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 宗教之意

觀海聼濤

优秀的建筑是有灵魂的,而优秀的宗教建筑,其灵魂是通过建筑形式体现出来的包括宗教历史、宗教思想、宗教意识等在内的宗教文化。<br> 国庆节期间,陪家人在商城游玩,不少景点都可见到宗教建筑的身影。其中法眼寺、云极观已经去过不止一次了,崇福塔在城关,更是经常路过。对这些建筑的观察,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这些建筑所呈现的建筑之美,所表达的宗教之意,与数千年中华文明所创造出的传统文化相辉映,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魅力。<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毗邻书院的法眼寺——智慧与风范</b></h1><div><b><br></b></div> 晋慧远大师云:“智能照法,故名法眼。”法眼在佛教中指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在佛教五眼里仅次于佛眼的层次。<br> 这座隐于黄柏山深处的寺院,便以法眼为名。<br> 初遇法眼寺,是在一个深秋。从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远远便看到寺前那两棵被秋霜染成金黄的银杏树。两棵古银杏距山门牌坊数十米,三四人合抱。据商城县志记载:大唐贞观年间,报恩寺(法眼寺前身)住持于山门前种下两株银杏树。如今的法眼寺是明万历28年(1600年)无念大师在原址上重建的,民国十七年(1928)冬,宝丰王泰股匪窜犯黄柏山,纵火烧毁法眼寺大半建筑,近年方重新修建。时光流转、世事更迭,当初的小银杏历经1370多年岁月沧桑,已然成为参天古木,古朴苍劲的树干之上枝繁叶茂,让不由人感叹时间的缥缈、生命的顽强。<div><br></div> 法眼寺整体面积达五万多平米,建筑面积两万多平米,为中部地区较大型的禅宗寺院,其建筑格局,属于典型的“七堂伽蓝”制。<br> “七堂伽蓝”制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合称“前殿”。寺院的外门一般叫“山门”,法眼寺的山门外建有牌坊,两者合称山门牌坊。山门大多数由三扇门组成,象征三解脱门。走进法眼寺山门,正面为天王殿,供奉四大金刚;两侧的配殿为伽蓝殿、祖师殿,建有钟鼓楼。大雄宝殿独成一组,称“后殿”。“大雄”即释迦牟尼,是佛的德号,“至高无上的圣人”之意。法眼寺的大雄宝殿为七间古建筑大殿,规制较高。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高7米,阿难迦叶侍立左右;右边是阿弥陀佛像,左边是药师佛像,均为7米高;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和万佛像。“后殿”两侧的配殿有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除此之外,整个寺院两侧还分布有客堂、接待中心、结缘处、斋堂、云水楼、五观堂、禅堂、方丈院、上客房等生活区。大雄宝殿之后为法堂、藏经阁和放生池等。<br> 法眼寺整体建筑规制较高,除大部分建筑屋顶为悬山顶外,山门、天王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为歇山顶,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为重檐歇山顶。<br> “七堂伽蓝”制为唐宋禅宗兴起后形成的,到明代形成定式。其主要特征是以供奉佛像的佛殿为寺院的核心主体,塔被移到殿后,或另建塔院。如法眼寺即在千米之外建有塔院,院内建有“息影塔”,为无念禅师舍利瘗藏之处;附近另有“古梅”、“真佛”等7座石塔,为无念弟子侍师之塔。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布局,与古时宫廷、官署布局相近,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大相径庭,完全中国化、世俗化了。<div><br></div> <h5>法眼寺鸟瞰图</h5> 佛陀时代并没有佛寺,因为释迦牟尼主张“不蓄财产”,但当时会有富豪为佛陀修建讲课的场所,即所谓“精舍”,所有权归富豪,使用权归佛陀,这可以算是佛寺的前身。<br> 佛教传入中国前,寺为官署之一。西汉设“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鸿胪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br> 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随着东汉的使者来到了洛阳,并为汉明帝带来了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大家争得头破血流的就是这部经书。