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再次重温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再结合双减政策,教师“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本源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着“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的三个阶段,结合日常工作,谈谈在教学中何为见学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见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课为学生而教,这点毋庸置疑,但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特别是七年级语文课,教材衔接小学到中学的内容。大量内容诸如亲情、感恩、诚信等,在道理上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可真正要落到行为上却难之又难。例如《散步》一课,孝敬老人,真正体现了人性之美。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课堂如果没有触及学生的内心,略过学生认知上的盲点和行为上的难点,没有经由学生自己思考而给予一个答案,就会沦为一种道德规训,看似快捷高效,实则是一种残缺的教学,因为它规避了“教育的难度”,那种启迪思维、健全人格的难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用心备课之后,内容可以说烂熟于胸,课堂似乎也行云流水,可真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上《背影》一课时,年近中年才真的读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与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如何让学生能多一点理解朱先生描述的父爱真挚、深沉,感人至深,更让人看到了“天下父亲”的背影——那顶天立地的汉子,那铁骨柔情的男人,抑或粗犷中饱含细腻的脊梁。原来问题出在离教材近了,却离学生远了,所以深入却难以浅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课堂不能用力于外部的规训,而应着力于内在的需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认知起点出发,教学设计和课堂推进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努力营造背景、平等对话的氛围,积极又和谐,真实又有序,在这样一种真实、自然、和谐的课堂形态里,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还是以《背影》为例,在利用教材中父子作为切入点时,我不是设置“爸爸是如何爱我们的”这类浮光掠影式的提问,而是设定情景再现“你和爸爸或妈妈闹别扭有分歧的时候,你对你的爸爸或妈妈都是怎样做的!?”。如果有孩子回答“摔门回自己房间”,那就追问多是出于什么心理。待学生畅所欲言后,继续追问“现在让大家都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大家当时的心理,你的认识会有变化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吗”等问题链。 这一系列追问就是让大家理解父母,感恩亲情,对知易行难之事的深入分析。针对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切换到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从而再走向冷静的思考。有时教师多一步思索,就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还引导学生不断推进思考,讨论“我们在生活中,还需要哪些包容(知其然)”“为什么需要理解(知其所以然)”“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知其所尽然)”等问题,将他们的目光引导到自己的真实生活,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提升实践智慧,以便今后能得体应对。这才是大语文所彰显的作用!从教科书中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还组织讨论“你希望火车往哪个方向开”这个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有太多两难的地方,教师不应选择回避,而应选取几棵“树木”深入分析,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认识“森林”。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在面对真实的世界时会彷徨或迷失方向,如雪莱所言,过分珍爱羽毛,将失去翅膀,永远不能凌空飞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讲《诚信是金》一课时,有学生提问“对不诚信的人要不要讲诚信”,有学生反问“老师,您当学生时作弊过吗?”当学生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再将教师的观点视为理解生活的唯一角度,不再把教材作为认识世界的唯一标尺,他们就实现了精神的主动成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始终认为,教师的高光时刻,并非站立在领奖台上收获鲜花和掌声之时,而是站立在讲台上收获亮晶晶的目光之时。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提升,课堂才能日益精进,每一点儿自我提升,都可能会让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每一次备课和授课都是一场心灵对话。多年来,一场场心灵对话也激励我由“从业”进而“敬业”而后“乐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