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技巧】中国花鸟画色彩技法的运用指导

牡丹仙子

<p class="ql-block">作者:牡丹仙子</p><p class="ql-block">图片:牡丹仙子绘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言:写意花鸟画可以单纯用墨来画,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虚实塑造形象;利用色度的变化,表现自然世界的丰富色彩。但是,更多的写意花鸟画,是用颜色辅助墨色来刻画形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色结合融为一体,以更丰富的色彩关系,创造某种情趣和意境。花鸟大师潘天寿先生说:“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笔墨处理的好,形象才立得住,色彩运用的好,又可以使笔墨的骨肉更充实,画面的色调更丰富,韵律感更强,更能够直接传达画家的色彩情感。可见,色彩的运用,在写意花鸟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本身也是颜色,是中国画特有的黑色。通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墨阶变化,表现出对自然界各种色彩的感觉。正是由于墨的这种特性,所以,在中国画的表现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以墨形成的这种特殊色彩,具有其独立性,又与其他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重视墨而忽视色彩,或过分强调色彩而忽视墨,都会影响绘画的表现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习写意花鸟画,需要掌握着色方法,熟悉颜料的性质,并能熟练的运用,但是,更要熟悉自然,在大自然中培养对色彩的敏锐的感受。对于色彩迟钝冷漠的人,作画时必然缺少色彩的激情,技法成了空洞的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运用色彩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是,亦无定法。在学习前人用色的基础上,敢于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调色方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着色之前要调好颜色。色调包括蘸色和调配颜色。调配颜色,一是在笔上调,二是在纸上调。要做到“笔与墨化,墨与色化”,首先要在笔上将颜色调润,水量要适度,颜色的量也要恰到好处。用笔蘸色的部位,也要适于表现所画的物象。调色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着色的效果,不可忽视这一环节。现将主要调色方法分述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一色相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一色相调,就是将一种颜色调在笔头上,或调均匀,或调出深浅。具体方法是,将颜色挤到瓷盘上,用笔蘸适量的水,把色调开,以润为原则。在笔上蘸一种颜色不分深浅,只要水和色调匀即可,是为着色时达到和谐匀润的效果。一种方法是,笔端蘸色后,在磁盘上与水相调和,通过按压,揉动,将颜色逐渐带到笔肚笔根,使颜色由深而浅,自然过渡。还可以将颜色蘸在笔腹、笔根或笔的一侧,调后使其分出深浅变化。在纸上着色时,一笔就可以分出颜色的深浅,使单纯的颜色产生强弱,虚实的变化,在点写花鸟形象时,就会显得生动自然,有较强的表现力。如点染梅花、点写荷花瓣、渲染石头、点染鸟的胸腹部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多色相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多色相调,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调和在一起,或分别将其蘸到笔头的不同部位,然后略加调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画的成品颜料仅十几种,绘画时不够用,需要互相调和,形成新的颜色。如草绿色是用花青色和藤黄色相调;鹅黄色是用藤黄和朱磦相调;殷红色是用胭脂色和朱砂相调;粉红色是用曙红色和白粉相调等等。两种以上的颜色相调,由于比例的不同,调出的色彩倾向也不同。如用花青和藤黄色相调,花青多,藤黄少就成老绿,花青少藤黄多就成嫩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调一种颜色着色,纯度高明度强,但难免单调轻浮,所以常常在一种颜色中,调进另一种颜色或墨。如在藤黄中调进一些赭石色,形成暖黄色。其目的是使色彩不浮艳,达到沉稳厚重,协调不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表现这些形象时,为克服色彩的单调,又要用简洁的笔法,使颜色和谐地表现出来,常采用多次蘸色的方法,如画牡丹花,桃花的嫩叶时,就用花青和藤黄调成草绿,先蘸在笔中,再用笔端蘸一些曙红或胭脂调一调,再笔头上形成由红而绿的过渡色。一笔侧锋下去,可以点出带有红色的嫩叶子。画粉色花,一般先调白粉,再调曙红色,如画牡丹花、荷花、月季花等花冠。画月季、芍药、牡丹花的深处,有时还需要在笔端再蘸一些胭脂色。根据画面色调的需要,来决定蘸色的次数和蘸色的量。边画边调换颜色,把握好分寸,以产生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一幅是白粉量大些加水调成淡粉色,笔尖蘸点曙红微调后画牡丹花头,即是粉色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三幅是藤黄加硃膘调合笔肚,笔尖蘸硃膘切牡丹花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墨色相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也是一种色,但又有其特性。墨易于渗化,更能充分表现出浓淡、干湿、虚实。浓墨尤其能显出光泽,墨与色相调配,不仅能降低颜色的明度和纯度,而且,色借墨性,提高渗化效果,加强调和时色比度,更充分发挥颜色的作用。在色中调入墨的浓淡,墨量的多少、以及水分的多少,其效果大不相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墨色相调,一定先在磁盘上调合适之后,在往纸上染点儿,一是蘸色、蘸墨之后,略加调和即往纸上染点,边染点儿边在纸上调和,这种方法又称之为“在纸上调色”。这后一种方法在写意花鸟画中用的更为多一些。可以用一种颜色调墨,也可以先调多种颜色,然后再调墨。蘸墨的部位也有不同,有时用笔端蘸墨相调,有时用笔腹一侧蘸墨相调;有时用笔根蘸墨相调;要根据所画物象,灵活运用这些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色相调,是色度递增或递减,以增加色阶层次,使色彩的运用更加变化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单纯利用墨的浓淡干湿而绘画的墨牡丹花。素雅有墨韵!</p> <p class="ql-block">芭蕉叶是草绿调一点点淡墨侧锋画成后,用中墨勾叶筋。</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画是白粉加胭脂调合后,笔尖再调胭脂点画而成花头。</p> <p class="ql-block">此幅紫色牡丹花头,是白粉量大些在瓷盘中调合一点紫色,点染花头。牡丹的叶子就是草绿加一点墨調合后铺老叶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染色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染色是将蘸好的颜色表现在纸上又称着色。染色是笔墨的辅助,用以充实笔墨,调整色阶,丰富层次,连贯润接,构成主调,获得更完美的整体效果。一种方法是将调好的颜色直接上纸,笔笔交待具体,不在纸上过多混合,笔上的颜色排列效果大体就是纸上的效果。一种方法是在纸上边画边调,有时一遍而成,有时数遍完成,这两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例如下面的葡萄和紫藤花就是采用两种方法结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结:写意花鸟画的色彩,不像西画表现的那样忠实与物象,而是客观色彩与画者主观情感的结合。不求写实,只求写意,更生动,更感人!并且,借助这些艺术化了的色彩,抒写画者的某种情调。如画牡丹,并不要把颜色画得逼真,也不研究在不同的时间花瓣颜色的变化,只是借助于牡丹的固有色,来刻画形象,表达牡丹的雍容华贵,飘逸洒脱等不同的情趣。这种变色比实际的颜色更沉稳、和谐和雅致,虽然不合“物理”,却很合“情理”,高于生活,脱掉俗气,比真实的色彩更能引发观者的强烈感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