汉明帝非常高兴,特意为二位高僧修建了僧院,由于二位高僧用的是白马驮经,而在此之前他们都住在“鸿胪寺”,所以汉明帝为这座僧院取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寺院。用朝廷高级官署“寺”来称呼佛教建筑,足可证明当时统治者对佛教的尊重。<br> 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渗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天文、地理、建筑、绘画、音乐、书法、雕刻、舞蹈、文物、民俗等,都显现出其影响力,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佛教的巨大魅力。<div><br></div> 有一次陪几位朋友访法眼寺,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寺前的一泓湖水。<br> 湖名无念,意在纪念开山祖师。无念湖为黄柏山上盆地储水自然形成,湖水清冽,长平如镜。每到深秋,正是芦苇盛开的时节。那一簇簇雪白的芦苇,形成一片片芦海,如梦如幻、一望无际,洁白、轻盈、柔美的芦苇花儿,随着风从湖畔铺天盖地的飘来。风轻吹,苇杆轻摇,朵朵苇花雪花般舞动着,此情此景,连同那不远处巍峨耸立的寺院,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卷,让人感动,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美。<div><br></div> 依附着宗教文化的宗教建筑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隐性的美。这种隐性的美,或崇高威严、或空灵幽寂、或淡泊宁静,其韵曲折深远、其意通达世外。这种隐形的美,往往会超越建筑本身的工艺美、形式美、色彩美,体现出专属于宗教的独特意韵和魅力。<br> 而法眼寺的魅力,源自其智慧与风范。<br> 初建法眼寺的明代高僧无念禅师俗姓熊,名深,麻城熊家河人,十六岁出家,历游五岳名山,与当朝名臣邹元标、邓文洁、梅国桢和大思想家李贽、大学者焦闳、公安派“三袁”、七省巡抚梅之焕等往来甚密。特别是李贽,曾与无念大师在龙湖相伴达十年。<br> 李贽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位“离经叛道”的传奇人物。他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对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为讽刺,轰动乡里。26岁中举人,却不应会试。30岁起为官,官至云南姚安知府。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到湖北黄安家中,开始著书立说。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等现象大加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提出“男女平等”,在明代这样一个封建思想接近顶峰的时期,需要多高的见识、多大的胆魄。<br> 李贽与法眼寺开山祖师无念禅师为至交好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李贽自湖北麻城来到河南商城黄柏山法眼寺避难,并著书讲学于花潭书院,其晚年最后一部著作《九正易因》就是在此定稿完成。离开黄柏山后李贽被诬入狱,自尽而死。<br> 为纪念李贽,近人恢复重建了花潭书院,并更名为李贽书院,书院位于法眼寺东侧,由李贽纪念馆、花潭客舍和净心讲坛三部分构成。如今这里是李贽(亚洲)研究中心,中国李贽研究协会学术研究基地所在地。<div><br></div> 与这样一位思想家相交好,无念大师的思想与智慧也不遑多让。李贽就曾称赞大师“学道精勤,真实贤也”。<br> 寺院与书院毗邻,这是法眼寺独有的特色,也使法眼寺自带韵中有慧的书卷气和拙含天趣的大智慧。<br> 近年来,国内很多寺院,包括一些著名寺院商业化气息渐浓,五台山的和尚到周边地区做一场超度法事,起步十万元;少林寺近几年引起的社会争议,比比皆是。<br> 而法眼寺,则保持了佛门乃清净之地的初心,始终没有背离宗教本义。<br> 到过很多寺院,里面的僧人有不少都浸染了浓浓的世俗气,让人颇有遇见小卖部老板加邻村老汉的观感。世俗气是可亲可爱的,但作为出家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清心寡淡的心态、无欲无求的境界。走在法眼寺,迎面而来的出家人,无论僧尼,多恬淡平和、从容自若,这种举手投足间见素抱朴、超凡脱俗的风度,是我在其他寺院中未见的,代表了法眼寺的智慧与风范。<div> 法眼寺方丈明一法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后进入二炮从戎报国,翌年获全军科学进步奖。