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蜂”对决,生死极速!

安人医重症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9日的上午,急诊送来一位中年男性,因被胡蜂螫伤全身多处(约30多处)导致意识丧失,该男子在急诊予以补液、抗休克、抗过敏的急救处理后,神志有所好转,呈嗜睡状态,考虑到病情危重,送到了ICU病房。</p> <p class="ql-block">  患者入科时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血压测不出,提示患者存在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此时的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窒息、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心脏骤停而死亡。</p> <p class="ql-block">  立即对患者采取抢救治疗,开通静脉通道、氧疗、留置导尿管,蜂螫伤的集束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两早”(早评估和早处理)、“两抗”(抗休克、抗过敏)、“两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两化”(水化和碱化)。</p><p class="ql-block"> 对患者进行早期评估,该患者为胡蜂螫伤重度、全身过敏反应严重程度分级为III级。在予以抗过敏、抗休克的同时,该患者存在急诊血液净化治疗指征,立即为患者进行血浆置换(PE)、血液灌流(HP),并持续CRRT治疗,清除毒素同时,进行脏器功能支持治疗。</p> <p class="ql-block">  蜂螫伤主要导致的临床表现是过敏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前者与蜂螫伤无剂量关系(即使伤口不多也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后者存在明显的剂量关系(伤口越多,器官功能损伤更重)。</p><p class="ql-block"> 该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于2022年10月20日进行了气管插管,并予以了俯卧位通气,气道内可见大量粉红色分泌物涌出。</p> <p class="ql-block">  经过积极抢救,最终患者于2022年10月22日成功脱机拔管,休克纠正、呼吸衰竭纠正、肾功能恢复,10月26日顺利转出ICU病房。</p> <p class="ql-block">  蜂蜇伤是被蜂(如蜜蜂、大黄蜂、胡蜂等)蜇伤后出现局部和系统中毒症状,是一种生物性损伤,是临床急症之一。蜂毒的主要成分是组胺、神经毒、蚁酸,蜂尾部毒刺刺进皮肤后,可将毒素注入人体,从而引起的生物性中毒,导致局部或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肝肾损害、过敏性休克。</p><p class="ql-block"> 被蜂蜇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显著的烧灼感或痛痒感,周围潮红肿胀,中央常有一个刺蜇所致的淤点,较重者形成水疱。少数可伴有全身中毒现象,受蜇皮肤立刻红肿、疼痛。如果被成群的蜂蜇伤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温馨提示</span>:蜂螫伤立即就近医院就医,如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酱油色或茶色尿,在进行开通静脉通道、抗休克、抗过敏后,保证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尽早转至有CRRT条件的医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时间就是生命,切莫拿生命开玩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编撰:廖草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初审:李乐生、龚真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复审:胡青、廖巧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