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武高中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广武高中的前身是“荥阳三中” ,</p><p class="ql-block">1948年汜水、广武二县合并,治所初在广武城,1951年徙汜水城,属郑州专区。1954年,并入荥阳县,更名为荥阳三中。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荥阳三中升格为广武高中,学制2年。 </p><p class="ql-block"> 1989年8月,更名为荥阳四高,2008年7月分流于荥阳一高二高三高、实验高中等,广武高中画了一个圆满句号!</p> <p class="ql-block"> 给母校的一封信</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们永远忘不了您,我们会记住您的名字:荥阳三中、广武高中。</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校,我们的8年学习生活,经历了许许多多说不尽的回忆,道不尽的往事,叙不完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校,那时生活虽然艰苦,但空气中充满着理想的味道,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回忆老师们站在讲台,这最美的风景中,你们该是何等浓艳的一抹。</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校呀!你的好说不完,道不尽,有师生勤奋的汗水与幸福的泪水,更有那份心灵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校,我们在您的怀抱中度过了甜蜜的春秋,这中间有欢乐和骄傲,有悲伤和遗憾,每一点,每一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前,我们在你的怀抱中快乐地成长,你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能更好的发展,成为天空中翱翔的雄鹰。谢谢你,给予了我们知识的营养,给予了我们全方面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怀念50多年前的“荥阳三中”,怀念“广武高中”,怀念校友,怀念老师,怀念永久的回忆。 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母校的一砖一瓦,是那样的亲切。但我永远忘不了老师那谆谆教诲,忘不了老师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忘不了老师呕心沥血的点点滴滴。多少个朝朝暮暮,您用婉转清脆、抑扬顿挫的声音,吸引着我们渴求知识的心灵。 </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母校!你是我另外一个家,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你身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于我们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p><p class="ql-block"> 我爱你,母校!</p><p class="ql-block"> 《回忆母校》筹集人</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日</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日,在荥阳解家酒店举行“回忆母校”座谈会,召集人:张治平,主持人:袁太来。</p><p class="ql-block"> 建立三个小组:筹划组、外联组和编辑组。三个小组负责人分别为:马老群、张治平、车喜柱、张仲林;袁太来;宋长生、何金良、任合群等。</p><p class="ql-block"> 参加同学25人,</p> <p class="ql-block">拜读林老师《秋夜感怀》有感 </p><p class="ql-block"> 马老群</p><p class="ql-block">人的知识非天生,</p><p class="ql-block">乃是平时苦修成。</p><p class="ql-block">节前看望林老师,</p><p class="ql-block">正在依台创作中。</p><p class="ql-block">世间万般不可敬,</p><p class="ql-block">唯有学问受尊重。</p><p class="ql-block">名师高徒出何处?</p><p class="ql-block">尽在荥阳第三中!</p> <p class="ql-block"> 孟庆太老师</p><p class="ql-block"> 一提起孟庆太老师,“荥阳三中”的师生都会竖起大拇指——真好!</p><p class="ql-block"> 孟庆太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元老,也是领导,我们学生一见他,总是说声:孟主任好!</p><p class="ql-block"> 他是我们学校的保护神,白天到处转,晚上也不闲,为了校安全,从来沒怨言。学校墙塌了,急忙去垒起;学校路坏了,赶快找人修;学生借书忙,立即去帮拿;看到学生饥,买馍又端汤。</p><p class="ql-block"> 他时刻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生活时刻放在他的心上。学生伙食不太好,他主动前去管伙帮忙。</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 根达菜的情怀 </p><p class="ql-block"> 孟庆太老师管伙,首先从学生吃蔬菜着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p><p class="ql-block"> 1963年,我考上了“荥阳三中”。学生的宿舍是老县衙办案大厅里,地上铺着几排2砖高的木板,150多名学生都睡在木板上,墙上挂着学生的馍兜。那时学生伙食费是1.5元/月,为节省伙食费,有不少学生不搭伙,背馍上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搭伙的几个学生,都是从家里背馍,只吃干粮不吃蔬菜,不喝稀饭,去学校的开水房里舀一碗开水喝。</p><p class="ql-block"> 我带的咸菜是母亲腌的萝卜干、芥菜丝,用瓶儿装着,装的时候,母亲用筷子捣捣,捣实点,多装点。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p><p class="ql-block"> 我到校吃的时候,是吃几口馍,才敢吃一小口一小截萝卜干,一根萝卜干吃三次,节省着吃一星期。</p><p class="ql-block"> 馍是每周三晚上下自习课,偷偷地连夜小跑20里,回家带一次馍。第二天起早又小跑到校,跟上早操。