2003年依止净慧老和尚剃度,2010年于净慧长老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法师多次到名刹大寺挂单讲学,其谈吐儒雅、妙真如性,方外气度令人感怀。<br></div> 秋阳曈曈,层林尽染。此次再访法眼寺,又近深秋,两棵银杏树被金色的光晕包裹,阳光下枝叶婆娑起舞、熠熠生辉。暮鼓晨钟,青灯古佛,染满禅意的千年古杏及其身后宝刹高耸、寂静庄严的法眼寺,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时光的记忆,更有文化的传承、智慧的传递。<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园之内的崇福塔——涅槃与重生</b></h1> 崇福塔又称“北塔”、“白塔”,位于商城县城关第一中学院内。<br> 明嘉靖《商城县志》记载:“崇福寺在县治西北,旧名龙泉寺,久废,寺基并浮屠犹存。。”<br> 浮屠,即佛塔也。这种建筑最初用以供奉佛骨,后来也用以供奉佛像、收藏经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梵文的“stupa”传入时,被音译为“佛图”、“浮图”、“浮屠”等,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br>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是佛教中最高等级的佛塔。虽然从层级的角度看,还有九层、十三层、十五层乃至十七层等,七层的佛塔并不算高,但其等级却是最高的。<br> 崇福塔即为七级浮屠。<br> 崇福塔整体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以赭红色花岗岩料石垒砌束腰须弥座,束腰下平砌三层条石,下刻圭脚,上雕宝相覆莲;束腰处各面以立柱界分两栏,减地浮雕析枝牡丹等花卉,界柱和转角立柱阳刻卐字吉锦纹;束腰上平砌条石二层,下刻宝相仰莲,上为高浮雕,雕以瑞兽腾跃、天马行空、鱼虾波浪、麟鹿松鹤、龙戏宝珠、松竹梅鹿等图像,造型生动,各具神态,呼之欲出。<br> 塔身全用青砖平卧错缝砌筑,由下至上诸层高度均匀递减,其平面逐层收敛,呈现出挺拔秀丽的外轮廓。以腰檐界分七层,各层檐下砌砖雕斗拱承托塔檐,檐上覆板瓦排水;各檐之翼角安置雕龙铁挑,悬挂风铃,凌风拂响,数里可闻。<br> 七层檐顶为六角攒尖塔顶,上置宝葫芦铁刹。刹中有一铁杆纵贯,以资稳固,铁杆上饰件今已无存。<br> 崇福塔一层东壁嵌有崇祯二年修塔题记;西壁有高圭拱门通塔心室,塔心内砖砌盘旋梯道,使塔心柱和外壁浑然一体,提高了塔结构整体强度。沿盘旋砖阶可依次上达各层,直通塔顶。该塔有八个拱券窗,各层一或二个不等,逐层变换方位。这些拱窗为采光、通风和眺望之用,设计构思与开封佑国寺塔类同,巧妙地处理建材、功能和外观等方面的关系,别具建筑艺术风格。 崇福寺的前身龙泉寺始建年代不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商城县志稿》记载:“崇福寺古塔,城内西北隅,寺有碑记,唐时重修。”今碑已失,不可考。既为重修,初建朝代应早于唐代。<br> 而清嘉庆《商城县志》又记载了崇福塔始建唐天授(武则天年号)年间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唐初,武则天曾以商城龙泉潭水驻颜美容,并许愿建寺筑塔相谢。称帝后,武曌下诏建龙泉寺筑塔,并限期完工。当寺塔再建三层即可封顶时,随着寺塔高度的上升,搭施工架的难度越来越大。一连几天,前搭后倒,施工被迫停止。这时,京城又传来武则天将按时为崇福塔开光的催工谍报。焦头烂额的县令张榜招贤,从当地老人口中寻到“取土围塔”之法。遂连夜召集几千民工,日夜从四周取土,埋到了四层塔身,再于土堆上运砖砌塔,很快这座七层砖塔便如期完工。<div><br><br></div> 在历史的长河中,崇福塔伴随崇福寺历经磨难。崇福寺几度圮废,终至涅槃;而崇福塔始终顽强屹立,一次次重生。明嘉靖《商城县志》记载:“成化十六年(1480年),僧明铠修建,更名崇福寺。”明商城县县令李元调《重修崇福寺碑记》记载:“邑西北有古刹曰崇福,轩敞闳壮,备列诸庄严相。邑春秋祝厘,冠裳毕萃,岿然与金刚石佛并峙,为邑兰若冠,盖福地哉。”正德六年(1511年)春,霸州绿林首领赵燧、邢虎、刘三率部破商城,“官师俱入塔内,火攻不克,师官册籍,赖以保全。”万历二十年(1592年),山洪暴发,“梵宇金身,颓毁于巨浸。”崇福寺再度被洪水冲毁,唯塔独存。为重修崇福寺,寺僧募化,“金积千百人而成资,工积十余年而成绪”,“寺貌廼灿然改观,戊申(1608年)夏八月,竭蹶焚修,以庆成功。”此次重修,增其旧制,殿阁相连,亭塔交辉,斋舍齐备。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官僧慈济、济督二僧增修崇福寺,崇福塔第一层东塔壁石刻题记记载了增修年份及督工姓名。1914年,白朗军攻陷商城,寺院及殿舍化为灰烬,唯塔尚存。 <h5>崇福塔上刷写抗日标语,被登上1938年出版的日本画报封面</h5><div><br></div> 崇福塔历经千年,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1925年秋,商城县立一小教员袁汉民召集数人,在距崇福塔数十米外的一间小屋里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商城县特别支部。星星之火,从此在崇福塔下点燃。抗战爆发后,崇福塔上留下了“团结”、“拥护李司令长官保卫第五战区”的抗日标语。1938年9月,商城失守,日寇的铁蹄在崇福塔下恣意纵横,直至抗战胜利。解放后,崇福塔默默陪伴着商城百姓,走过大跃进,走过十年浩劫,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h5>1938年9月23日,行走在商城县内的日寇后勤部队</h5> 2009年,被岁月风霜削去了檐角、损坏了容颜的崇福塔被修缮一新,再次获得新生。塔铃、飞檐被重新装上,塔身外墙也被涂上了白色,成了名副其实的“白塔”。塔座上封闭了30余年的拱门,已悄然打开,透过紧锁的铁栅栏向内张望,深邃的塔心、层叠的青砖,让人感觉近在咫尺的崇福塔,有着深不可测的厚重与沧桑。 经过无数磨难,崇福塔依然挺立在那里,塔铃轻响,淡定从容;宝刹庄严,不悲不喜。俯瞰芸芸众生,笑对历史云烟,崇福塔以岁月如椽之大笔,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div><br> 每一座佛塔都有它的故事,虽历经沧桑,仍安守一隅。愿人间有情,愿众生平安!</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音山上的云极观——慈悲与包容</b></h1> 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时年十九岁的丘处机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嵛山。次年赴山东宁海全真庵,拜王重阳为师。重阳祖师仙化后,丘处机守墓三年,隐于陕西磻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龙门洞)修道七载,创全真道龙门派。这位金庸笔下的绝顶高手后来被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爵“大宗师” ,总领道教。<br> 明初,佛教势大,朝廷尊儒抑佛,道教在夹缝中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道教龙门派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认可。“三教合一”并非指三教合并,而是强调儒释道三家的内在义理,特别是道德标准取向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br> “三教合一”所体现出的包容性是中国宗教特有的品质。 <h5>观音山</h5> 清时,龙门派第十二代弟子马阳启游方至河南商城县观音山脚下,山上香火旺盛的一座寺院吸引了他。<br> 观音山,位于商城县城北,秦史称“拐杖山”,唐时称“观铁山”。明宣德年间,周围群众自发捐款捐物,在山顶修建一座寺院,内供观音像,始称“观音山”。清朝时,观音山寺庙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吸引三省数县来此观光和敬拜。<br> 马阳启道长到来后,秉持龙门派“三教合一”的包容思想,在山上修炼传道。后收观音山寺院弟子燕来明为徒,香火日盛,扩建殿房50余间。观音山寺院终复建为云极观,主殿仍拜观音,佛道融合在观音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h5>观音山庙会</h5>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九月十九(慈航升天日)观音山下举行庙会,鄂豫皖三省数十县区十余万群众,成群结队前来烧香拜神,观音山也成为鄂豫皖物品集散中心,热闹非凡。<br> 建国后,破四旧运动、十年浩劫使得观音山日渐衰败。1992年云极观开始重建,一年两次的庙会风俗也得以恢复。<br><br> <h5>云极观山门龙虎殿</h5> 重建后的云极观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壮观。<br> 山门位于南部山脚下,为一座宏大的殿阁,名龙虎殿,因以殿为山门,又称“山门殿”。山门在道家眼中象征三界,跨入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不受世俗的烦扰,可以清静修炼了。入山门前要走上高高的台阶,入山门后又是一道更长的台阶。台阶分两重台明,第一重台明两侧,建有钟鼓楼。