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湾是内蒙古清水河县的一个千年古镇,喇嘛湾的邬家是一个大户。据史料记载,喇嘛湾的邬家原籍在河南偃师,迁徙过程是先迁到山西河曲五花城,四百多年后再迁到内蒙喇嘛湾。迁徙过程有史料,也有故事。 史料说法: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河南遭遇涝灾,朝廷采用移民养(抚)兵策略,把大批灾民向外迁移,派驻到有驻军的地方,为驻军及修建城防劳工解决劳力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先祖邬义的四子邬子琚和六子邬子琦从河南偃师来到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兄弟俩在这里办理了分户手续,被分配到火山县(今河曲县)常家墕村居住。随着时间推移,邬子琚和邬子琦两家人的后裔从常家墕村陆续搬到河曲县的五花城、邬家沙梁、小埝墕等地定居。稍晚一点,邬义的另一个后人邬敬也来到这里。明、清时期实行“都甲”户籍制,“都”是按地域划定,“甲”是按族系划分,河曲地区分为五都,辖四十九甲。邬姓归属“崇凝都”管辖,邬子琚是崇凝都四甲的先祖;邬子琦是崇凝都六甲的先祖;邬敬是崇凝都八甲的先祖。因为都是邬义的子孙,所以有“姓邬的不分户,都是自家人。”的说法。 故事说法: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河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涝灾,偃师有姓邬的弟兄三个准备外出逃荒,于是就到庙里烧香“问天”。香烬后,庙里的住持看了一眼香灰,便对他们说:“你们三人的香灰,没有落在一个方向,你们就按香灰落的方向各自逃荒去吧。”兄弟三人做了三个造型相同的弥勒佛像,每人各持一尊,以此为证,作为后人相认的信物。就这样,弟兄三个各自带着佛像上路了。 老三邬敬到了山西后迷失了方向,就把身上背的弥勒佛像请了出来,焚香祈祷,再次“问天”。等香烬以后,正好有一个和尚路过此地,邬敬便向和尚请教,和尚顺着黄河用手一指,告诉他黄河拐弯的地方就是施主应该去的地方。就这样,邬敬到了黄河拐弯处的一个城堡定居下来,后来才知道这里就是山西河曲县,县名也因黄河拐弯而命名。 后来,邬敬成了人丁兴旺、骡马成群的大户,但他并未忘记弟兄三人以佛像为证的约定。他在城堡中心的十字路口盖了一座大庙,把那尊弥勒佛像请在庙里。每逢过年、过节、集市、庙会,他都要带着儿孙去朝拜这尊佛像。城堡的人们都知道弥勒佛神像就是邬家三兄弟相认的信物,慢慢地就传成了供奉弥勒佛的邬家不分家,都是一家人。 有一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经过此地,得知这个城堡正在唱戏,便借看戏之名,赶来微服私访。他来到戏场,看见一位卖瓜的老汉,正捧起西瓜向台上的小生砸去。台上小生眼疾手快,轻轻地就把西瓜接住了。老汉见此,更加恼火,把筐里的西瓜抱起来又砸向小生。这样一来,台上的戏是演不成了,演员们都出来帮小生接西瓜,台上台下一片哄笑。 <p class="ql-block"> 原来老者的姑娘邬花爱上了这个小生,但是他老爹不同意,就用多要彩礼的方式来为难小生。无奈之下,两人只能偷偷的往来。这一天,邬花借着看戏的机会,来和小生私会,被正在戏场卖西瓜的老爹看见了,就发生了刚才用西瓜砸小生的一幕。康熙皇帝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便拿出三锭银子替小生交了彩礼,成全了这桩婚姻。康熙皇帝误以为邬花姑娘叫五花。就把这个城堡赐名叫“五花城”,现在五花城的“打瓜会”也由此而来,只是演变成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社戏活动。邬敬在五花城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成了五花城邬氏始祖。</p> 到了清道光年间,山西河曲一带,连遭大旱,邬氏家族元气大伤。那时朝廷在塞外开始实行“招垦”“放垦”政策。邬氏弟兄五人,产生了到口外去发展的念头。他们到十字路口的那座大庙里,在祖上传下来的那个弥勒佛像前“问天”。说来也巧,住庙的僧人和当年他们先祖邬敬来山西时“问天”一样,告诉他们大河拐弯的地方就是你们该去的地方。弟兄五人便沿着黄河一路向北,寻找大河拐弯的地方。走着走着,发现原来从西向东流的大河,突然在喇嘛湾拐了个大弯向南流去,于是他们便在这喇嘛湾安顿下来。 <p class="ql-block"> 起初几年,他们弟兄几个一起春去冬回地跑青,后来觉得这样跑来跑去太麻烦,成本也高,就决定由老大留守故土,其他四人分别在喇嘛湾的前营子、小榆树湾、贾浪沟、樊山沟这些没有开垦的处女地上定居下来。从此他们在各自定居的地方垒墙造地,修渠打坝,引水浇田,栽种花果树。开始了邬氏在喇嘛湾繁衍生息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经过邬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些村庄渐渐地开垦出旱涝保收的万亩良田,因此,邬氏和王氏、薛氏一样都是开发喇嘛湾的功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贺云飞 邬国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邬国势根据《记忆喇嘛湾》作者贺云飞发布的视频资料整理成文,贺云飞先生在原文基础上作了适当补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