因为馍过三天就长毛了,不能吃了。</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不忍心孩子受苦,再难也要我搭伙。</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开始搭伙,早饭和晚饭吃的是根达菜调粉条。</p><p class="ql-block"> 先说个“根达菜”与“马铃薯”的笑话。 </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学校西院吃饭的路上,穿过一片苹果树园林,常常拿着碗,边跑边戏闹着。 </p><p class="ql-block"> 走在前头的学生对着后边的同学喊道“根——达——菜——”,意思是跟着“大”吃菜,河南方言“大”就是“大伯”。 </p><p class="ql-block"> 后边的同学也不示弱,立即回应“马——铃——薯——”,意思是马领着叔去吃菜(谐音)。</p><p class="ql-block"> 学校西院一片槐树林,是学校的饭场,同学们在饭场上,是6个学生围成一个圈吃一盆菜,感觉非常好吃。我们一组学生是三男三女,女同学不好意思去叨菜,可笑的是,好不容易用筷子夹住粉条往嘴里放时,手一抖,粉条掉地上了,就不好意思再去捣菜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学生比较封建,男女同桌在桌子上面划线,中学虽不多见,但男女学生见面说话,还是脸红心跳的。</p><p class="ql-block"> 为照顾女同学吃菜问题,我自报奋勇,叫她们拿一只空碗,我把一盆菜一分为二,倒到她们的空碗里。</p><p class="ql-block"> 突然,身后传来一声:“不错,分得公平!”原来是班主任任成斌老师,来察看学生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时管伙的是孟庆太老师,我们学生称他孟主任,是我们学生的贵人。孟老师管学生伙食,吃菜几乎不掏钱。</p><p class="ql-block"> 这是有字书,即文章的广度。</p><p class="ql-block"> 学生吃根达菜,为啥几乎不掏钱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根达菜、萝卜、白菜等,都是管伙食的孟庆太老师(广武街人),从他生产队的菜园里拉来免费供应学校。这难道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么!</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孟庆太老师胸怀宽广,工作有方,善于变通,大胆创新。他看到学生困难,吃不起蔬菜,天天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萝卜干、芥菜丝……他心疼,他难受。</p><p class="ql-block"> 于是,孟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让他生产队菜园地扩大多种些菜,免费供应学校。等到学校放秋暑假时,每班抽5名学生到他的生产队里帮助收摘棉花,掰玉米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吃上免费蔬菜了。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奇事。</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关爱学生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是无字书,即文章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故事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孟老师的最高境界是管伙食的高招“改善伙食”的创新精神!每到月底,一盘伙食账,赔了!怎么刅?</p><p class="ql-block"> “改膳”!!!</p><p class="ql-block"> “改膳”就是改膳伙食,炸丸子、蒸包子、炸油条……</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孟老师身上,学到了他关心学生生活,改进工作方法,理清工作思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是心灵书,即文章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尾声。</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们老三届学生快要毕业,将离开母校,各奔前程,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敬爱的孟老师得重病住院了。因工作劳累,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累得吐血,老师发现了,就送到医院治疗了。没想到这是孟老师最后一次住院。</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生和老师去医院看望他,敬爱的孟老师临终前,说了两句话:我知道病是看不好了,不要再用药了,给国家节省点医疗费吧!我唯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就是我死后,学生怕是吃不上我生产队的根达菜了。孟老师到死都惦记着我们学生,孟老师的两句话让人泪目!</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根达菜的情怀! 这就是根达菜的故事显示的三本书:有字书、无字书和心灵书。这也是文章的三度:广度深度高度。</p><p class="ql-block"> 解读人生三本书。</p><p class="ql-block"> 人生三本书是:有字书、无字书和心灵书。</p><p class="ql-block"> 有字书是书本知识,谓学习;无字书是社会知识,谓感悟;心灵书乃包罗万象,绝非万象本身,谓精神。</p><p class="ql-block"> 回忆录《根达菜的情怀》阐明了人生三本书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人既要读有字书(吃根达菜),也要读无字书(吃菜不掏钱),更要读心灵书(工作创新),悟出“书”的妙理,升华到一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 母校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1963年,我考上了“荥阳三中”,1970年12月毕业,在母校生活学习了8年。 </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生生活虽然艰苦,但空气中充满了理想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母校的老师好,学风教风校风非常好,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学生的眼睛都很好,全校没有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只有一个同学戴眼镜,是平光镜,还受到老师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全校没有一个戴近视镜呢?