台阶共400多级,高高的台阶之上,是巍峨的碧霞宫,从下向上仰视,庄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过碧霞宫,又是一截陡峭的台阶,方来到云极观的主殿慈航殿,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观音殿。<br> <h5>云极观鼓楼</h5><div><br></div> <h5>云极观慈航殿</h5> 道家的修行场所,本不叫“观”。张道陵在创立道教前,率领弟子们在道民家的“静室”中修行。“静室”即为最早的道家修行场所。道教创立后,名称又有了改变,如“治”、“庐”、“靖”、“馆”,北朝时期,才出现“观”的叫法。<br> 唐时,道教受到尊崇,修建了许多道观。其中规模巨大、或由皇家兴建的,被称为“宫”。后来道观便被统称为“宫观”。<br> 道教的建筑规制没有佛教那么严格。除了规格较高的宫殿式和宫观式外,大多数道观采用庭院式的规制,较为灵活。建筑布局上,宫殿式和宫观式多为规整式,而庭院式多为自由式。<br> 云极观介于规整式和自由式之间。既有规整式常见的沿南北中轴线修建山门、中庭、殿堂作为主体的特点,又有自由式因地形地势,创造出多变建筑立面与院落空间的特点。<br> 慈航殿西侧,是一处寝院。慈航殿向东,过三观殿、四海殿、文昌殿,从一排旁房边出一道拱门,则另是一系列自由布局的建筑,由三组院落组成。由于山势地形的影响,主殿部分的建筑群落明显偏向中轴线以东。这也正是说云极观介于规整式和自由式道教建筑之间的原因。 第一次登观音山时,想当然地以为山上的建筑是寺院。到了才发现,居然是一座道观。<br> 观音山上,居然建一座道观。<br> 道观之中,居然又有观音殿。<br> 初闻此事,甚是讶异。后听观中道长解说,观音亦称慈航真人,不仅是佛教菩萨,亦是道教仙师。<br> 其实,慈航大士本非观音菩萨。<br> 人们对于慈航道人的印象大多是来自于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书中的慈航道人为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后叛入西方教(即佛教)后方改名观音。<br> 而《神仙通鉴》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常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可见慈航大士是地地道道的道教神仙,并且本就是女身。而观音菩萨却是以男身修行,得证菩萨后方无性别。佛教认为,修正到佛和菩萨的境界时,其法身是无性别、无相的。<div> 观世音最早在佛教中的记载出现公元3世纪前,是印度的一位王子。佛教传入中国后,直到魏晋时期观世音依旧是带有一撇小胡子的男性形象。到唐朝,因避唐太宗李世明名讳,观世音更名为观音。两晋后期,观音的职能与慈悲使得越来越多的信徒相信祂是一位温柔美丽善良的女性神明。佛教为了便于传教,顺势而行,渐渐将观世音形象塑造成为女性形象。<br></div><div><br></div> <h5>慈航真人与观音菩萨</h5> 《封神演义》与《神仙通鉴》均为文学作品,事实上,道教的观音信仰在《道藏》及未入藏的道经中有明确的记载,慈航真人是修灵宝法登真的。道经《太上碧落洞天慈航灵感度世宝忏》如是说明:“心印菩提,玄释本皆无异;真空妙有,佛仙实亦同源……故由佛而玄,则推斗帝,由玄而佛,端重慈航。缅惟,圆通自在天尊,救苦观音大士。”<div> 所以说,慈航真人与观音菩萨虽形象相近,但无论是性别、年龄,还是工作单位都不相同,本非一体。<br> 然而,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儒家经过千年的融合,形成既相争又相互包容的局面,相互吸收各自的文化,正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因此,观音大士成为佛道共同尊奉的一位神祇,也就不奇怪了。<br> 对普通百姓而言,无需考证,也无论佛道,观音始终是观音,她始终是那位手持宝瓶、挥洒甘露,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br> 心有慈悲,何处不受景仰?<br><br><br>后记:<br> 前一段,写了两篇浅谈建筑之美的随笔,一篇侧重城市记忆,一篇侧重建筑自身。国庆节的游历,让我有了以法眼寺、云极观、崇福塔等商城本地宗教建筑,写一篇宗教建筑随笔的念头。这一篇随笔,建筑只是载体,重点聊的是自己对宗教缘起、宗教常识的了解,对宗教意义、宗教哲学的看法。<br> 宗教活动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社会现象,用科学的宗教观看待宗教,对于我们感受宗教魅力、处理与宗教相关事务,都将大有裨益。<br></div>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pjinjy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诗文:假如你到商城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