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五十九)如何鉴赏摄影作品?

John Fan 范朝亮

很少写“科普”性的文章。这次应一份与摄影无关的杂志的邀请与不太熟悉摄影的朋友聊聊可以从哪些角度去鉴赏一幅摄影作品 - 主要是风光与自然作品。文章年底前出刊,我先拿来放在《摄影范谈》专栏中馈赠我摄影圈的朋友。今天互联网上的美片如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随便一张片子便是某某大师的获奖作品,更让人无所适从。摄影是一种视觉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当然就没有刻板的规范,但是一张摄影作品的优劣还大概是有迹可循的。<br><br><b>作品的技术性</b><br><br>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技术性是对摄影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 今天如果一张图片的聚焦不清,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画质很差的话就很难称得上好作品,除非它记载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性瞬间。曾几何时,关于这些技术问题能写本书,而今天这些最基本的摄影技术错误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一方面是因为大众的摄影技术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手中的相机或者手机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很难让你犯一些以前常犯的低级错误。<br><br>现在比较常见的错误是取景或者后期方面的错误:比如地平线不水平、建筑物不垂直(除非是有意的)、色彩过度或者严重偏色、反差过度等等。这些严重的技术错误直接影响一张作品的感染力,让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是皱眉头。<br><br>不懂摄影的朋友遇见一幅作品常常会有两个问题:除了“这是你拍的吗”?;便是“这是用什么相机和镜头拍的”?遇到这两个问题通常会让真正的摄影师非常不耐烦,就像整天问书法家用的什么毛笔一样。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一张美轮美奂的图片一定是用高档器材拍摄的,可是当他们一掷千金购买了高档的摄影器材,发现拍出来的图片还远远不如智能手机拍摄的图片;更糟糕的是手中的器材越昂贵,照片可能越差劲。这是因为越是专业的器材就越需要专门的摄影技术去驾驭 – 从器材操作到后期处理;而智能手机则将所有的过程自动化了。我常常规劝身边的摄影师简化随身携带的器材,你是不是需要更好的器材你自己以后会知道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秋摄于科罗拉多</h3> 一个好摄影师要精通分辨率,饱和度,宽容度等等技术性的知识;也需要专业水准的器材,它给摄影师创意的发挥带来更多的空间。然而摄影技术只是基本功,是艺术的载体,而不是摄影艺术的本身。今天披挂整齐、扛着天价器材的摄影师已是户外一景 - 世界上最昂贵的相机大多数都被华人摄影师消费了。这是一个用手机都可以出佳作的时代,器材对作品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我们甚至很快会进入一个不用相机便能成像的AI摄影时代。任何艺术作品都要通过它的内涵来打动人,而不是那些外在唬人的东西。<br><br><b>作品的艺术性</b><br><br>好的作品一定具有艺术性,它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某种情绪上的触动 - 当然你没有被感动不代表别人不会被感动。但摄影是视觉的艺术,如果一张作品连谁也感动不了,要靠作者的长篇大论来告诉读者该怎么去被感动的话,却十有八九是作者敝帚自珍了。<br><br>美感是最普遍的情绪,一张美轮美奂的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上的震撼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但人类是高等智慧生物,我们的情绪除了对美的喜爱之外还有悲哀、恐惧、愤怒、意外和厌恶等等丰富的状态,更有我们人性所特有的无声的共鸣。如果一个摄影师的每张作品只能给你带来美感而没有更深刻更复杂的感受,只能说明作者的艺术风格唯美而单调。<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秋摄于科罗拉多</h3> 相反如果一位大拿告诉你一张美轮美奂的作品不算艺术,那他也一定不懂艺术。对美的欣赏是眼光,对美的创造却是艺术。美与不美是艺术语言上的差异,是作者在有能力体现极致之美的前提下的个人选择。这种选择不应该用来给自己惨不忍睹的作品蒙上一层虚无缥缈的光辉。有空我们应该去艺术馆看看毕加索早期的作品,你就会感受到他深厚的艺术功底,了解到他的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涂鸦。如果你感觉一张作品还真的不如你一张手机的随拍,毫无情绪上的触动,可能它还就真的不如你的手机片。在这个自我陶醉的时代,不吹上天去的似乎都不能算得上作品,而读者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正确的。