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广州军区机关,在广州军区体育馆接见时与蔡多文将军亲切握手问候<br><br></h3> <h3><br></h3><h3><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十六章 我师的将军作家(上)</span></div><br><br><br> 潼湖生产部队提干难,占绝大多数的工农子弟兵提干则更难。然而,从这里却走出了一位文武双全、蜚声海内外的儒将,他就是原142师425团82迫击炮连指挥班战士蔡多文。<br><br> 蔡多文,1951年12月出生在湖南常德县牛鼻滩乡同春村,1969年12月参军入伍,在42军历任142师425团战士、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42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在桂林陆军学院历任学员队教导员、大队副政委、政委;在41军历任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师政委;1997年3月任驻香港部队副政委;2002年底任广东省军区副政委;2004年初任广东省军区政委,少将军衔。<br><br> 蔡多文,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资深会员,著名军旅散文作家。从平民士兵到将军作家,历经11级台阶,蔡多文成为潼湖部队战友们心目中的偶像和骄傲。最近,为撰写和出版《142师:永不磨灭的番号——我是一个“生产兵”》一书,笔者采访了这位从潼湖142师部队走出去的蔡将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闪光足迹和辉煌业绩。</h3> <h3><br><br>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兵就当排头兵<br><br> <br> 1951年12月,蔡多文出生在湖南省常德沅水河边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蔡多文童年时父亲因饥饿去世了,少年时他母亲又病逝,是乡邻们凑钱买回了上好的大棺木,帮助安葬了他母亲。蔡多文兄妹成了孤儿,是乡邻们给了他们很多帮助,在家里即将断炊的时候,是左邻右舍送来了粮食,上学没有学费,又是乡亲们几分几毛地给他凑了起来。蔡多文小小年纪就开始在生产队干农活,锄地、种地、耙地,赶牛车,当过装卸工和泥瓦匠,在水库工地上拉车、抡大锤和烧石灰。可以说,蔡多文几乎干过在农村所有的活计,当然他也得到了乡亲们的夸奖——“好崽”。初中毕业后,大队送他到常德地区测绘队临时工作了两年。这些年幼时的往事,在蔡多文心目中烙下了深刻的印痕。</h3><h3><br> 1969年冬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蔡多文,在村民兵营长的鼓励下,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到部队去干一番事业。离开家乡的那天一大早,村干部和村小学的学生们,敲锣打鼓来到了他家门口,为蔡多文披红戴花,全村老小全都来送行。乡亲们有的送钢笔,有的送鸡蛋,上了年纪的伯伯、叔叔、婶婶们更是千叮咛万嘱咐:“在部队好好干,日后有出息,不要忘记我们!”。当汽车在长长的队伍前呼后拥下,缓缓离开村里时,蔡多文的眼睛模糊了:“再见了,同春,生我养我的故乡”!“知恩不报非君子”。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回报家乡、感恩乡邻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田。</h3><h3><br> 1969年12月17日,经过三日三夜的颠簸,新兵蔡多文乘坐的军列终于缓缓地开进了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火车站。夜深人静,他扛着背包跟着大部队,冒着寒风,踏着泥泞山路,步行50多里,一直走到谢岗镇南面山沟里的一座军营,并分配到陆军第142师425团八二迫击炮连。142师是由42军新组建的部队,当时部队在惠州执行军农生产任务。因为冬季需要修整大堤和将沼泽地改造成稻田,新兵训练没有多久,部队就直接开进了惠阳潼湖军垦农场,开始第三次“战潼湖”,进行“围湖造田”。</h3> <h3><br> “围湖造田”是非常艰苦辛苦的活儿。那个时候,“潼湖战士三件宝:铁锹、扫把和大镐”。部队的农业机械少,甚至连像样的犁、耙和手推车也没有,干活全靠人力,用的是大锹、锄头、箩筐和扁担。