨,得瓜却落入河中,失声痛哭,后吕蒙正中状元,乃建桥于此,以“落瓜”名之。另一说为汉代朱买臣得瓜落瓜处。</p><p class="ql-block">初建于北宋年间。清宣统三年前,落瓜桥浜与石板桥均已不存。1982年疏浚临顿河时,新建仿古花岗石单孔拱桥,石雕桥栏,中间书写桥名。桥两侧均有踏步,东9级,西16级。1999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五、碧凤坊桥西连碧凤坊东接临顿路,观前地区整治时新建。</p> <p class="ql-block">六、醋坊桥 位于观前街东端,跨临顿河。宋官立醋坊于此,因以名桥。据北宋治平二年,重建醋坊桥碑记:“治平乙巳岁八月十五日,劝募天庆观主兼监库道士方希辨题,都劝缘观内道正赐紫孔应期立石。”顾湘舟《玄妙观志》重修醋坊桥题记又载:“大乘陀僧智净,募缘到施主钱米并自己衣资,重新建造醋坊桥。至元丁亥年□月□□日立。”1982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雕栏杆,中间书写桥名。1999年重修,仍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雕双龙戏珠栏杆,望柱一侧书写桥名,另一侧书写建桥年月。明《姑苏志》载:“周瑜故宅,在醋坊桥东,旧名九曲墙巷。”</p> <p class="ql-block">七、徐贵子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接土圣巷,始建于唐朝。宋《平江图》标注“徐鬼桥”。吴音“鬼”“贵”相近,贵子”名桥,有祝愿庆贺之意。清道光、光绪两次重建。1985年又重建,原石板平桥改为单孔花岗石拱桥,花岗石实腹雕花桥栏。两侧各有踏步10级,中间书写桥名。</p> <p class="ql-block">八、悬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东堍与南北向苹花桥北堍西侧直角相交为双桥,西堍与旧学前相直。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始建。桥址在旧长洲县治东,明《水道图》标注“县东桥”。《姑苏城图》标注“悬桥”。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 苏州府志 》, 民国《吴县志》均有著录。清同治四年(1865)重 建,为木桥。1952 年改建,为青石板桥。1955 年 重修,为石板平桥。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悬桥凝土板梁桥,雕有花纹的花岗石桥栏,两侧各有4根望柱。悬桥巷内多深宅大院,官宦人家。27号、29号,原为晚清状元洪钧故居,至今还存纱帽厅等建筑。</p><p class="ql-block">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出督湖北学政,参与编修咸丰朝《实录》,赐花翎四品衔。嗣后曾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历典陕西、山东乡试。后历任右春坊右庶子、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等。光绪九年(1883),迁升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年间,曾任山东乡试正考官,提督江西学政。他先后出使俄、德、荷、奥等国。光绪十六年(1890)为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洪钧曾娶名妓赛金花(原名赵彩云)为妾,并带她出使外国,共同生活了六年时间。为小说《孽海花》原型。</p> <p class="ql-block">九、菉葭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接温家岸。始建于清后期,《宋平江城坊考》:“陆家巷,卢熊《苏州府志》著录。今名菉葭巷。”《吴门坊巷待輶(yóu)吟》菉葭桥卷四载:“陆家巷:门户临流巷陌斜,伊人秋水渺无涯。陆家旧姓疑无据,尔雅庭溶改菉葭。”后注:“按清邱庭溶,字鸿章,号静堂,长洲人。乾隆时官安徽粮道。工书善画,居陆家巷,乃改陆家为菉葭,至今沿用也。”2000年《苏州市古城区水道分布示意图》标注“菉葭桥”。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长6.5米,宽5米,跨径6米0,石雕桥栏,中间书写桥名。菉葭巷31号,为佛教居士林,供居士举行念佛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十、忠善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与史家巷相直。始建于宋朝,明洪武《苏州府志》《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录。宋《平江图》标注“南新桥”。明《水道图》标注“曹胡徐桥”。