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澛港河

北潦

<p class="ql-block">澛港河亦称澛明江,即皖南水系漳河流经古澛港镇入长江段,水因古镇而得名。如今澛港古镇已化为乌有,澛港河悠悠依旧。带着皖南诸山的涓涓细流,带着徽州故地古韵,带着黄山的茶香,缓缓而来;潨入龙窝湖,随大江奔流而去。</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自西而来,莽莽苍苍,流经此处突然掉头直北而行。长江甩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形成一湾回流水面,这便是龙窝湖了。澛港河恰在回流的龙窝湖口汇入长江,潮带荆楚,波接吴越。昔日的湖口潮头,夹漳河沿水岸矗立一座襟江带湖的千年古镇——澛港。</p><p class="ql-block"> “荡荡长江俱左右,明明日月照东吴。”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题蛟矶庙》诗中的句子,蛟矶庙建在原矗立江心的蛟矶山上,为纪念刘备之妻孙权之妹灵泽夫人所建。蛟矶山与澛港镇隔水相望,明末清初前后,由于泥沙冲积使江流南阔,蛟矶山逐与北岸相连。唯澛港古镇矗立潮头未变。</p><p class="ql-block"> “长江几载界残棋,未著何知此地危。万舸军中焉用汝,一声锣罢竟何之。六民堕劫谁阶厉,百罚鞭尸悔莫追。欲识开头摇手处,推篷一一问篙师。”这是南宋诗人王奕《和叠山舟过澛港》诗。叠山即谢叠山,北宋大诗人,由他编篡的《千家诗》不知影响多少代人了。关于谢叠山《过澛港》诗的原文笔者一时没有查找到,不过从王奕的和诗中还能看到诗人乘船沿澛港河一路聆听船夫指点陈迹,凭吊怀古,诉说沧桑。</p><p class="ql-block"> 澛港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唐末就有扬行密命台濛在澛港筑五堰运军需粮草,先后大败赵鍠、孙儒。南宋末年文天祥又在此督师抵抗元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澛港仍然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首要进攻目标之一。笔者曾听当地一老人言,当时国民党一守军团长曾在澛港江边的大王庙前亲手将其娇妻幼子杀了,以表其死守江防之决心。当然这只能说明他的顽固和残忍,并不能动摇什么。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攻下荻港、澛港诸镇,顺利突破长江。</p><p class="ql-block"> 澛港河口,往事悠悠。不仅这里是千年的古战场,元、明、清各代在澛港设有水驿。千年古地,留下了无数骚人墨客的足迹。元代文学家萨都刺(西域少数民族人,又叫萨天锡,号直斋,他生在公元1272年,中过进士,做过元朝的御史),途经澛港驿,留下题壁诗《澛港河》“吴姬水调新腔改,马山郎君好风采。王孙一去春草深,漫有狂名满江海。歌诗呼酒江上亭,墨花飞雨江不晴。江风吹破峨眉月,我亦东西南北人。”诗人路过澛港驿站,坐在江亭中饮酒,遥看烟雨锁大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触景生情,题诗壁上。元代诗人许有任在他的《夜至澛港》诗中曰:“听语渔村近,连航水驿通。不方渐传食,虾菜足为供。”驿站连着渔村,诗人饱口福了。明代诗人闵其景在《澛港驿夜》诗中又有“楼边水雁飞何早,江上鲥鱼归又迟。”大概想吃上美味的鲥鱼等得有点儿着急了。</p><p class="ql-block"> 澛港不仅以盛产长江蟹、刀、鲥“三鲜”闻名,明清以后又以精湛的手工艺产品剪刀、菜刀、剃刀,即“三刀”闻名遐迩。早在清道光年间,澛港剪刀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咸丰年间以生产澛港剪刀的“赵云生”商号在芜湖创立,光绪30年该剪刀在南洋赛会上获银奖。澛港走过了千年的历史,几度沉浮,几经沧桑。记得在十几年前,我还来过澛港古镇,当时还见有南市、北市两条青石板铺砌的老街。街道两旁粉墙黛瓦的旧式徽派建筑,鳞次栉比。虽有些破旧,但古风古韵尚存。还能见到三两家剪刀铺和专营渔钩的小作坊,经营着当地传统的手工艺产品。记得自己曾与同道而来的朋友在一家前门临街,后门临水的二楼餐馆小酌,把酒临江,品赏长江时鲜。</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如今澛港河依旧流淌着,河岸只留下空有的地名。昔日的澛港古镇已于几年前因噎废食,防水患而移民,全部拆除。河口的故地上满地堆积的黄沙、碎石,河口对岸还有两、三幢破旧货棚,隐隐望去里面堆积着生石灰。一辆小货车正在货棚外装货,尘埃滚滚,四周漫散。几个散装的水泥罐浑身泥灰立在江边,似乎成了这片散乱“自由”码头的守护者。那千年的城池,千年的古战场,已无处寻觅。远眺大江,烟水淼淼。我仿佛又听见了一位三百多年前游子凄婉的吟唱:“昔年游此地,市井簇人烟。水驿官船鼓,花林酒阁弦。重来尽芦渚,何去变桑田。回望蛟矶在,临江独怅然。”(明 . 陶安《澛港》)如今的蛟矶山已隐匿无为大堤之内,杳然不见,瀂港古镇更是踪影难觅。沧海桑田,茫茫无迹。</p><p class="ql-block"> 2008.10.2.</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澛港河口。2014年,为了水利灌溉,提升河水,国家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澛港河口设施改造。拆除位于流入长江的河口位置的澛港大桥,拓宽河道,建设</span>拦河水闸。即现今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澛港闸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现今澛港河口,澛港古镇灰飞烟灭。</p> <p class="ql-block">原澛港排灌站</p> <p class="ql-block">与澛港隔江相望蛟矶山上,为纪念刘备夫人孙尚香的灵泽夫人庙。俗称“娘娘庙”,现已毁。</p> <p class="ql-block">澛港人,黄叶村(1911-1987),原名厚甫。<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先生一生贫困,其读清代敦诚</span>《寄怀曹雪芹》诗中有“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逐改名黄叶村。</p><p class="ql-block">黄叶村书画金石均有精深的造诣,水墨、青绿并能,工笔写意兼擅,其山水和墨竹功力为近现代所仅见,且兼工花鸟,能诗善书,修养全面,生前即被誉为"江南一枝竹",“板桥后一人”。</p> <p class="ql-block">黄叶村:墨竹图</p> <p class="ql-block">黄叶村:墨竹</p> <p class="ql-block">题记:十几年前还没有微信,互联网上主要时兴玩聊天,玩博客。那时候自己只是偶尔玩玩博客,也有几篇博客文章被人转载,也有偶被地方晚报刋载过,也有被地方电台制作成配乐散文。为数很少,这篇《悠悠澛港河》算是其中一篇吧。后来网站上博客渐渐沉寂,自己的那些博客上的文章也随之消失。虽有些惋惜,后悔没有保留或者搬移。</p><p class="ql-block">近日偶然在“360个人图书馆”上,发现了这篇旧作,欣喜之余,赶忙将其搬移过来。非常感谢这位鹤尓山人的网友的转载,使得这篇短文得以保留。原文未作一字修改,配上几幅图片并作说明。</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6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