当时潼湖军垦农场有几万亩农田,许多连队都种植了上千亩稻田。蔡多文回忆说,他们连队每天早晨军号声一响,大家整队向水田进发,精神饱满地投人生产劳动之中。通过在生产连队第一线的艰苦磨炼,蔡多文熟悉了庄稼返青、拔节、扬花、抽穗、灌浆,直至成熟的每一个细节,熟悉每一样农具,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农耕历史的存在。</h3><h3><br> 蔡多文当新兵时,因为个子高,老班长赖则庆对他说:“小蔡,站到排头去,不要‘猫’在别人后面!脖子上同样顶个脑袋,凭啥你就觉得比别人差?”身高1.82米的蔡多文第一次站在了全班排头。还别说,蔡多文站到排头后,真让他变了一个人似的,无形之中给他心底增添了当排头兵、基准兵的几分光荣和自豪,几多重担和责任。蔡多文暗暗下定决心:“当兵就要当排头兵”。他一直叮嘱自己,不能仅仅凭自己的身高站排头,而要靠自身能力素质和模范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一辈子都当排头兵,做先行官。当好排头兵。正是老班长的这句话,让蔡多文终身难忘,并成为他前进的永久动力。</h3><h3><br> 蔡多文在连队时,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做事时总是第一个上,休息时总是最后一个走。记得有一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将连队地沟里的排水管道覆盖得严严实实,如不及时排除,雨水就会漫过地沟进入营房。要排除险情,唯一的办法就是跳进地沟里开闸放水。正当大家争着下去时,蔡多文已经脱掉上衣和裤子,纵身跳进了污浊不堪的地沟。他在刺鼻的臭味污水中摸索,潜水找阀,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了沟壁下的阀门。但由于阀门长期不用已经生锈,他在水中费尽全力,用了半个多小时,最终才将阀门扳开。一瞬间,地沟里的污水倾泻而出。险情排除了,官兵们欢呼雀跃,将一身污水的他抬了起来,一次次抛向空中。</h3> <h3><br> 1970年3月,蔡多文刚当兵四个月,他就作为唯一新兵,被推荐到团里参加预提班长集训。当年5月,连队党支部批准他加入了党组织。1971年初,蔡多文入伍后的第二个春天,他就光荣地评上了“五好战士”,当上了82迫击炮连指挥班班长。82炮班有12名战士,蔡多文的年龄最小,兵龄最短,全班的训练劳动任务重,教育管理难度大。但他虚心向老班长学习,处处模范带头,关心体贴战士,始终坚持以自身良好的素质站排头,以实际行动叫响“看我的!”“跟我上!” 当班长三年的经历告诉他,干任何事,爱是根,知是源,素质和作为是本。有了这些,才能当好一名基准兵和排头兵。</h3><h3><br> 蔡多文知兵爱兵带兵的实际举动,赢得了兵心,凝聚了士气。后来连队让他代理排长,组织全连训练,训练成绩也是直线上升,在团、师、军里都脱颖而出,在参加42军组织的大比武中,他们班还拿过第一名! 1972年,为落实中央军委拥政爱民要求,团里派蔡多文带领3名战士负责部队驻地村庄的“三支两军”任务,他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表扬。当兵三年来,蔡多文所带班是全师的标兵班,他被广州军区评为“班长标兵”、”学毛著积极分子”,光荣地出席了广州军区英模报告会,受到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的亲切接见。</h3><h3><br> 蔡多文当班长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团前列。当时425团养猪场养有1000多头猪,由于管理不善连年亏本。团领导下决心从全团挑选一名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强的班长来负责养猪场,夏副团长亲自找蔡多文谈话:“经过团里研究,决定由你带一个排试试,带领大家负责管好团里的养猪场。只要好好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既然组织已经决定了,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革命工作分工不同,这是自当兵以来就懂得的道理。蔡多文感激团首长的信任,也深感责任重大。就这样,蔡多文成了团里名副其实的 “猪司令”。</h3> <h3><br>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当好“猪倌”,把猪养好,上任伊始,蔡多文实实在在地抡起了“三板斧”。首先是解决战士们的思想问题。