巷内有曹、胡、徐三姓大户,劳资建桥,故以三姓名桥。清《巡警图》标注“忠善桥”。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修建,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改为现名。11999年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石雕桥栏,中间书写桥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一、西花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与西花桥巷相直。始建于唐朝,白居易有诗句:“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宋《吴郡志》、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均有著录。宋《平江图》标注“花桥”。2000年《苏州市古城区水道分布示意图》标注“西花桥”。清《吴门表隐》载:“花桥水阁,唐时已建,见白居易诗。国朝褚篆书匾,今汪水部留堦重书。乾隆八年(1743),里绅蒋文源、沈志祖、汪鼎煌、顾延煊、蒋应焻等重建,增建文昌阁、轩辕楼。嘉庆二年,蒋曾爚等增建魁星阁。”西花桥花桥重建,为石拱桥。桥坡是鸳鸯式,东坡是南边石阶式,北边是石子路面;西坡是北边石阶式,南边是石子路面,方便车辆往来过桥。青石镂空桥栏,刻有浮雕图案花纹,今南首沿河石条,尚有石刻花纹可寻。”明清时期,有大批花缎工每天在此待雇。原桥西北侧设有“上天五庙”,俗称“猛将堂”。解放前夕,花桥水阁及“上天王庙”拆除。1962年改建,为石条平桥,砖砌栏杆。1999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南侧花岗石桥栏有两根望柱,雕有纹饰,中间书写桥名,北侧水泥实腹桥栏,有两根望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十二、白塔子桥跨临顿河,东连白塔东路,西接白塔西路。始建于宋朝。明《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著录。康熙《苏州府志》载:“白塔子桥,旧名东章家桥。”宋《平江图》、明《水道图》均标注“东章家桥”。清乾隆《姑苏城图》标注“白塔子桥”。其地原有白塔,为苏州城内“七塔”之一,故路名白塔西路,桥名白塔子桥。宋咸淳五8(1269)二月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曾重修,光绪十七年(1891)再修,为石拱桥。1958年、1959年加固维修,1962年、1999年两次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雕桥栏,有纹饰,望柱上书写桥名。 </p> <p class="ql-block">十三、吴衙桥(现桥栏刻四院东门桥,第三横河上也有一座吴衙桥) 位于善耕桥南,又名新造桥,跨临顿河。1978年6月建,1981年10月定今名。水泥平桥。1999年9月重建,建筑单位刻名为“四院东门桥”。桥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栏杆。  </p> <p class="ql-block">十四、善耕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与谢衙前相直。始建于五代。宋《平江图》,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著录。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建造灵鹫寺,而桥址在寺东,故名 “灵鹫寺东桥”。清代改名为“资福桥”, 民国《吴县志》名“善耕桥”,至今未变。清嘉庆二十年(1815)曾重建。1967年加固重修,为条石平桥,1999年重建石平桥,长7.6米,宽3.5米,跨径6米。花岗石雕桥栏,中间书写桥名。桥堍西侧,有清军机大臣潘世恩太史府上马石两块。</p><p class="ql-block">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吴县(今苏州)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状元,官至宰相,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晋太傅。《郎潜纪闻》举其生平异数云:“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惟潘文恭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异数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已。”有人赠其联:“大富贵亦寿考;蓄道德能文章。”苏州博物馆藏有《潘世恩日记》。