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黄叶纷飞,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秋季,我们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于2022年10月24日借着滨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讨之风,迎来了我们的课题推进交流会。</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题交流的主题仍然是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研究》与《学本教学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围绕这两个课题的研究落实来分享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分享的是滨州的高静老师,她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根据课程性质,全面考察学生素养,必须依托多元化、综合性、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行为习惯检测研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化评价中的内容之一。旨在评价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检测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发言的是高迎新老师,她在分享中说道:“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习惯是人们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评价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不重在甄别和选拔,而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纵观现有的小学生行为习惯评价方式,有的涉及的方面太少,形式单一;有的实用性、操作性不强,不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评价标准比较笼统,不够细化,评价起来只是凭主观臆想。“她结合自己两年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比对,对评价做了以下总结:</p><p class="ql-block">一、 评价方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p><p class="ql-block">二、评价主体随学生年龄特点不断改变</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发言的是阳信的劳爱君老师。她从课题的立项,小组的组建,以及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做了具体的阐述。通过她的阐述我感受到了他们做课题的那份严谨与扎实,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应用,然后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孩子们的认知与思维以及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是实施课题研究以来取得的最大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三位老师发言结束之后,咏芳老师与张萍老师提出了自己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我们的课题主持人朱海英老师结合以上三位老师的发言针对她们提出的困惑进行了答疑解惑,给予了方向性的建议,借助自己的课例来思考自己研究的课题,这样就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找到了依托,就有一定的说服力。</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的市教研室刘莹主任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她提出了三个关键词“课标”“课题”“成长“。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课标落实核心素养,然后根据教参与学情,界定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课题的研究一定要以研究者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课题,既要有研究的真实行动又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实现一举两得的双丰收;研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都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起辐射带头作用。</p> <p class="ql-block"> 课题研究是助推我们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更好地让我们在研究中践行,在践行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让课题扎根于我们的日常,期待结出累累硕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