当时养猪场里新来了一个北京兵,父亲是中央某部部长,文化程度也较高,组织上派他来养猪后,他毫无怨言,平时工作也非常负责。蔡多文就树他为养猪场的典型,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其次,集中精力解决养猪场的饲料问题。蔡多文带领全排战士,把一个几十亩的鱼塘都养上水葫莲,作为主饲料,把猪大便引进鱼塘中。因为阳光好,肥料足,水葫莲长得很旺。最后解决养猪场的防病问题。蔡多文从抓卫生开始,不论春夏秋冬,带领大家每天搞卫生,把猪栏打扫得干干净净。</h3><h3><br> 经过一年的努力,团养猪场1000多头猪都长得膘肥体壮。有一次,老团长亲自到猪场检查,看到猪场的巨大变化后十分高兴,他风趣地说:“咱们团养猪场的猪,以前像火箭,再高的墙也能出去;如今的猪,则像大水牛,放到田里就能拉犁!”蔡多文听后心里自豪极了。他当了两年的“猪倌”,把团里一个亏损大户变成了赢利大户,把原先一个臭烘烘乱糟糟的老大难单位,变成了团里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各个单位和各级领导参观的景点。说实在的,蔡多文在这两年时间里,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明显地瘦了许多,身上也脏了许多,能得到团领导的肯定和信任,他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当年,团里给他记了三等功。<br><br><br> 二、小荷露出尖尖角,潼湖军旅育英才<br><br><br> 长达四年的潼湖围湖种田的士兵经历,是蔡多文军旅生涯中的第一站。据粗略统计,蔡多文在连队养猪、种菜、种田、支农、做饭、抹水泥、铺草坪、筛沙子、夯路基、整路面等,他干过饲养员、炊事员、油漆工、水泥工、瓦工、搬运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工”。这些岗位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蔡多文经受了磨练和考验,他始终靠自身能力素质勇立排头。这些基层士兵的生活阅历,也为蔡多文后来在部队的成长和成熟,直至跨过从排长到正军职的十一级台阶,都打下了結实的基础。</h3> <h3><br>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发生后,当时潼湖生产部队的提干基本冻结,一个团仅有几个名额。经过连、营、团三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1973年12月,蔡多文迈上了第一级台阶,他被任命为425团机炮连一排排长。从班长到排长,虽然职务和工作角色变了,但蔡多文继续保持原来的战士本色,处处身先士卒、模范带头,以普通一兵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士兵,与战士们打成一片。他在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素质的同时,注重以情带兵,处理好模范带头与发动群众的关系,处理好靠干部权力带兵与靠人格魅力带兵的关系。</h3><h3><br> 有的连队干部每天早上起床后,叠被子、打洗脸水等,都是战士们主动帮忙干。蔡多文提拔为排长后,坚持自己的活自己干。这虽是小事一桩,但他发现战士们的眼里流露出的是敬佩的目光。从此,他与战士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老兵梅晓患了疥疮,浑身长满了小水泡,痒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团卫生所也治不好,一些战士怕传染,便有意无意地躲着他。蔡多文得知后,便带梅晓到地方医院看病,并花钱给他买药品。回来后,蔡多文每天为他涂药,帮他洗衣服。在蔡多文的精心照料下,不到一个月,梅晓的疥疮就治愈了。</h3><h3><br> 蔡多文知道,带兵是一门艺术,带兵的诀窍是爱兵,以对士兵的爱换来信任,换来凝聚力,换来战斗力。只有爱兵才会知兵,进而懂得如何用兵。老兵施则民在武装越野时扭伤了脚,开始他不把当一回事。可两天过去后,他的脚伤越来越肿大。蔡多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晚坚持检查他的伤脚,并轻轻为他按捏。蔡多文把战士的伤脚托在自己的怀里,然后倒上一些红花油在手掌里,用力揉搓着他的伤脚。“以后每天都要擦,直到你的脚好了为止”。蔡多文近似命令地说。就这样坚持了一周。施则民的脚伤好了,蔡多文也因此而赢得了班里老兵们的敬重。</h3> <h3> </h3><h3> 蔡多文提排长后不久,连队进行一次82迫击炮实弹射击。