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听雨

守望

<p class="ql-block">  虽说霜降已过,秋天应该是已经结束,但毕竟还没有立冬,冬天还没有真正到来,我自己称这段时间为晚秋,不过分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凌晨,天还没亮,但也晨光微露,可以透过没拉窗帘的窗子依稀看到黎明的到来。不过,今天早晨倒很特别,除了这微光,我应该是被这“叮叮咚咚”的雨声敲醒的。这雨一点也不大,只听这声音便知道。因为是城里,楼房落水管的声音,还有不时车辆在雨路碾过的声音,打破了这残夜的宁静,还有这雨的节奏。我知道,如果在家乡,在那个宁静的小山村里,在那个小院子里,这个时候也躺在温暖的炕上,应该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因为没有落水管,雨水落在瓦上,在房的檐口落下,和着滴落在院中的雨声,时大时小,时起时落,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曲子。如果再有微吹过,改变这雨水滴落的节奏,化原来的整齐划一为现在的时起时落,那更成为太白笔下诗的节奏了。</p> <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以为,这个时候最不能缺少的是房前屋后的竹子。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居处四周有竹,我想绝对不只是环境得以美化,也不只是气节等等的象征,我猜想,应该是这竹子呀,微风过处,它们便闻风而动,丝雨下落,它们便万乐齐鸣,合奏出的绝对是美妙和乐曲。你看我们的好多民族乐器都是用竹子做的,这竹做的乐器和西洋金属乐器比较,虽没有西洋乐器的震耳欲聋,但丝丝缕缕的乐音,那一曲不入心入腑?乐天左迁九江郡司马,苦于“黄芦苦竹绕宅生”,把竹称为“苦竹”,那是被贬官被打击的原因,但至少说明这竹可以通心。我在想,应该在院外四周栽上竹子,至少在自己的书房后栽上一丛竹子,当看书、画画累了的时候,看看透过窗户的竹枝,或听听竹子在微风中的合奏。或者就像今天早晨,不急于起床,躺在温暖的炕上,灯也不开,就听这细雨落竹的声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p> <p class="ql-block">  我猜想,这个时候,这绵绵的细雨落在残存的树叶上,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毕竟这雨并不大,树上的叶子也稀稀落落的,黄黄的,渐渐的,因为承受不了这雨水的重量,脱离了树枝,落到了地上。这落的过程绝对不像微风过处叶的脱落,从高处碰着稀疏的枝条而下,像是古代诗人悲秋的诗句,发出深沉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时候,起得床来也是特别好的。只是拉开门,那清凉的雨雾扑在脸上,也是特别的享受。雨并不大,风也小到若有若无,伞也不用带,出得门去,就沿着这小路,一路彳于,背过手去,这份悠闲、这份恬淡,比之陶公,有多大差异呢!只是陶公笔下虽不断吟咏田园风光之美好,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有不甘,有怨气,而我,除了用心欣赏这自然风光,好像别的什么也没有,最多的是陶醉。这不,由于这雨,也由于这淡淡的雾,把人带入一种如诗如画的境地,让人来不及自怨自艾!</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道两旁的是麦田,绿油油的麦苗上,托着一颗颗水珠,当它足够大,小小麦叶托不住时,便滚落下来,落到地里不见了。这小道也少不了衰草,也少不了落叶,湿湿的,踩上去,绵绵的,软软的,颇有古代诗人吟诗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  还是回去吧,就坐在窗前,什么也不做,甚至面前不放一本书,只看这雨,只听这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