<br><br><b>作品的独特性</b><br><br>决定艺术作品价值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独特性。摄影更是有别于其它视觉艺术的门类:它的成像过程极其简单,甚至连快门都不用自己去按便能成像。缺乏独特性的摄影比其他的艺术更糟糕 - 更像复印机的产物,尽管这样的复制也可能具有完美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所以我常常在《摄影范谈》中说同质化是摄影艺术的头号杀手。<br><br>什么是作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自己制作的便是作品。但是仔细想想又不那么直截了当,因为摄影的制作可以简单到仅仅按一下快门而已,这样的作品也太容易了些。与绘画不同,对一个风光摄影作品来说,最重要的创作元素便是摄影师的预见,在最佳的时机将相机带到一个特殊的位置。<br><br>对一个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来说,最重要的创作元素也是摄影师的预见。而拍摄中对器材性能的依赖性很大,是一种需要专业器材的摄影。今天的相机自动追焦功能强大,而且每秒能连拍很多图片,更依赖于摄影的眼疾手快。因为是动物,每个姿态都不会绝对相同,但是不同不代表不重复,大量相似的瞬间状态也会造成视觉的简单重复。<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冬摄于新墨西哥</h3> 人文摄影呢?人物也是个个不同。我们常常把简单的街拍与人文摄影混为一谈:街拍多是旁观者的猎奇;而人文却要摄影师深入社会,体现生活。一张作品的独特与否只有将它放在自己恰当的类别之中比较才有意义,同时也与获取一张独特作品的素材的难度有关:风光摄影的题材重复率极高,但是一张真正独特的风光佳作的难度也极高,我常说一年有十二张好作品就谢天谢地了;野生动物摄影师一天不下千张照片,真正独特的作品一年也没几张;而街拍可能一天有十二张形态全然不同的作品,不重复但还可能是千篇一律,真正的人文作品一年有十二张也当去谢天谢地。如果将风光与扫街放在一起比较纯粹是牛头不对马嘴,就像拿书法与雕塑相比一样。独特性与构思有关,而不是表面形态上的差异。<br><br>当然还有后期,它是摄影作品的二次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摄影师通过后期来进一步表达创作思想,这是一件摄影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后期有没有重复性呢?也有:无休无止地虚化、千篇一律的暗调等等。更不用说今天连一些摄影名家都在雇人做后期,能不重复吗?同时,一张风光摄影作品对创意的要求与一张在计算机前产生的数码作品也大为不同,因为后者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br><br>今天网上雷同的作品不计其数,我们鉴赏一件摄影作品与鉴赏所有的艺术品一样,要区别原创品与仿制品 – 尽管仿制品也是作者自己劳动的产物。仿制的作品是雷同的,批量的,尽管它极可能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的;而原创则是独特的,首创的,有别与他人的摄影作品。雷同得越多,作品的价值便越低。<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春摄于犹他</h3> <p class="ql-block">雷同可能是相对于其他摄影师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自家后院有朵独特的花或者自己有了一张佳作,便没完没了地重复拍摄。即便每张作品都有细节上的差异,从摄影创作的角度而言已无创意可言了。梵高画自己的卧室到了第三张也已经罢手,摄影的重复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无休无止。判断一个摄影师的创意只要打开他的资料夹,看看雷同作品的数量便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便谈一下比赛,因为不太懂摄影的朋友会以奖牌来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获奖作品一定是好作品了吧?曾经是,今天就不一定了。要看什么比赛,看比赛的规模、知名度、与奖牌数量。今天的摄影比赛多如牛毛,而绝大多数比赛都是盈利性的,靠赚取报名费来获取利润。不少比赛的奖牌数多达参赛作品的30%以上;而且很多比赛明文规定只论技术性与艺术性而不论创意、不论重复性,同一张作品也可以同时投不计其数的比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如果一个有一定摄影基础的摄影师有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金钱,每年能拿几百个奖牌 – 只不过报名费可能会成千上万而已。更有甚者,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只要愿意付费,就有人会带你到拍摄地点,帮你设置好相机,只要你自己按一下快门,之后的事情就不用你管了 – 从后期制作到报名参赛,你就等着收奖牌即可。