一名新战士由于高度紧张,在装填炮弹时不到位而掉在了地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蔡多文紧急下达口令:“全班卧倒!”他同时顺势一把拉过这名战士,将他按倒在地上。不幸中的万幸,好在草地松软没有引起炮弹引信爆炸,在场的领导都为此捏了一把冷汗。那一瞬间,蔡多文临危不惧,及时处理,避免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嘉奖。排除险情后,蔡多文没有立即让这名战士离开,而是待他稳定情绪后,继续指导他装填炮弹。许多战友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了。可蔡多文想,如果这时让这战士回去,可能以后他就再也不敢上阵了。作为一名指挥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为战士着想、对战士负责。</h3><h3><br> 蔡多文在基层连队带兵的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1974年9月,上级的一纸命令,蔡多文从机炮连调任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连职干事。离开连队那天,天空飘着细雨,蔡多文的心依旧是湿漉漉地难受。虽然蔡多文只当了9个月的排长,但他和全排同志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难舍难分。当分手告别的时候, 蔡多文和排里的战友们都哭了。是啊,再高远的理想都起于垒土。学会读懂战士的笑脸,指挥唱歌开始不再脸红,军事训练样样拿得出手……。正是这一抔抔的“土”,垒起了蔡多文清晰的角色意识,垒起了他把自己“种”在基层,多接"地气"的重要实践经验,也垒起了他军旅生涯最坚实的底气和自信。</h3><h3><br>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蔡多文告别了心爱的连队,来到团政治机关当干事。在当干事期间,蔡多文努力做到“热爱本职愿干事,开动脑筋勤想事,精通业务会办事,一专多能多干事,廉洁自律干正事,面向基层办实事”。记事是当干事的基本功。蔡多文苦练记事能力,使自己的大脑真正成为储备多方面情况的“信息库”“活档案”和“活字典”,他还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政策规定摘抄本和工作记事本,一旦首长需要就能信手拈来。正因为如此,团首长下连队检查工作时,都喜欢叫上蔡多文一起去,说他“脑瓜子灵光”,记性好,能写会说善总结。蔡多文在政治机关干事岗位上的磨炼和积淀,使得他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也为他后来上调42军政治部工作,跨越新的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3> <h3><br><br> 三、军号嘹亮展风采,战友情系稻花香<br><br><br> 蔡多文的进步与成长,除了靠他自身能力素质、模范行为争当排头兵以外,他十分庆幸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好人”的帮助和“贵人”的提携。</h3><h3><br> 1、老班长赖则庆。蔡多文的班长赖则庆是梅州大埔人,人好心细威信高、军事技术拔尖,对战士体贴入微。赖班长不仅鼓励他当好排头兵,还格外关心体贴他。入伍不久,部队进行野营大拉练,蔡多文100来斤的体重身上却背了六七十斤重。有一天行军爬山时摔了20多跤,他累得不想再站起来了。第二天,赖班长悄悄地把蔡多文的重东西都打进自己的背包,只留下一些较轻东西。看着班长那艰难而沉默的背影,蔡多文第一次懂得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从此开始顽强执着地踏上了这奋进求索的军旅之路。</h3><h3><br> 还有一次,入伍半年的蔡多文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半个月来吞不下饭,喉咙肿痛发低烧,经诊断是“急性扁桃腺炎”,需要到博罗县陆军医院住院治疗。经连部同意,翌日一早,赖班长送蔡多文去汽车站并买好了车票。上车前,班长掏出20元钱塞给他,蔡多文说什么也不肯要,推三搡四地把钱塞回班长衣兜。临开车时,赖班长又买来香蕉递给蔡多文,嘱咐说:“路上饿了吃,咽得下”。按照班长指点的路线,蔡多文顺利抵达军医院。他拿出袋里的香蕉,发现那20元钱却压在下面。蔡多文真后悔自己太粗心了,因为从别人口中得知班长家里很穷,父母常年卧病在床。有一次,连里还专门补助救济了班长50元钱。蔡多文面对老班长悄悄留给他的20元钱,心里既愧疚又感动,泪珠在蔡多文眼眶里不停地打转。