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在教室灯光下读书写作业时间久了,下课到室外眺望远方,看看绿色草木,愎复视力。</p><p class="ql-block"> 其次,印象深刻的是,成立课外兴趣爱好学习小组:数学小组,语文小组,英语小组、化学小组,物理小组、音乐小组、体育小组等。</p><p class="ql-block"> 下午四节课,后二节课是兴趣学习小组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报的是数学小组和音乐小组。当时正值学校开秋季学生运动会,教我们代数的丁文林老师去学校图书馆里,特意为我借了两本数学书,亲自送到学校广场交给我学习,我接过书,感动得热泪盈眶。丁文林老师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广武丁洼村人),后来丁老师调到开封师范大学任教授,到现在我还十分想念丁文林恩师!</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的一天,我和同学苏文周去荥阳火车站玩,回来走到铁路北边的郑纺织机械厂门口,看到丁文林老师像是刚下火车,背着两个大皮包,艰难地走着,满脸是汗。我俩连忙跑上去,帮丁老师拿皮包,用一根棍抬着70多斤重的两个皮包,一下子送到丁洼村南地的水渠上。</p><p class="ql-block"> 母校的恩师很多,值得记忆的也不少,再说说我们敬爱的班主任任成斌老师。 </p><p class="ql-block"> 任老师的一件事,也就是一个拿书的挥手动作,至今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p><p class="ql-block"> 1965年的一天,任老师特意买了两本《中学生模范作文》,早早站在我们六六三班教室门旁,等学生下课。下课钟声响了,当同学们从教室里涌出来时,任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高高举起一本《中学生模范作文》,大声道:“长生——,长生——,我买了两本,给你一本!” </p><p class="ql-block"> 事隔50多年,现在我还时时清晰的记得任老师那个拿着书高高挥手的动作…… </p><p class="ql-block"> 这个挥手动作,激发我学习语文的激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我这个14岁小孩有个幼稚想法,哪个老师待见我,我就积极学习那个老师的课,任老师是教我们语文的,我就好好学习语文。 </p><p class="ql-block"> 为了报答任老师的恩情,上语文课就认真听他讲课,上作文课也积极写作文,从而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在荥阳县委工作时,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任老师时,我特意精心书写一幅“恩重如山”的书法作品,并装裱好送到任老师家里。逢年过节,我们几个同学都相约给任老师拜年! 我们经常相约的同学有:宋长生、何金良、楚安顺、唐顺林、冯永选等。</p><p class="ql-block"> 这个挥手动作,激励我爱好文学,在荥阳市委党史办工作时,编印大量的党史书籍,资政育人。 </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退休后,又编印许多书籍。以2021年为例,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进行学习党史教育,应邀到20多个单位进行“荥阳党史讲座”。一年编印《童年》《推小车》《信仰的力量》《宋长生回忆录》等10本书,免费赠送亲朋好友。</p><p class="ql-block"> 还有张文忠老师教我学唱歌,学习音乐谱,毕业后走向社会,用处很大呀!</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学校院内的二亩地苹果树园,下午课外活动,我们学生去苹果园里看书学习,捉蜜蜂玩,真像进到仙境……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摘苹果吃。</p><p class="ql-block"> 苹果熟了,老师汇着苹果篮子,到各个班分给学生吃,同学们都是先挑小的,留着大的给后面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刻的是一次跳绳、踢毽比赛活动。全校男女同学,在各个教室门前划的圆圈里踢毽比赛。宋长生一口气踢了566个,获得第二名,第一名是毛银河同学(641班)踢了631个。体育老师李一峰把比赛结果,在学校的六六一班教室山墙的黑板上公布,进行表彰。</p><p class="ql-block"> 学校趣事很多,显示出“荥阳三中”学校风貌,也彰显着时代的强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倡议书</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p><p class="ql-block"> 宋长生同学制作的美篇《孟庆太老师》和编写的回忆录《童年》,每每拜读兄之大作,总为之感动不已。一是感动文中的人和事,二是感动你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宋长生老兄写的我们敬爱的孟庆太老师,其全心全意为了同学的伟大精神和高大形象,堪称焦裕禄第二!其平凡中的伟大事迹,我们历历在目终生难忘。我们为有这样的恩师而自豪,我们也有责任记住我们老师的伟大奉献!</p><p class="ql-block"> 你以耳顺之年在百忙中回忆老师记录往事,难能可贵,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荥阳三中广武高中,地灵人杰,英才辈出。这主要是有许多象孟老师一样的恩师们全身心奉献长期培育的结果,我们应当永远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 你的此文应该是一个带领和发动,组织我们的同学们写一些纪念老师、记忆同学、回忆母校的一草一木的文章,汇集成册,感恩老师和母校。</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这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吧!</p><p class="ql-block"> 为此,特发倡议书。</p><p class="ql-block"> 倡议人:马老群、张仲林、张治平、车喜柱、丁江根、宋长生、楚安顺、何金良、袁太来、薛永强等同学。</p><p class="ql-block"> 2022.10.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