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好 阅享经典(九)纵横捭阖世界史 上下齐力中国梦

凭海临风

一一河南省“万名中小学青年校长培训计划”第一期13班《全球通史》读书分享活动纪实 秋之悠,是秋高气爽,落叶飞舞;<div>秋之雅,是清风明月,海阔天空;</div><div>秋之彩,是层林尽染,遍地金黄;</div><div>秋之韵,是秋月融融,秋水盈盈。</div> 霜降之际,我们伴着嫩菊含新彩、远山闲夕烟和河南大学的古朴典雅,一起阅享经典,遇见美好。<br><br> 本周,我们13班全体学员,带着温情与敬意,拜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本著作。《全球通史》犹如一张巨大的历史变迁动态图,引领我们在一周的时间里领略了人类从史前史到二十一世纪的漫长历程。<br> 本周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在王玉龙校长的主持下如约而至。 第一组分享的题目是:比较世界史、全球史、普遍史的异同。王东方校长认为:<br> 普遍史关心的是人类生活所呈现的整体的意义。普遍史与其他历史的区别在于探讨个别事物时,不失全体的面貌。它重视的是历史的大事件,特别攸关各民族的相互联系,而政治和外交的碰撞结果是它关注焦点。世界史则是国家民族各种力量相互斗争中的过程或时刻。随着时代变迁,普遍史则是世界史的前身。世界史和全球史的共同点是内容丰富、时间久远,但都无法把各个议题面面俱到;在综合内容书写和事件选择上挑战难度大。比如现在我们读的全球通史是21世纪的新版本,有助于人们鉴往知今,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有助于我们人类思考未来、理解未来。 第二组分享的题目是:中国有哪些研究机构从事全球史研究。李志刚校长分享道:<br> 《全球通史》传入我国后,它的全球史观研究方法给我国史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山东大学“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采用全球史观来研究历史,取得了很多新的历史研究成果。身为教育人的我们要开创我们自己的教育时代,培养自己的科研人员,把远大理想和目标渗透到课堂,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br> 第三组分享的题目是: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在全球史中的地位。陈远寅校长是这样说的:<br> 中国作为有责任担当的世界大国,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在古代,中国的汉唐及宋明在文化、艺术、科技以及军事力量上都是世界翘楚,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大地,早已有之的唐人街,中国对东亚诸国文化和制度上的影响都是有力证明。科举制在当时世界上是选贤任能最好的考试制度,比欧洲早两千多年。四大发明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兴起、航海探险、军事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融。<br><br> 第四组分享的题目是: 1500年在人类历史上有何特殊意义?它对于理解全球史有何作用。胡泽宝校长分享道:<br>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将1500年作为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和新兴西方世界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我认为作者是基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在1500年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思想上的变化,是这一时期变化的思想根源。经济的发展为两个时代的更替提供了物质基础。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掐断了传统东西方贸易通道,迫使西欧封建统治者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新境的贸易通道。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和大型轮船制作技术的应用,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1498年,新航路开辟完成,西欧从此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了。 第五组分享的题目是:欧洲中心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应该如何破除。曾林校长是这样认为的:<br> “欧洲中心论”是以欧洲视角来看待世界历史,其视角是带有偏见的、狭隘的,这就像“盲人摸象”是片面的、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的。这种充满优越感,忽视甚至蔑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的学说,必然最终导致狭隘而错误的历史观,并且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不利于很多非欧洲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世界历史的真正普及伴随着多元文化互动、交融、交锋而变为现实。<br> 本书以全球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明的起源、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影响。让我们在了解这些历史的同时能够回到历史的当年,再回想现在,使人感触颇深。相信读过此书的教育同仁们,定会用一种更加开阔的胸怀来包容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同时大家也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自信的教育,来让中国文化力量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强大。<br> 文字:王帅 各组发言人<div>摄影:潘娟 </div><div>编辑:王帅</div><div>审核:胡泽宝 潘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