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余华与我同岁,这是促使我阅读他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与他作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和作品名气大有关。</p><p class="ql-block">这本黑色封面白色书名的《在细雨中呼喊》,还是我在今年春季疫情防控期间,好不容易在广场新华书店买的。记得那一天,天空阴沉,也下着细雨,就像这本书的黑白封面,给我心头非常压抑的感觉,我买了书走出新华书店,也想在细雨中呼喊,驱散内心积存已久的郁闷。</p><p class="ql-block">只有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才觉得我之心头压抑,与书中少年孙光林心头之压抑完全不同。我之心头压抑,无非是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出行和购物不便带来的,是浅层次且短暂的。而书中少年孙光林之心头压抑,却是深层次且长久的,甚至是那个时代中国少年普遍的一言难尽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孙光林出生在底层农民家庭,有三兄弟,排行老二。三兄弟先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缺吃少穿,免不了互相争斗。其父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农民的狭隘、愚昧、自私,在其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当弟弟孙光明因救落水儿童而死亡,其父却想靠获得政府见义勇为的名声而获利,甚至想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谁知并未达到目的,于是转而向被救之人父母讨要巨额赔偿金。</p><p class="ql-block">文革那个年月,普通人家普遍经济拮据,被救之人父母如何拿得出这笔巨款?拿不到巨额赔偿金,其父孙广才就将孙光林送给他人作养子,自己却天天醉酒,有一天竟醉倒跌入粪坑溺亡。显然,父亲的愚昧、自私,将父亲耳朵咬下来的哥哥孙光平的穷凶极恶,母亲的逆来顺受,在孙光林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p><p class="ql-block">孙光林自小孤独。读中学时,好不容易结识苏杭和苏宇做朋友。然而,朋友之间,也有无法言说的性压抑。书中对孙光林的性压抑,有着令人战栗的细节描写,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同身受。可以这么说,在那个近似于文化荒漠的年代,人们谈性色变,更何况是不喑世事的苦闷少年孙光林。</p><p class="ql-block">苏杭因为强奸女音乐教师而入狱,苏宇则因为一场大病不治而离孙光林而去。孙光林重又成为孤苦伶仃的少年。或许,作者将人类的世纪孤独,通过苦闷少年孙光林的心理活动,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孙光林后随养父母来到一个叫孙荡的小城镇生活,读书时,因不满老师的随意惩罚,而绝不认错,表现了他诚实坚强的优秀品格,然而,他却受到老师加倍的压制和惩罚。这是少年孙光林难以忍受之痛。</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其养父王立强瞒着病痛缠身的妻子,而与外面女人鬼混的蛛丝马迹,被敏感少年孙光林发现。他并没有戳穿养父的无耻行径,而是以此为把柄威胁养父,来抵消自己不慎打碎精美茶几的过错,说明不良环境直接影响孙光林的性格形成。孙光林目睹了养父被一女人捉奸在床,养父为雪耻,欲将该女炸死,结果该女没炸死,自己却被判死刑的全过程。这样的黑暗且无耻的场景,如何使孙光林少年的心阳光起来?</p><p class="ql-block">在孙光林的少年历程中,遇见太多人的非正常死亡;无知的性压抑,几乎使其崩溃;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其变得抑郁寡欢;残暴、欺骗、无耻、出轨,就像一个个痛苦不堪的时空碎片,不断压榨这个柔弱的少年,使其难以呼吸。孙光林的少年是黑暗且孤独的。他只在养父家呆了六年,之后被抛弃,重回南门,再次陷入无尽的孤独之中。</p><p class="ql-block">相信每一个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有孙光林相类似的孤独、苦闷、无知、无助、压抑的少年时期,只不过没有生于同时代的作家余华感触深罢了。即使是如今的少年,也依然有孙光林式的孤独、苦闷、无知、无助和压抑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在细雨中呼喊》,或许可以看作是中国少年的《百年孤独》。</p><p class="ql-block">余华的这部作品,不是传统的叙事长篇小说,而是采用片段的叙事方法,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孙光林在乡村南门和城镇孙荡的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书中的各种人物,几乎没有相貌的描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书中也没有文革的具体描写,然而,平淡的文字叙述,又无一不使读者仿佛回到那个令人压抑的年代,具有“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书中孙广才与寡妇的偷情、苏杭的强奸、王立强的出轨等情节,并没有落入俗套刺激感官的细节描写,却无一不使读者思考人类情感的无解归宿。书中并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对话,极少的人物对话,仿佛漫不经心,却又像是哲学之问。书中语言流畅、冷峻,多用短语、白描,使读者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有利于边读边思考,确实是大师之作。</p><p class="ql-block">余华与我同岁,应该有与我相同或相似的少年经历,只不过他是笔法高超、思维冷峻的作家,因而其作品能把我深深吸引。</p><p class="ql-block">《在细雨中呼喊》,对我来说,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p><p class="ql-block">202210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