</h3><h3><br>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分别多年后,已经升任广东省军区政委的蔡多文将军,为了寻找老班长赖则庆,他写过许多信件,托了无数的战友熟人,四处打听查找,终于在广东最偏远的梅州大埔县找到了赖班长。2005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蔡多文带着一片深情厚谊,在大埔见到了阔别30多年、朝思暮想的老班长。刹那间,他俩紧紧拥抱,眼泪簌簌滚落。蔡多文激动地说:“您永远是我的班长,我永远是您的兵,您对我的情义我永生不忘!”“酒逢知己千杯少”。此后逢年过节,蔡多文都要抽空去大埔看望老班长,并帮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蔡多文时常在心里提醒自己:“如果当初没有赖班长的关爱,就没有我的今天!感谢您,我的老班长!”</h3> <h3><br> 2、老排长李秀本。蔡多文走进军营后,遇见的第一位排长叫李秀本,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新兵下连后,蔡多文在李排长的引导鼓励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蔡多文各方面表现突出,他终于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参加了连队的支部党员大会。当蔡多文汇报完思想后,是李排长站起来第一个发言说:“我是蔡多文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我为介绍了一个思想合格、有发展潜力的党员发展对象而感到骄傲,我愿意与他一同站在鲜艳的党旗下举起拳头向党宣誓”。排长的话虽不长,却很有感染力,蔡多文听得泪流满面。在座的党员用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1970年5月,入伍不到半年的蔡多文光荣地入了党。在同年入伍的新兵中,他是全团第一个加入党组织的。</h3><h3><br> 在排长李秀本的教育关心下,当兵的第二年初,蔡多文当了指挥班班长。有一天中饭后,老排长告诉蔡多文,说炊事班长连续3年没回家过春节了,这次连队命令他回去探亲休假,要挑选一个人去代理炊事班长。到了晚上连长召开连务会研究时,平时帮厨最勤最多的蔡多文,这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连长,我去炊事班吧,我愿意”。老排长及连干部们都投来了信任和赞许的目光。代理炊事班长结束后,李排长期盼蔡多文成为一个“多面手”,鼓励他积极参加团里组织的“四会”教练培训。那段时间,蔡多文既要组织他们班刚补充的5名新兵的训练执勤,又要通过团里的“四会”教练考核,身体和精神上都感到非常劳累。但他没有辜负老排长的期望。</h3><h3><br> 还有一次,连队组织步枪实弹射击,为了检验战士们修正风向的能力,自己打完自己验靶,然后把环数报给记录员。蔡多文平时射击一直优秀,但竟然有两发子弹脱靶,有其他战士谎报与以往差不多的成绩。正当蔡多文犹豫时,突然发现老排长的眼神专注地盯着他,好像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于是,蔡多文硬着头皮、红着脸如实报了自己的中靶环数。没想到后来讲评时,老连长表扬了战士们的实事求是行为。连长说:“为了锻炼大家的修正能力,今天打靶前故意让排长们全部调乱了枪的准星。这次打得不好的同志的成绩比较真实,不仅检验了射击成绩,更是检验了大家的思想水平”。蔡多文偷偷地看了排长一眼,只见他在认真听着连长的讲评,目光依然是那么的平静。</h3><h3><br>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30多年过去了,蔡多文时时都在想念他的引路人老排长。后经多方寻找,终于打听到了李秀本在广东阳春的一条小巷里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2009年的一个秋日,当蔡多文第一眼看到佝偻着腰的老排长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心里难免有几分凄然。当年生龙活虎的老排长,如今露出了岁月的伤痕,满头白发,说话健忘而迟钝。蔡多文热泪盈眶地跑上前去,紧紧地拥住了老排长。老排长也是老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当看见老排长家里简陋的摆设和清寒的生活境况时,蔡多文把身上仅有的一万元现金塞到了他手里。离别时,蔡多文的心扉再一次地被打开:“感谢你,老排长!