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三)秋之获

仙子

<h3>  挥手作别夏,转身遇见秋。岁月忽向晚,人间好个秋。</h3> <h3>  立秋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h3> <h3>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自然界阴阳之气开始转变,经历了春种夏长的植物,渐渐从成长趋向成熟。凉风从此有信,收获从此可期。</h3> <h3>  立秋并不代表着酷热的天气从此结束。因为此时尚未出暑,仍在伏天里。所以,这里依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但已是云天收夏色,暮叶动秋风的前奏了。它告诉我们夏即将成为故事,我们已站在了秋的路口。</h3> <h3> 立秋有三候。<br>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这便给我们渐渐地带来了凉意。</h3> <h3>  二候白露降。由于此时昼夜的温差加大,植物上便会凝结出一颗颗晶莹的露珠。</h3> <h3>  三候寒蝉鸣。这时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它会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仿佛在昭示着夏去秋来。</h3> <h3>  稻谷满仓的人间烟火与清风明月的诗意一样安好。清风吹帘起,细雨过小楼。一夜新凉至,人间好个秋。岁月忽向晚,收获在心头。</h3> <h3>  夏已尽,秋将至。伴随着繁华的盛夏已逝,秋的味道渐浓。让我们放慢脚步,去品位秋的适宜。去享受着橙黄橘绿、丹桂飘香、金风玉露的惬意。去期盼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幸福。</h3> <h3>  愿我们所有的付出都能在诗意的秋天里换来累累的硕果。愿所有的意犹未尽都将在下一个季节得到继续。</h3> <h3> 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br>  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终止之意,暑气至此而止亦。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终于要结束了,所以俗称为“出暑”。</h3> <h3> 处暑虽然是个存在感不强的节气,但也有它的使命和风情。<br>  处暑的来临,不仅为炎热的夏画上了休止符,也是展现秋日之美、迎接五谷丰登、溢满期许的喜悦时节。</h3> <h3>  处暑的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继续加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此时不冷不热,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日子。</h3> <h3>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老鹰感到了秋的气息,开始大量捕捉鸟类。然后码放在一起,就像祭祀一样。</h3> <h3>  二候地始萧。萧瑟的秋风在耳畔悄悄的吹起,拉开了金秋的序幕。</h3> <h3>  三候禾乃登。“禾”泛指农作物,“登”为成熟之意。丰收在望,谷物满仓。</h3> <h3> “四时具可喜,最好新秋时。” 陆游的这两句诗,是对处暑最生动的描绘。<br> 在一季秋凉中,我们要活出温度,活出深情。珍惜眼前美景,珍惜只来一次的人生旅程,更要珍惜眼前叮嘱你天凉加衣的人。<br>  </h3> <h3>  愿你心中有美意,脚下有风景。日子柔情素净。相伴明月清风,所遇皆是温情。</h3> <h3>  伏去秋来,凉风有信。愿你我不负光阴启示,用风轻云淡的心去赏秋、悦秋,活出人间好风景。</h3> <h3>  秋风起,夜已凉,又是一年白露降。</h3> <h3> 白露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br>  天气转凉,夜晚水气在地面或叶子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故曰“白露”。</h3> <h3>  白露的来临,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此时,已经可以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h3> <h3> 白露三候:<br> 一候鸿雁来。大曰鸿,小曰雁。此时鸿雁由北向南飞去避寒。<br> 二候玄鸟(燕子)归。燕子此时也是南归。燕子乃是南方之鸟,故曰归。<br>  三候群鸟养羞。“羞”为美食。百鸟开始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h3> <h3>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意渐浓。</h3> <h3>  白露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白露凝白秋草黄,烟波千里秋见凉。这个季节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3> <h3>  白露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的收获带给人们无尽的喜悦。</h3> <h3>  白露是一个温润美丽的季节。它虽然没有春的恣意浪漫,没有夏的热烈追求,但它有秋的沉静与简约,有层林尽染的山峦,有金色诱人的田野,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和“露似真珠月似弓”的一身诗意。</h3> <h3>  人间仲秋时,愿你安暖幸福。清风白露,愿岁月无忧。</h3> <h3>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不经意间,白露悄悄过去,秋分踏露而来。