所以仅仅是获奖作品已经不能肯定一张作品的价值,要抛开作品外在的头衔,就作品论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品的历史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摄影作品的鉴赏要有历史的眼光:摄影刚发明的时候画质很差,今天再拍出同等技术质量的作品便是不可原谅的;中世纪的构图大多庄重对称,今天摄影师还是张张如此的话也就显得过于刻板;胶卷刚发明的时候有名家用来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哪怕是房前的垃圾桶都显得创意,今天我们依葫芦画瓢去拍张家门口的垃圾桶的话也许就只能算垃圾桶,尽管今天的垃圾桶与一百年前不一样。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件作品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历史永远是前进的,创意永远是新颖的,艺术是应该走在历史潮流前面的,至少不能落后于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与绘画都是平面影像艺术。绘画从无到有,给予作者充足的自由度;而摄影在这方面则显得缩手缩脚,受制于对现实的体现。随着后期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这样的限制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创意摄影作品也越来越接近数码绘画 – 不是用笔,而是用计算机的绘画而已。摄影是光影的绘画,然而这光影是真实世界的光影还是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光影我们姑且留给艺术史家去评判,计算机产生的创意作品也许并不能算摄影而应该是绘画。</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AI产生的数码艺术作品 - Sincarnate on Discord (不和谐的化身) 在科罗拉多艺术节获第一名</h3> <p class="ql-block">摄影自发明以来最不可替代的特性是对现实的记录,而不是对艺术的渲染。所以摄影史上最有价值的图片大多具有其特别的历史意义,甚至影响历史的进程。同时读者也对作者有一个不成文的潜约定:照片是真实的,值得信赖的。然而从暗房技术到数码技术,摄影艺术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地侵蚀这种潜约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直接也最有个人价值的历史是家庭的历史,我的早期相片已经被删得只剩家庭照了,它们的价值是我的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然而作为一件摄影作品,它的欣赏对象是大众,艺术语言的对象也是大众。而大众便一般不关心个人的家庭琐事了,除非你家出了位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为历史而产生,为历史而存在,也会为脱离历史而贬值。历史事件在我们身边发生,需要摄影师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然后以摄影师所特有的艺术眼光与技术手段将它记录下来 - 强调历史性也不是缺乏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遮羞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性的事件不仅仅局限于人文范畴。我们的自然界每天有不可重复的历史性瞬间,我们的科学技术领域每天有历史性的发现。而摄影师的责任便是捕捉下来,展现于世人,存之于历史。我们的作品也将随着历史的事件而具有历史性的生命。</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秋摄于南达科他</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范谈》目录:</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dacxj7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摄影范谈》专栏目录</a></p> <p class="ql-block">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早年获李政道CUSPEA奖学金,旅美三十余载,涉足物理,医学和摄影等完全不同的领域。为物理学博士,放射医学专家,美国医学物理学会院士,同时又是国际顶级在线摄影艺术画廊1x.com的策展人及中国大使,四光圈摄影创作团队发起人之一,锐影工作室创始人。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他的全部摄影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johnfanphotography.co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John Fan Photography 个人网站</a></p> 范朝亮著作:<br><br>《摄影范谈集 - 三周改变你的摄影观》于2019年出版。<br><br>《理性的灵动 - 大自然的摄影语言》于2017年元旦出版,入选2017年1月百道好书榜。第二版于201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