</p> <p class="ql-block">十五、任蒋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与蒋庙前相直。《姑苏志》载:“任蒋桥,嘉定十四年建。”宋《平江图》标注“任蒋桥”。民国《吴任蒋桥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光绪年间再修,长4.8米,宽2.9米,为石板平桥。1967年重修,增建砖砌水泥面栏杆。1999年12月重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平桥,长7.6米,宽3.5米,跨径6米,花岗石桥栏,中间书写桥名。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载:“《后汉书》言任延为会稽都尉,能得士心。蒋渐避莽乱,徙吴中大皇里。是巷当以任、蒋两庙得义。而方志顾以任侯为彦升,蒋侯为子文,未详其朔。”</p><p class="ql-block">任延(?-68),字长孙,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官员。更始元年(23)任命任延为大司马部属,授予他会稽都尉一职。建武初年,任延上书辞职,诏书召任延,任命他为九真太守。在九真任职四年,到京后他被任命为武威太守。汉明帝刘庄即位,授予他颖川太守。永平二年(59)刘庄召他到学校,接着任命他为河内太守。任职九年,病逝。</p><p class="ql-block">蒋横(生卒年不详),东汉杜陵(今西安)人,死后被刘秀追封为九江侯。蒋横跟随光武帝刘秀征讨赤眉,南征北战,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逡遒侯”,官拜大将军。然而好景不长,朝中司隶羌路上报蒋横谋反,刘秀闻讯大怒,将蒋横诛杀。为了免遭灭族的厄运,除了老七蒋稔为父守灵,其余八个儿子全部逃往江南。蒋横蒙冤遭到诛杀后,朝野不平,一时间京城民谣四起:“君用谗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光武帝刘秀闻听之后,下旨清查蒋横冤案,最终冤案大白天下,蒋横平反昭雪,羌路则被处斩。为了安抚人心,刘秀以王侯之礼迁葬蒋横,赐墓号为“显忠”,并将蒋横的九个儿子全部就地封侯。长子蒋颖被封为“金华侯”,次子蒋郑“会稽侯”(绍兴),三子蒋川“临川侯”(润州,今镇江),四子蒋耀“镇湖侯”(湖州),五子蒋渐“临苏侯”(苏州),六子蒋巡“卜亭侯”(杭州),七子蒋稔“平河侯”(九江),八子蒋默居宜兴和桥、被封为“云阳侯”,九子蒋澄居宜兴、被封为“𠙶*(ǒu)亭侯”。</p> <p class="ql-block">十六、跨塘桥跨齐门河,东连东北街西端,西接西北街东端。跨塘桥始建于春秋末(公元前514~前476),吴王阖闾始建跨塘桥。宋《平江图》标注“跨塘桥”。唐《吴地记》、明《姑苏志》著录,名“定跨桥”。民国《吴县志》载:“定跨桥,俗名跨塘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禅寺僧了义重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曾重修。”1957年加固整修,将原木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1961年扩建,为钢筋混凝土T梁板桥,长19.2米,宽19米,跨径6.7米,青石空腹桥栏,回文有装饰,桥两边各竖石碑一块,一边书写建设单位,一边书写桥名及建设时间。现为钢筋混凝土板桥。</p> <p class="ql-block">十七、福星桥跨齐门河,东连齐门路,西与星桥巷相直。始建于宋朝,宋《平江图》有著录,名为“北新桥”,其意是苏城北面新造的桥,里人俗称“新桥”。民国《吴县图》标注为“福星桥”。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原为石级单孔拱桥。1986年改建为花岗石平桥,长9米,宽2.4米跨径2.2米,实腹桥栏,北侧5根望柱,南侧5根望柱,中间望柱刻有桥名及改建时间。星桥巷22号,为瑞莲庵(大悲庵),明崇祯中(约1636)建,清道光七年(1827)又重建。1950年,庵中佛像和9个佛台迁入西园寺,今大殿尚存。</p> <p class="ql-block">十八、堵带桥跨齐门河,东连齐门路,西接齐门下塘。始建于明朝后期,明《水道图》标注“赌赛桥”。清代,因河流如带,其处架桥若堵,清《三横四直图》标注为“堵带桥”。俗称“肚带桥”。民国23 年(1934)十 二 月改建。原为石级桥,现为石板平桥,长12米,宽4.7米,跨径6米,花岗石栏杆,南北两侧各有6根望柱,栏板中间书写桥名。</p> <p class="ql-block">十九、平齐桥 又名大宁桥,位于平齐路东。原系水城门,跨齐门河。1968年建。1978年重建,钢筋混凝土板桥,单孔。</p><p class="ql-block">第二直河由南向北经平齐桥至齐门外城河,上跨桥共19座。本篇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