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旭东 顺喜 铭台 刊发:旭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研读《红山文化玉器鉴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洪殿旭玉器鉴定的基本方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玉器的鉴定,除了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地城范围,玉器的类型等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多读一些记载出土玉器的考古报告,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单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图录在手以供随时翻阅,并且还要经常到收藏有这一时期玉器的博物馆观察实物,对出土玉器的形制、造型、颜色以及纹饰和出土特征等细部特征熟记于心。如果有条件和机会能够经常上手观摩到经过正式考古或专家认可的馆藏玉器,则是增强感性认识的最佳途径。更重要的是,在前人以及当代被普遍认可的专家的经验基础之上,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实际的古代玉器鉴定的基本方法。</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熟悉新石器时代各个考古学文化以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材质特征,对常用玉材的质地、源色、硬度、透明度,光泽以及其他物理特性准确理解和掌握。如红山文化玉器的选材,主要是岫岩一带的闪石玉,包括“玉”和“河磨玉”。</p><p class="ql-block"> “老玉”包括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细玉沟山顶原生矿采掘出来的闪石玉料。之所称“老”,是由于山头有古代采玉矿坑,表明其开采时代久远,也有别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岫岩蛇纹石玉,主要产于瓦沟。</p><p class="ql-block"> “河磨玉”是老玉的一种,即其次生矿的一个品种。是指细玉沟谷两侧凹地中或细玉沟沟口东侧的白沙河河谷底部及两岸一级阶地的泥沙砾石层中的闪石玉砾石。亿万年前,细玉沟头山顶的原生玉石矿裸露于地表经过风化后成为大小不同的块状玉矿石.被山洪冲下山后,在河水里与各种滚漕河中的岩石一起滚动磨擦,日久天长便磨成没有棱角的砾石,因面被称为河磨玉。玉体表面经土浸风化等原因形成石状包裹物,表面看恰似普通的石头,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叫“石包玉”。河磨玉外包石皮,内分绿色、黄色和白色,其中黄白和白玉质最佳,其玉质纯净、坚韧、油脂感强。可与新疆和田玉相媲美。王石在受訫的过程中,表面往往会形成一层氧化物,所以河磨玉一般会有红褐色以及黄褐色,上黄色和褐黑色等外皮。</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研究证明。在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遗址,曾发掘出土距今1.2万年前的岫岩软玉砍研器。另外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牛河梁遗址、香海遗址、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小河沿文化的先民们所使用玉器的材质,绝大多数为岫岩闪石玉。因此,鉴别古代玉器,认识其常用的材质是鉴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第二、熟悉新石器时代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造型特征和使用方法,是鉴定古代玉器的主要步骤。</p><p class="ql-block"> 在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地域性是其主要特色。</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玉器中的“C”形龙、猪龙、马蹄形箱。勾云形器、鸮、双龙首璜等特色鲜明,为其他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所不见。虽然其中的部分玉器的使用功能在学术界争论较大,但这些代表性玉器的原始宗教性与氏族首领的特权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鉴定红山文化王器时,必须清楚在这一考古学文化中都有哪些类型上器的存在,它们的大小尺寸的变化,造型中的细枝末节,并从考古学报告中分析研究每一类器形的使用方法、使用的多寡以及它们的材质区别等容易被别人忽略之处,形成自己的一套鉴别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三、时代背景下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古代玉器的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玉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把握同一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的状况,才能理解为什么某类型的玉器产生在此阶段而非彼阶段,进而了解这一时期玉器的总体时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时期的人们正处于迈向中华文明的门槛阶段,玉“C”形龙、龙、“Y”形器、勾云形器等特殊造型,都是当时精神文化状况的直接反应。而绝非人们头脑一时的发热冲动和杜撰。现今人们没有体验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创造出符合当时人们心理的玉器,所以除了刻意模仿和臆测别无他法,所制作的“红山文化玉器”无非不伦不类,最多是形似而已。因此,研究并了解古代玉器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于学习者鉴定古代玉器是十分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第四、玉器的纹饰以及残留的制作痕迹是最直观的鉴别依据。</p><p class="ql-block"> 古人制作玉器时,纹饰的制作绝非仅仅追求好看,而绝大多数有其特殊的内在含义,越是久远的就越是如此。而由于古代玉器制作年代久远,没有保留全套完整的加工器具给后人了解,文字记载玉器加工的程序和方法也仅仅是明代中晚期以后的事,距今也就几百年而已。所以残存在玉器表面的任何痕迹都是研究古代玉器制作的最佳线索,因此也就成为鉴定古玉的有力依据。</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表面很少装饰纹样,个别的如“C”形龙的额部的网状方格纹,猪龙眼、耳、嘴部雕琢的线纹,勾云形器上镂空与打洼技法表现的“眉”、“眼”、“牙”等,经认真观察研究发现,这些纹样应具有特殊的含义、制作这些纹样则有一套成熟的程序与工具;玉鸮、玉蝉等打孔痕迹,玉箱的中空取料痕迹均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具与技法的最好实证。</p><p class="ql-block"> 另外,古玩行内的“行家”们的一些行话与经验,也是鉴定古代玉器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所谓的“包浆”、“手头”、“老玉新工”等。</p><p class="ql-block"> 包浆:包浆一词在清代文献中已存在,应指玉器表面的皮壳特点。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为沁色和盘色,沁色指玉器埋在地下,或传世过程中,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埋藏环境、保存条件等)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层颜色变化,多见白色、铁锈色、暗黄色、黑色、绿色,白色多称水沁,铁锈色有人称铁锈沁,有人称血沁,暗黄色称土沁,沁色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大体沿玉器染色与风化过程形成,又因玉器埋藏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而不同,一般看,汉代以前玉器沁色较重,南方出土玉器称为湿土出土玉器,水沁较重。红山玉器被一些人称为北方燥土出土玉器,或无沁,或白色沁,或铁锈沁,或暗黄色沁,沁色一般都较少,少量玉器为较重的白色或褐色沁。</p><p class="ql-block"> 手头:一般指玉器拿在手中的重量感。与玻璃和塑料等仿玉材料相比,玉料的密度较大,即手头较大。许多仿玉大多在器形、纹饰、颜色、亮度等各方面都可以惟妙惟肖,但拿在手里一掂,却轻飘飘的。</p><p class="ql-block"> 手感:是指玉对温度变化惰性的性质,常见玉料绝大部分是晶质集合体,有较好的传热性,所以手摸玉器,会有冰凉感。但有些仿品系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用手摸,很快冰凉感即消失。</p><p class="ql-block"> 光亮:现代叫抛光。玉器光亮有两种,一种叫“胶亮”,指玉件过完胶砣后,不用地光罩亮直接上蜡。而“高亮”,指玉件过完胶砣后,先用抛光粉罩亮,再上蜡,一般玉器都上“高亮”。</p><p class="ql-block"> 老玉新工:是指现代人利用古代出土玉器或遗留下来的老玉料、古玉残件等重新加工改制成的玉器。</p><p class="ql-block"> 在造型、纹饰、工艺特点都符合古玉器时代特征时,还要进行玉器是否为仿制的判定,这主要在于对玉器新旧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总之,古代玉器的鉴定,不外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摸索,找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被固有的信条束缚,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