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班长(40)八一农场(上)

燕山老兵

<p class="ql-block">  新兵下连时,团政治处安排五天时间,对新兵进行“扎根盐碱滩,做好军囤戍边”教育。由于正赶上育秧时令,内容进行一半就匆匆忙忙的参加育秧工作,育秧结束后继续参加学习。1969年4月12日,星期六。以营为单位组织新兵参观--八一农场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300多平方米的展厅,墙面上除序言外,主要以图片为主,解说为辅,介绍农场开垦建设、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和先进集体、先进模范个人等。</p><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央摆放一块硕大的、按比例缩小的农场平面图。湖泊、堤坝、农场一览无余。弯弯曲曲的堤坝和郁郁葱葱芦苇,把椭圆形的灌江湖装伴成绿色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群一群的野鸭野鸟自由自在的觅食,穿梭于荷花、芦苇丛中,美不胜收。有一条粗壮的、不对称的T字型蓝色线条,呈半圆形从稻田中央穿过,它犹如一条碧蓝色的玉带镶嵌在稻田中央,鲜艳夺目。以粗壮的蓝色线条为纲,派生岀径纬分明,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的蓝色方格网,把盐碱滩切割成一块一块、四四方方,碧波如镜的稻田,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一边带领大家参观,一边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帮助大家解疑释惑。</p><p class="ql-block"> 我:“农场在天津市的什么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班长:“灌江湖八一农场,位于天津市南郊区境内,与葛沽镇、小站镇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这里是闻名遐迩的天津特产小站稻的原产地,它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据传说,小站稻原产于小站附近的几十亩稻田,始于宋辽,成名于清朝末年,为宫庭御膳米。小站曾经是训练新式陆军的军事重镇,故名为小站贡米。它‘米粒椭圆、微长淡绿、颗粒均匀、白里透青,油光发亮’是小站贡米独有的特点。饭粒如冰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回味甘醇、软而不糊、冷后不硬、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美食之一。小站稻品质优良,产量高,成名后扩种到小站地区,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也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驰名商标。”</p><p class="ql-block"> 我:“农场生产的大米是小站米吗?”</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农场生产的大米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站米。但是,农场距小站不远,水土差异不大,生产的稻谷与其它农场生产的稻谷从颗粒大小、外形长像、裸视感觉和粘度口感还是有所差异。因此,人们常常借用小站米的盛名夸赞农场大米,久而久之,名声大噪,是大家难以抗拒,食之为快的美味佳肴;是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一米难求的优质大米之一;是基层干部战士过年过节方能享用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我:“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早点开垦利用?”</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海河水系雨水丰沛,河水源源不断,滚滚向东,奔腾而下,使华北平原上的湿地和湖泊星罗棋布。灌江湖就是海河水系著名的湖泊之一。它虽然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由于环湖大堤内有大面积的浅滩,堤外又是起伏不定的土岗,不能自流灌溉,造成灌江湖中上游,环湖大堤四分之三的地域长期无法开发利用,成为人迹罕至的盐碱滩。”</p> <p class="ql-block">  我:“农场是什么时候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1955年8月,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后,我部肩负渤海湾抗登陆防御作战任务,三个步兵团梯次配置在渤海前哨,在已有防御工事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筑完善抗登陆防御工事,筑起一道又一道,一层又一层,纵横交错,交叉掩护,互为犄角的永备防御工事,京津防御,固若金汤。但是,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工业落后,物资馈乏。尤其是经历抗美援朝战争后,国库空虚,百废待兴。因此,党中央号召部队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军区首长在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的前提下,抽调部队进驻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盐碱滩。以灌江湖环湖大堤为起点,以湖内淡水资源为依托,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发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凭借勤劳勇敢的双手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决心,吹响了向盐碱滩进军的号角。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发起没有硝烟的战斗,展开轰轰烈烈的改天换地,开荒造地,沧海桑田,向盐碱滩要粮食、要经济效益。既解决部队供给不足,又不远离部队任务区,一举多得。八一农场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根据展板解说。首长机关下定决心后,立即抽调雷厉风行,踏实能干,有组织指挥能力的干部组成农场领导班子;抽调有文化、有特长、有专业知识的各类人才组成农场机关各科室:如财务、规划、农技、工程、供应、农机,维修、保障等。</p><p class="ql-block"> 组织炮兵测绘人员,对盐碱滩地形地物进行测量,绘制出盐碱滩平面图。由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农场雏形和远景规划。结合农场地形和湖内结构,选择位置适中、疏通湖内河道短、工程量少、难度较小和水源充足的位置修建永固式杨水站。根据农场日最大需水量规划设计提灌站的规模、杨程高度,确保湖水一次杨程就能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  我:“哦!明白了,没有提灌站就无法开垦利用盐碱滩。” </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是的。在灌江湖西面,修建有永固式提灌站。在机房东边斜坡上,静静的卧着五根水桶粗细的钢管,湖水就是靠它们提升到上水渠的。以提灌站为龙头,还修建有干渠、支渠、分渠和水沟等。形成以干渠为树干、以支渠为大枝桠、以分渠和水沟为未梢,构建成树干粗大、枝桠清晰、枝繁叶茂的上水参天大树,源源不断的为稻田输送淡水,保障秧苗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平面图中蓝色的线条就是上水渠网,密密麻麻的上水网与实地相符吗?”</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平面图就是农场的缩小版,沟渠大小、闸门位置,水渠走向、稻田形状和面积等,与农场实际情况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这么多沟渠、闸门,是怎么规划岀来的?”</p><p class="ql-block"> 老班长:“据老班长的老班长传说,规划上水渠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先在盐碱滩平面图上描绘岀方格,将盐碱滩切割成一块一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整整齐齐的方格网。再计算每个方格的面积、用水量,结合方格的位置,距干渠的远近、水流量等,水渠的大小、闸门的位置就勾勒岀来了。这条粗壮的蓝色线条就是干渠,它贯穿农场两边,从湖里提上来的水先储存在这里。因此,它既是上水干渠,又是巨大的蓄水池,没有一定的储蓄能力,就不能满足农场插秧的淡水保障。”</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 诚谢</p><p class="ql-block"> 待 续</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刘元吉,网名燕山老兵,四川省彭山县人,1969年2月入伍,军旅生涯25年,曾荣立三等功三次,转业到石家庄市,现已退休。在含饴弄孙之余,喜好自驾游、照相,偶尔弄点小文,以娱自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