</h3> <h3> 秋分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br>  古语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分水岭,平分秋色,即秋分。</h3> <h3>  秋分时节,云量减少,景物分明。故秋高气爽,风清月朗。</h3> <h3> 秋分三候。<br>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阳气过盛的产物。秋分之后,天气转凉,阴气转盛,故雷声渐弱。雷声隐匿意味着暑气结束,秋寒开始。</h3> <h3>  二候蛰虫坯户。由于秋分后气候转寒,那些蛰居的小虫开始悄悄地刨土筑巢,防止寒气侵入,为冬眠做准备。</h3> <h3>  三候水始涸。由于秋分时节,水气蒸发很快,气候干燥,一些溪流、小湖、小洼和沼泽之地渐渐干涸,露出高低不平的水底,表面龟裂,像龟身上的盔甲,也像陶文。古意悠然。</h3> <h3>  秋是收获的季节。沉甸甸的收获,不仅给人以满足感,也让人有种自豪感,因为所有的果实都是人们辛勤耕耘的收获。</h3> <h3>  人到秋分,心境大概也像旷野的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是烟火以入世;一半是清欢度余生。惬意的生活,清淡的欢愉,眼中有柴米油盐,心中有星辰大海,这才是最好的生活。</h3> <h3>  中秋时节,阴阳均衡,昼夜平分,冷热适中,气候适宜,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h3> <h3>  中秋是个唯美的季节,此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我们揣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悠然之心,尽享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时光,欢度余年。</h3> <h3>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袅袅西风吹过雁,人间已是寒露天。</h3> <h3>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据古籍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露水因寒冷而放出微微的光,寒露由此得名。</h3> <h3>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二十四节气中,寒露是第一个带“寒”的节气,之后还有大寒和小寒。智慧的先民们,只用了一个字的转换,就让人体会到了时令的变化。寒露是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到寒冷的过渡。此时,昼夜间都带着寒意。万物走向萧瑟,秋已走到了深处。</h3> <h3> 寒露三候。<br>  一候鸿雁来宾。此时是大雁南飞的最后一批,古人称后到者为“宾”。</h3> <h3>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少了雀鸟的踪影。古人发现蛤蜊贝壳的花纹与雀鸟相似,于是就认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想象飞物化成潜物,是古人感知寒风将至的一种说法。</h3> <h3>  三候菊有黄花。一般草木因阳气而花开,而菊花却因阴气加重而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之盛,可窥一斑。</h3> <h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h3> <h3>  露已寒,将为霜。百草萧瑟,日短夜长。时光会沉淀一切,那些不曾随时间走散的人,那些不曾随西风飘散的梦,都是岁月最美的馈赠。让露珠的清凉洗去浮躁的尘埃,使心境归为清晰爽洁,让我们赏着一季的秋光,生活得更美好些。</h3> <h3>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希冀温暖的陪伴,古人亦是如此。</h3> <h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3> <h3>  人间秋晚,望君珍重,喜乐常安。</h3> <h3>  时光流走无声,风景变幻不停。随着落叶归根,硕果归仓,一个美丽的季节走到了她的最后一站——霜降。</h3> <h3>  古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来临,意味着秋将尽,初冬欲来。此时,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水气凝于地表和植被,结为六角形的白色霜花,故为霜降。</h3> <h3> 霜降三候。<br>  一候豺祭兽。此时,豺狼开始大量地捕捉猎物,并将它们整齐地摆列在洞口,如同人们在丰收时祭天一样,举行一个祭兽仪式,许是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吧。</h3> <h3>  二候草木黄落。无边落木萧萧下,随秋风扫过,大地铺满了金黄。这也许是另外一种悲壮。落入泥土后的秋叶,滋养了下一个季节。</h3> <h3>  三候蛰虫咸俯。曾经活跃的虫开始冬眠,不见了踪影。待到春暖花开时,它们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h3> <h3> 千树扫尽一番黄,晚秋亦有好风光。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它酿就了一年中最斑斓的色彩。秋水长天处,万物萧瑟时,也多了一份清净旷远之美。<br>  </h3> <h3>  人间虽自此向寒,但人生需优雅向晚。让我们携温暖的人一起,沿着落叶铺成的小路踏霜而行。去看菊开篱落,去看枫叶似火,去看蒹葭苍苍,去看秋水澄澈。用一颗平常心,去赏那一抹晶莹的霜色,去迎接清晰圣洁的冬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