是您教会我在人生中学会了积极进取,学会了追求向上,学会了感恩尽责”!<br></h3> <h3><br> 3、老连长曾世玉。蔡多文回望起往昔那单纯而激情的连队生活时,有许许多多的往事难以忘怀。每当蔡多文在军旅生涯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他总是提醒自己要多想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连长。这并不是因为蔡多文与老连长有着特殊的私人感情,而是老连长的崇高品格和精神时刻在激励着蔡多文。老连长叫曾世玉,广西防城港人,1958年当兵,他在连长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却一直无怨无悔。与他同年入伍的,有的当了团长,有的当了师长。到了1975年,就连曾在他手下当兵的蔡多文,也已经调任团政治机关干事,成了他的上级。对此,老连长从没有表露出一丁点不满或者失落感。</h3><h3><br> 老连长当年的家境非常贫寒,父亲长期瘫痪在床,母亲后来也双目失明、家中弟妹多,一家老小全靠他每月五六十元的工资养家糊口,他直到30多岁还没有找到对象。那一年,他父亲病故,正逢连队老兵退伍期间,指导员又刚好不在位,他悄悄地把电报塞进口袋里,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蔡多文在帮他洗衣服时发现了电报,要给连长请假回去,他却坚决不肯,说是要以老兵退伍工作为重,等忙完眼下的工作再说。连长忍着悲痛,忘我地投入工作。多少年过去了,老连长心底那份“忠孝不能两全”的苦痛,这种崇高思想境界,始终让蔡多文感动和难忘。</h3><h3><br> 作为爱兵模范的老连长,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亲人。他因长期过度劳累,身体不好,并且患有严重胃病,经常痛得满头大汗、寝食不安。有一次,老连长患病时连续两天没吃饭,身为战士的蔡多文出于对老连长的关爱,就悄悄与炊事班一起做了一碗鱼肉稀饭端给他,没想到老连长曾世玉却狠狠地批评了蔡多文,说:“这是搞特权,别看一碗鱼肉稀饭,但作为一连之长,多吃多占就是搞特殊化。”但老连长却把战士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每天深夜,他都要起床给战士们盖被子。有一次连部通信员发高烧,老连长亲自下厨为他做稀饭,花自己的钱买水果给通讯员吃,并亲自推着手推车送他到十几公里外的团卫生队打针。平时哪个战士家里有了困难,老连长毫不吝啬,总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一些给予帮助。<br><br> 老连长特别喜欢蔡多文,当新兵时就把他调到连部当文书,手把手地教他练字,教他做人的道理。老连长还经常在干部战士面前说:“小蔡是个有培养前途的战士,今后肯定能担当大任,不信你们走着瞧!” 老连长当年的表扬,对蔡多文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遗憾的是,老连长没有看到蔡多文后来的成长进步。但在蔡多文的内心里,老连长一直是他的好领导、好兄长。平时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矛盾和困难,蔡多文都是第一个请他帮忙出主意,他也毫不保留地帮助出谋划策。当蔡多文遇到了棘手问题时,他有时甚至亲自出面帮助去解决。对于老连长的关心和教导,蔡多文心里一直怀着一份崇敬和感激之情。<br></h3> <h3> <br> 老连长曾世玉1976年转业回到老家防城港工作,从此一别,杳无音信。后听广西的战友们说,老连长由于家庭负担重,身体透支严重,他转业不久就卧病在床,80年代中期便英年早逝了。30多年间,蔡多文虽然未能亲眼再见到老连长,但心里一直在惦念着他、更重要的是,老连长身上那看似平凡却透着人格光辉的许多小事,成了蔡多文此后军旅人生的一面镜子。多年来,蔡多文时刻牢记老连长的教导,时刻以老连长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干好工作。当在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蔡多文都会想起老连长正确对待名利、忘我工作时的情景,他总是默默地在心里开导自己:“想想老连长吧”!</h3><h3><br> 4、老团长田广来。潼湖部队七年多的经历,对蔡多文的军旅生涯有着深刻影响的,还有一位就是425团第一任团长田广来。当年,许多新兵对分配到潼湖部队搞生产满腹牢骚,没想到被他逮了个正着。“团长来了!”突然一个惊叫声,把一群新兵吓得像遭了雷击一般动弹不得。