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过敦煌的人都会对这个地方流连忘返,而没去过敦煌的人恐怕又会对她心生向往。说起敦煌,总是带有一丝神秘和遥远,想起她,我就会想起那片沙漠中,夕阳下,有驼铃声声,那耀眼的霞光,就像当初僧人乐尊所以为的佛光圣地一般。而去了离开过的人,好像从此也很难忘记她了。<br> 所有强烈的感受都来源于了解,读完这本樊锦诗的自述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我对敦煌的了解又深了好多,思绪再一次把我拉回那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地方。但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一直坚守在莫高窟背后一代又一代的守护人,对于这位“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一生也有了太多的敬佩。 一生坚守在莫高窟这个决定并不是樊锦诗一直自愿而为之,我想这才是她最真实的部分。如她自己所说:敦煌是她的宿命。第一次去莫高窟是在北大实习时,那时候带着小时候在历史书上对莫高窟的好奇,她来到了这个内心格外向往的地方,然而,除了令人震撼的石窟艺术,其他的一切都难以尽人意。生活条件的艰苦、食物紧缺、交通不便等一系列因素让很多人对这里望而却步。<br> 最后的毕业分配,樊锦诗还是被分到了敦煌。那时候的大学生,带着一腔热情和天真,只要是国家需要,无条件服从。她还以为三四年后就可以如愿调到武汉和男朋友团聚,没想到,这一去便是一生了。<br> 从跟随着常书鸿先生,到后来自己走上管理岗位,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代院长,樊锦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几乎全部倾注到了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工作中。<br> 书中有一段樊先生写自己后来为了想逃离敦煌,干脆想出了个办法,跑去武汉几个月没去莫高窟上班,以为这样就可以顺其自然的辞去了莫高窟的工作,可没想到,中途因为自己过于思念莫高窟又重新回去。几十年来,樊先生已经无比熟悉莫高窟这个地方,那里的一切已经在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br> 一个人独自在敦煌,樊先生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面对不如意,也会迷茫和痛苦。她深深的感到自己一无所有,离开故乡,举目无亲,从繁华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每当这时,洞窟里佛像的笑容仿佛就是种启示。一个人拥有的只有现在,对那时的樊先生来说,她只有莫高窟这一个家了。<br> 经历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她已经感觉到自己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她再也离不开了。因为热爱,因为责任,选择倾其一生,守护一片土地。此生命定,她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br> 而无论是在介绍敦煌的纪录片里,还是在敦煌的博物馆里,亦或是在樊先生的书里,总是会出现与莫高窟命运息息相关的很多人。他们像无数个樊先生一样,背井离乡、忍受敦煌艰苦的条件,有的甚至妻离子散,还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可他们依然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敦煌莫高窟。<br> 他们是一代又一代敦煌莫高窟背后的守护人,因为他们的坚守,我们今天,才可以站在莫高窟的那一个个洞窟里,仰视那些笑而不语的菩萨们,欣赏精妙绝伦的壁画,感受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气息。 读到书中樊先生记录和丈夫的相识、相知与相爱,真的让人动容。用樊先生自己的话总结就是: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毕业后,樊先生去了敦煌工作,而老彭去了武汉大学任教,两个人自此开始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在此期间,樊先生有好几次都想离开敦煌,可迫于种种原因,她对敦煌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感情。而让她最后能心无旁骛的守护敦煌,一切都离不开她的先生。<br> 在这段感情里,我看到了两个伟大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的默默相守,他们为了祖国,不惜儿女情长。樊先生总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生下的两个孩子几乎很少和母亲生活,基本上要么是寄存在丈夫老家,要么就是随丈夫留在武汉。最后,也是丈夫为这个家放弃了在武汉的工作,也来到了莫高窟,一起为莫高窟的保护做出了毕生的贡献。<br>樊先生自己说:为什么我们俩经过风风雨雨,还能够不离不弃?我觉得那是因为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同学,相互理解。我们从来不会说“我爱你”,我们就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对方。<br> 老彭来到莫高窟之后,也开始在这里改行搞了佛教考古,他的价值也因为来到敦煌得到了继续体现,樊先生也高兴丈夫在这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夫妻能相互扶持、包容、理解,并且拥有相同的爱好和事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更何况是男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已有后成全女人,在这个传统的社会更是弥足珍贵。<br> 2018年老彭因为患了癌症离开了,面对老伴的离开,樊先生把一切都放在了心底。一个月后,她又回到了敦煌,只是这一次,没有人再和她并肩作战,但一切还是像他在的时候一样。继续坚持,是因为带着你未完成的心愿继续向前。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失去钱钟书先生的杨绛,她们都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 书中剩下的部分则是樊先生对于莫高窟研究的一些介绍和成果呈现,看了一部分之后,到了后半部分因为有些难以理解我没有继续读下去,我觉得稍微有些不足的是后面在介绍一些洞窟的时候少了些图片,导致看起来有些吃力和枯燥,于是我去看了国家宝藏一期和一些莫高窟的纪录片,这样好像更适合我去感受莫高窟背后的魅力。<br> 明嘉靖七年,嘉峪关闭关,敦煌的百姓迁到了关内,莫高窟被彻底遗弃。之后的四百年,一直处于长期无人管理、任人破坏偷盗的境况,这个曾经的佛教圣地逐渐沦为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的废墟。今天,我突然觉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莫高窟,就像我们的中华民族一样,遭受了千种磨难,才生存下来。我们辉煌过,也被遗忘过,更被诋毁和谩骂过,但带着满身的伤痕,我们一路走来,带着更加耀眼的光,会更加炫目多彩。<br> 这个民族,是坚韧的民族,于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坚韧的中国人。站在这样厚重的历史面前,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而我们要孕育和培养的下一代,不也应该如此吗?能感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意识到作为中华儿女的使命,无论在怎样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热爱,少抱怨,多点坚守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