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王贵忱先生于10月26日晚上十点半左右仙逝,享年95岁。“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王贵忱先生被称为当代著名的通才式学者,治学范围包括历史学、钱币学、文献学以及金石书画等诸多领域,著述宏富。王贵忱师是今日艺坛书坛所共仰的大家,2016年我与中书协领导一起登门拜谒,并恭呈聘请他为《最艺术》杂志顾问的聘书。王贵枕老师认真看了聘书并听取了介绍,欣然接受礼聘。老先生从早年学习经生书法,再到晚年到达“神行无迹”般的境界,为当世罕有。斯人已去,其人、其学、其书必将永久辉光闪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王贵忱:1928年7月生,常用笔名:可居、银州。辽宁铁岭县城(今为铁岭市银州区)人。是中国著名的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1945年8月,在本地参加八路军冀热辽十六军分区特五团二营,至1952年9月转业地方工作,初为粤东交通银行经理。至1954年改任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1957年整风被批判,次年被错划为“右派”。自1978年落实政策后,先后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1988年受聘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并为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1994年,王贵忱得到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表彰他对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由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1991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主编、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名人录》,均收入王氏小传。王贵忱是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文献家通考》一书收录的1700多人中唯一健在的人。已离休。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等。2007年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众多书法界名宿认为,是深厚学养塑造出王贵忱书法的独特风貌,这种不落俗流的学者气,是他一生治学的自然体现,也是当下书坛的一股清流。看王贵枕先生书法作品,许多人感到意外——的确,对王贵忱来说,毛笔字不是用来“展示”的一门“艺术”,而是他日常书写的工具。他说自己少年时家贫,上学不多,但一直坚持书写,尤其精研小楷、行书,他治学研究的笔记、书稿,与师友往来的信函,都是用毛笔书写。王贵忱的小楷私淑钱玄同、魏建功,远追晋人和北魏写经;行书远宗二王,复入苏轼、董其昌以至罗振玉、谢无量,形成醇古淡雅、不急不厉、纯任自然的书风,有浓郁之书卷气。1984年,他参与创办了《岭南书艺》,积极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和研究。周叔弢先生曾对王贵忱书法评价道:“先生书法,质朴厚拙,毫无侧媚之 态,世人或不易知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世人或不易知”,这句话说到了关键。王贵忱的书法个人特色非常明显,不合俗流,有些人看不懂,认为不好,认为 “拙”。对此,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永正先生认为:“王贵忱 的书法,高就高在唯一性,不可复制,从他的书法里,看到他的修养、看到他的个性、看到他整个人的面目。”“王先生的书法是独特的,独一 无二的,他人无法学的。”陈永正说,“如果单就‘功力’来说,王先生的书法,比起一些老前辈,也许不算特别深,但王先生的书法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高’不 在技巧。现在很多人看书法,往往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结体怎么样,起笔怎么样,收笔怎么样,有没有起承转合,有没有提按,墨彩浓淡怎么样。王先生的书法,纯粹技巧方面,也许不如古今许多大书家,但成就却很高。他脱离了人们习见的所谓技巧,这些在他看来,只是手艺,形而下者。怎么看王先生的书法?我说,先要有看懂的资格,具备良好的素质,你要是一个文化人,要有较高的修养,要提升到哲理的层面,你才能够了解王先生那种最具个人风格的书法。看气象,看神韵,看情调。要从精神的层面去看,你才能够真正看懂。这个是最难的。”陈永正说自己最欣赏王贵忱书法中的小行书,韵味无穷。“他那种小字,小行 书,小中见大,纳须弥于芥子,很难啊!他写这么小小的字,用广州话来说,‘好禁睇’,即很耐看,经得起看,百看不厌。很多人的书法,广州话叫‘撒眼娇’: 乍一看,好像不错,看多两眼,就没有什么可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行书七言联102×22cm×2 释文:君子来游贯及柳,牧人乃梦众惟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行书七言联102×22cm×2 释文: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行书七言联102×22cm×2 释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行书七言联102×22cm×2 释文:无价鼎钟留款识,有名书画重题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行书七言联102×22cm×2 释文: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名家评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看 王先生书法,看什么呢?看文化。他天赋很高,很聪明,他的书法,完全是写出他自己,他个人的修养,个人对艺术的见解。他的书法是用“心灵”表现出来的。这 才是真正的创新。我总结为两个字:一曰“雅”,二曰“逸”。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直指本源,可谓 得书法之至道。先生书中的“雅”,使其神采内蕴,臻于妙道;而“逸”,萧散澹远,足见先生的襟怀。 </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中山大学教授、书法家陈永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贵忱先生找到了适合自己书法发展的道路,表现为萧疏、淡雅、典静、隽永,清气流动,书卷气足。这次展览汇集了他半个多世纪的作品,可以说丰富多彩、精致入 微。从内容来讲,除了小部分是古人的诗词楹联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能够展示他作为文献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学养,这些手抄书稿、各种题跋,件件 都富有文化含量,对当今浮躁成风的书坛是一剂清凉剂。相信这次展览对推动广东书法事业发展将产生很好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学习书法的人大都会问:习书从何种字体入手?梳理过一遍书法史,会发现现代书法入门基本都从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为代表的唐楷入手。而这样的审美坚持多来源于明清两朝流行的馆阁体,乌黑、方正、光沼的要求只能用楷书来承载,过于规整或者妍丽,缺乏高古的金石气质,失却了书法要不断创造艺术价值的意义。而且纵观书法史上学颜真卿楷书有书名者仅钱南园、华世奎、谭延闿数人而已,学欧阳询楷书者仅出了个黄自元,学柳公权楷书者则几乎没出有成就者。也有艺术圈里人说到看不懂贵老(王贵忱)书法好在何处。我只能默默转身叹息,不知敦煌写经体,如何看得懂贵老?恐怕更看不懂扬州八怪的金农……再到石鼓文或者秦简体……关于书法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学的还太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