要知道,当时425团新兵中私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团长田广来”。老团长看上去并不怎么生气,他和蔼地说:“你们知道,我叫田广来,反过来念就是来广东种田的意思……”。就这一句话,把蔡多文等一群新兵都逗得忍不住笑了。接着,老团长没有批评新兵们,他讲了一通在南方种田与到北方打仗的关系,这番话讲得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大家很受教育。从此以后,新兵们再也没有在田里干活偷懒的,甚至连平常发牢骚的也没有了。</h3><h3><br> 老团长是天津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可谓身经百战、威震一方。他外表粗犷,声大如雷,自称是"非洲人“。他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干事雷厉风行,从不含糊,从不迁就,全团干部战士都感到他很“凶”。他发现某连的干部集体开小灶,却不顾战士们的生活,便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严厉地批评,并给予连队两名主官以纪律处分。其实,老团长心地十分善良,对战士充满了关怀和爱心。有一次,蔡多文所在连有个战士在田里干活时,遭雷击倒在稻田里,昏迷不醒,大家都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老团长发现后,冒着倾盆大雨跑到田里,抱起满身淤泥的战士,伏下身用嘴进行人工呼吸。经过一番抢救,那位战士终于苏醒了过来,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了。</h3> <h3> <br> 蔡多文在老团长田广来手下工作了五年多时间。特别是提干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以后,与老团长的接触就多了起来,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老团长那严格管理的作风、率先垂范的品德、爱兵如子的情怀,都给蔡多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他以后干好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h3><h3><br> 蔡多文与老团长1975年分别后,就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面。听战友们说,老团长1978年转业到肇庆工作,家庭屡遭不幸,生活十分窘迫。老伴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儿子没有工作,女儿嫁给一位长沙籍战友,婚后不久女婿就因病去世;后来老团长自己也患中风瘫痪在床,于1990年初去世。每次听到战友谈及老团长晚年境遇,都会潸然泪下,心在泣血!当时,蔡多文先后在广西的桂林陆军学院和41军部队工作,一直联系不上老团长。如果早知道这些情况,他会尽一切努力帮助老团长渡过难关。如今,故人已去,空留怅然。唯有写下文字“老团长田广来”,寄托他无尽的哀思。</h3><h3><br> 人生在世,总要有一些感恩心、报国志、战友情、同志爱。蔡多文从战士、班长到提干,从第一级台阶跨越到第十一级台阶,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他从内心深处一直感激和感动那些曾经关心、帮助过他的老班长、老排长、老连长、老团长等兄长们,他始终会以一片真挚之情牵挂着,感恩着战友们。</h3><h3><br> 蔡多文无论官居何职,无论工作多忙,他总是把战友情感看得很重,但凡一有机会,他都要去探望一下当年的老战友们,必要时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老战友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一种纯洁质朴的战友情谊,特别让人感动。在当今这样一个人情冷暖逐渐淡薄的年代,蔡多文将军这一重情重义的高尚品格,显得是那样的弥足珍贵!</h3> <h3> 1998年7月,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钧与驻港部队领导的合影(从左至右:黎仕林、周炳坤、陈知庶、熊自仁、陶伯钧、周伯荣、蔡多文、贺贤书、杜吉昭)<br><br><br><br></h3> <h3> 下一篇 请看《那年我是一个兵》第十六章 我师的将军作家(下)<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