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嘉兴祖居及李家祠堂之往事

仲坪苍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仲坪苍岩 摄影\撰文</i></h3> <h3>巴金先生在“文革”前发表的文章中,从未提到过他的祖籍地在嘉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巴金在一篇名为《西湖》的散文的注解中说到祖籍嘉兴一事。此文被收入《随想录》中,在香港出版,内地读者能看到的不多。真正引起公众注意的是水利专家汪胡桢的一封信。</h3> <h3>汪胡桢是嘉兴人,曾任水利部副部长。</h3> <h3>上世纪80年代,汪胡桢在给《嘉兴科技报》的一封信中,说到了一段三十多年前的往事。1955年,他随我国代表团出访印度,参加新德里召开的亚洲国家会议,团长是郭沫若,副团长是巴金。途中闲聊,巴金告诉汪胡桢自己也是嘉兴人,是后来迁居到四川的,但具体地点记不起来了。</h3><div>后来,巴金先生在给当时嘉兴日报总编辑的信中提到:“我出生在成都。至于我的‘家世’,我在随想录《真话集》中写着,我们家原籍浙江嘉兴(我的高祖李介庵去四川),在嘉兴,过去(在塘汇镇)有一所李家祠堂,在四川老一辈的人同嘉兴的家族有过一些联系。1923年,我到过嘉兴两次,住在一伯祖父的家里,他年过八十,还做过私塾的老师,在家中授课……我有病,写字困难,不多讲了,请原谅。附笔:伯祖父的名字我早忘记了。”</div><div>嘉兴有关人员据此寻访巴金祖居和李家祠堂,历时三年,终于找到了巴老在嘉兴的堂侄李宁洪、堂妹李德妤及她的女儿王婉芳。经指认、考证,才确定下了巴金祖居旧址所在的位置在嘉兴甪里街。清末太平军进攻浙江时,李家祖屋毁于战火之中。</div> <h3>2001年嘉兴甪里街拓建,为让后人铭记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的祖籍之地,在遗址附近修建了一座八角凉亭,名为“仰甘亭”。</h3> <h3>亭畔绿草簇拥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 。</h3> <h3>大理石碑上镌刻着:</h3><h3>“文学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据巴金曾祖父李撰《先府君行略》:李介庵(即巴金高祖李文熙),浙江嘉兴人,世居甪里街。嘉兴市民敬仰巴金,故建‘仰甘亭’,以志永念。嘉兴市旧城改建指挥部立,辛巳年夏。”</h3> <h3>巴金的祖上在清代前期就世居嘉兴甪里街。</h3><div>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滮、六世祖李南棠,均是禀生或国学生,都以耕读传家。从巴金的高祖那一辈起,家族就分成了两支。</div><div>一支为巴金的高祖父李文熙(介庵公),为谋求发展,于嘉庆二十三年离开嘉兴迁往四川,曾任四川崇庆同知等官职,以后便在成都定居了下来,李介庵的儿子李璠把父亲从原籍嘉兴迁至四川之事在《先府君行略》中记录下来。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成都,是李氏迁蜀后的第五代(巴金的高祖父李文熙、曾祖父李璠、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div><div>另一支为巴金的高伯祖父李寅熙(秋门公),著有《秋门草堂诗抄》等,有文名,又同嘉兴籍的状元汪如洋交往,在一起吟诗唱和,因而一直世居嘉兴甪里街。其后裔大概有李德妤、李宁洪(李道澄孙)两家。</div><div>四川的李介庵有三子——李旋、李玑和李璠,他们都在四川、甘肃等地做官。有观点认为,由于在嘉兴的高伯祖父李寅熙无子,便让四川李介庵的儿子李玑为嗣子,从此,李介庵的儿孙顶了四川与嘉兴两支血脉。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仅是一种推论,虽有可能,尚无史料佐证。</div><div>清同治年间,曾任四川箭炉同知的李忠清,在嘉兴塘汇镇镇西建立了李家祠堂,这座祠堂尔后成了四川与嘉兴李氏家族联系的纽带。早年,成都的李家后代只要到东南地区办事,都会弯到嘉兴来拜谒祖先。</div><div>1923年4月,巴金与三哥尧林离开成都赴上海求学。行前堂二伯李青城、大哥李尧枚就托他俩抽空到祖籍老家——李家祠堂看一看。</div> <h3>巴金与三哥尧林两次到嘉兴,居住在南门西米棚下15号。