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天我们走在不同的街道,街道承载着每个人以及每幢建筑的重量;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街道同时也见证着属于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从这个层面上说,街道的意义无疑远比人工修筑的狭窄或是宽大道路要深远的多……阿克苏市小南街亦如此。曾几何时,这条繁华的商业街只不过是一条沙土便道而已。</p><p class="ql-block"> 小南街自存在以来曾经几易其名。50年代,这里是一条沙土小便道。群众习惯称为英巴扎。1969年由城建办公室规划,命名为小南街。1976年经地区行署批准定名。1984年,经阿克苏市政府申报,行暑批准恢复英巴扎街名。上世纪90年代改用现名。在名字的交替变更中,小南街亦见证了阿克苏的变迁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很多了解阿克苏历史的人每天我们走在不同的街道,街道承载着每个人以及每幢建筑的重量;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街道同时也见证着属于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从这个层面上说,街道的意义无疑远比人工修筑的狭窄或是宽大道路要深远的多……阿克苏市小南街亦如此。曾几何时,这条繁华的商业街只不过是一条沙土便道而已。</p><p class="ql-block"> 小南街自存在以来曾经几易其名。50年代,这里是一条沙土小便道。群众习惯称为英巴扎。1969年由城建办公室规划,命名为小南街。1976年经地区行署批准定名。1984年,经阿克苏市政府申报,行暑批准恢复英巴扎街名。上世纪90年代改用现名。在名字的交替变更中,小南街亦见证了阿克苏的变迁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很多了解阿克苏历史的人回忆,最为阿克苏人津津乐道的“香港街”最初就位于小南街上。改革开放不久,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敢于吃“螃蟹”的群众就在此自发聚会形成了一个集贸市场。剧阿克苏市工商局范先文回忆,当时附近的建筑不是很多,小南街只是一条土路,路的一边是地区饮食服务公司家属院,一边是当时的农一师十六团办事处和地区邮政局家属院。整条街以服装经营为主,而当时的经营者所卖的服装多是从广东等沿海城市进的货,款式和色彩上比较新颖所以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再有就是当时的经营者在向顾客推销时常自诩自己的货是从广州进的是当时香港最流行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国营商店经营的服装品种和色彩上都比较单一,所以这里也就吸引了周边各县、乡及农牧团场的大量顾客,(香港街)成为人们当时来阿克苏的必逛之地,每到星期天人潮如涌,整天街被挤的水泄不通。人们戏称这里繁华程度不亚于香港,久而久之这条街也就被人们称之为“香港街”。</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香港街”的整体搬迁,如今的小南街,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已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类各具的特色饭店。小南街从“香港街”摇身一变成为了“美食街”。喧嚣如昔,繁荣依旧。</p><p class="ql-block"> 据阿克苏市地名办提供的资料显示,现在的小南街呈南北走向。南起团结西路,北至西大街。全长600米,沥青路面,沿路两侧安设有豪华型路灯和灯箱。路侧有市迎宾馆、老年活动中心、市幼儿园等单位。服务业发达,尤以饮食业为主,路两侧均为大小林立的各类特色饭店,汇聚南北各方特色菜肴、小吃及当地民族美食,素有“美食街”之称。小,地确是她的特色。不过600米的街长,左右一条复式车道,仅能容下一来一往的两俩车在小南街街头交错而行。街头虽窄,人行道却宽,这是小南街最人性化和极富有人情味的地方。小南街街道两边的建筑物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大多以二三层楼房居多,最高楼层不过6层。</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条著名的小街,最能体现她特色的还是小南街各色小吃和洋溢着温情的小酒馆。这条店铺林立的小街,百分之九十都是小吃店和小酒馆。家家有特色,户户能出“鲜”。从北到南有味居鲜、四味香、食为天、小南街川菜馆、一品落汤鸡:从南到北有巴蜀人家、回族人家、温州快餐、滴滴香、合顺缘、叶子酒馆等数不胜数。小吃有西安蒸饺、三里香凉皮、擀面皮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跟少不了本土特色的风味小吃,烤羊肉串、烤包子、拉条子、羊肉火锅、菜盖面……</p><p class="ql-block"> 曰子在飞快的流淌着,生活每天都是新的,然而总有那么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时,会惊喜的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着巨变。就象现在的阿克苏市小南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