可是南门老街在变身为梅湾街历史街区的过程中,西米棚下已经消失殆尽。</h3> <h3>巴金与尧林到上海后,就在远房堂叔李玉书的陪同下,来到嘉兴。第二天一早,巴金兄弟俩即由年已八十的四伯祖李熙平和堂叔李玉书引路,坐着乌篷船去祭扫李家祠堂。</h3> <h3>乌篷船从嘉兴南门出发,经过豪河驶入长纤塘。长纤塘是条古纤道,从临太平桥的冷水湾到塘汇镇塘西街末端的牛桥,是旧时行船背纤的黄金纤道。</h3> <h3>旧时的长纤塘,塘岸帆樯林立,河面百舸争流,更有逆风行舟的背纤人在纤道上艰难举步……巴金先生在《塘汇李家祠堂》里记述当时乘船的情景:“船虽然小,然而湖面却宽,望着一碧无际的水波,令人眼界爽快。两岸有几处种有柳树及其他的树木,投影于波中,载沉载浮。最妙的是摇橹的声音,橹一摇,水便起了一种声音,这是很有节奏,不急不徐,不高不低,并且很幽雅的。这种声音至今还留在我耳边。 ”</h3> <h3>船刚靠岸,年轻的巴金就率先跳上岸去,大家到祠堂一看,眼前的情景比四伯祖李熙平先前给他介绍的要糟得多,祠堂如同一座破庙,神龛面前放着一张破烂的桌子,屋顶是漏的,抬头能见青天……巴金见祠堂如此颓败不堪,火热的心好似被浇上了一盆凉水,心想:这难道就是我梦想中的李家祠堂!后来巴金兄弟俩从四伯口中得知,祠堂因斐卿二哥管理不力,再加他染上吸鸦片的恶习,时常把祠堂的东西拿去变卖抽鸦片,时间一久就成了这副模样。<br></h3><div>回上海后,巴金兄弟俩把李家祠堂的惨状写信告诉了成都老家。不久,二伯父李青城出资80大洋,汇寄到嘉兴,请族人帮助修葺祠堂。翌年初,巴金与三哥趁上海南洋中学放寒假之际,再次来到嘉兴,这回主要是来查验修葺过的祠堂。果然,李家祠堂有了明显的改观,祠堂中供着李氏始祖及李忠清等先祖的牌位,墙壁上新嵌石碑刻有“蓉州二伯祖出资修建祠堂的缘起。”为防止看管祠堂的族兄斐卿烟瘾难熬,再把祠堂东西当卖,故将新供桌用砖砌成。他们还向斐卿要来那张皱巴巴的“当票”,花钱把已被典当出去的祠堂大门赎了回来,巴金又到隔壁棺材铺叫来一个木匠,用铁钉圈把门钉牢。那木匠一边打一边嘻笑着说:“现在总取不下来了吧!”然后,兄弟俩同李氏族人在祠堂的牌位前升香磕头。斐卿还喃喃有词地说道:“蓉州公公,二弟四弟一去高中……”此时,神龛前烛火通明,香烟缭绕,引来了许多乡邻观看。坐船离开时,斐卿还向巴金张口借钱,巴金送了他一块大洋。后来巴金对三哥尧林说:“斐卿本人不坏,这实在是鸦片的罪过啊……”</div><div>巴金与三哥从嘉兴回上海后,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求学。其间,巴金写信给大哥,详细说了两次到嘉兴老家的情况。</div> <h3>塘汇镇位于嘉兴的东北部,李家祠堂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现今街旁有两排平房,黑瓦白墙木窗都已陈旧。建在李家祠堂上的两户人家的门牌分别是“塘西街133”和“塘西街135”。</h3> <h3>门前有水泥砌成的花坛,种着几棵冬青树。祠堂已无踪影,更不用说巴金兄弟俩当年来时喝茶的那家小茶馆了。</h3> <h3>这地方疑是巴金一行人当年靠船的码头,由于年代久远,有个像是码头系船的铁桩已锈迹斑驳,岸旁的石阶是用花岗岩石铺成的,有些破损。河畔树木葱郁,远处民居散布于田野之中,炊烟袅袅中依稀还保留着几分田园风光。</h3> <p class="ql-block">在嘉兴环城河畔正对着长纤塘口的绿地上,有一尊巴金先生的雕塑,塑像面带微笑而且目光平和,完美地再现一位和蔼可亲的知性老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塑像的位置让人联想到,当年巴金先生乘着乌篷船,经过长纤塘去往塘汇老街的往事,想起那悠悠岁月中,李家祠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部份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芾甘(巴金):《塘汇李家祠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陆正伟:《巴金的祖籍在嘉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梦之仪:《寻访巴金祖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治墨:《巴金家族历史研究正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