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至10日,自驾从银川返珠海,行程约3000公里,经宁、陕、晋、豫、鄂、湘、粤七省区。<br> 一路上,先后游览了:陕西榆林市红石峡、神木二郎山、神木石峁遗址、神木高家堡镇、佳县白云山;山西晋中市介休绵山、介休张壁古堡、灵石王家大院;山西临汾市洪洞大槐树景区。在洛阳休息后本想再次游览龙门石窟,但由于核酸结果超过48小时而被拒,期待疫情后再来面受卢舍那大佛的光明普照吧。<br> 此次旅行的重点是陕西佳县白云山和山西介休绵山,因为这是两座有故事的山。<br><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有故事的山</h1><h1>*佳县白云山</h1><p class="ql-block"> 佳县白云山,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西岸的陕北榆林佳县,与山西吕梁山隔黄河相望。佳县白云山虽不高,但颇具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传说有位老人家在转战期间于1947年重阳节登上佳县白云山,在白云山白云观真武大殿抽得第四十三签:“上吉,日出扶桑”。说来也巧,当年家喻户晓的《东方红》一曲据说也是诞生于佳县,日出扶桑东方红,看来真是一个吉兆。</p><p class="ql-block"><br></p> 关于老人家在白云观求签的传说,我向白云山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兼导游)进行了求证,他回答道:“虚虚实实吧!” 看来是无法记入正史的。不过民间的有关传说却非常丰富,有一些可以与老人家日后行为完美映照,不能不说有些“神奇”。除了“日常扶桑”外,还有下面两个传说:<br> 其一,8 341的由来。传说老人家在白云观抽签算卦,从签筒内抽出一签交给道长,道长当时没有解释,只说过两天再告诉你。几天后,老人家派人去白云观详问,谁知那位道长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一张纸条。来人把纸条带回到驻地打开一看,上面只写了四位阿拉伯数字“8 341”,老人家不解其意。后来,老人家就把“8 341”用于一支神秘队伍的代号。直到老人家逝世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8 341代表他生命长度83年,其中掌握红军和国家命运41年。<br> 其二,不游黄河。传说在与道长交谈时,谈及了是否需要过黄河等问题,道长告诉老人家三点:1. 现在不要过黄河;2. 一旦过了黄河就不要再回来;3. 大海大江可以游,但不要游黄河。后来看,老人家确实是在半年后才渡过黄河,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延安(印象中周恩来70年代回过一次延安,看到当时延安人民生活之窘迫,深感愧疚,说过对不起延安人民之类的话),而且老人家此生畅游过湘江、珠江、长江和大海,确实没有游过黄河。<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问题 :这些传说是否可信</div> 尽管这些传说后来得到了验证。例如:老人家一生确实没有游过黄河,离开陕北后再也没有回过陕北。不过,这不能排除他人根据老人家后来的行为进行杜撰的可能性。但是,老人家生前的确将其警卫部队的代号命名为“8 341”,而且在他去世前,谁也不知道这4位数字的意义,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8 341其实是一个预言。因此,关于“8 341”的传说,基本是可信的。<br> 当然,关于8 341的来由,也还有其它的“版本”,有的说是在五台山抽的签,有的说是在香山寺抽的签,还有的说是他早年使用步枪的编号等等,这就无法考证了。尽管如此,老人家在转战陕北期间两次登上佳县白云山,在白云观与道长交谈是有明确记载的,“8 341”来自于这个期间基本还是可信的。<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奇的抽签问卦</div> 在道观求签,是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宜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封建迷信。4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曾和几个与自己年龄接近的学生游览宁夏中卫长乐的老君潭。在那里的老君观居然第一次见到了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幸存下来的抽签桶,于是很虔诚地求到了一个上上签。同行的一学生见状也抽了一签,结果为“罚油签”,大致的意思是:你无事来求签属于捣乱,因此罚你为道观捐油若干(具体文字和罚油的数量记不得了)。学生不满意这个签,不顾道长的劝阻执意再抽一次。当学生再次摇出一签时,大家顿时惊愕了----竟然还是那个“罚油签”!从概率上看,这种连续两次都为同一签的概率的确太小。所以,对我们不明白的事情,还是保持一些敬畏之心为好。顺便说一下,当时我所求得签的准确性后来陆续得到了验证。<div><br></div><div><h1>*介休绵山</h1> 绵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那个“割股奉君”的介子推就是在这座山里被晋文公烧死的。<br> 由于介子推临死前给晋文公留下一首诗,开头两句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就将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并在此前一日禁止生火煮饭,改吃凉食,这一天就成了寒食节。因此,绵山又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的起源之地。<br> 我知悉介子推的故事是在40多年前。那时我的高中班主任是50年代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的老师,他对于我们而言,就像慈父般地存在。当时他教我们语文课,有一次在课堂上他讲解“足下”一词时,给我们讲了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用介子推母子死前紧靠着的大树烧剩的木头制成木屐穿在脚上,口呼“足下”)。老师当时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讲着这个故事的场景,40多年后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他曾风趣地说过:“历史不是故事”,但是,这一段,我们确实是当故事听的,并深深记入了脑海。遗憾的是,老师于20多年前永远离开了我们。值此表达我对他老人家深深的怀念。<br><div><br></div></div> 绵山除了介子推的传说之外,云峰寺的空王殿内还供奉着田志超的包骨真身,田志超是唐代高僧,是汉人成佛第一人,他圆寂后肉身不腐,坐化成佛,被唐太宗赐与法号“空王佛”。<br> 除空王田志超的包骨真身外,“正果寺”内还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这些佛像虽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令人啧啧称奇并心存敬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绵山龙头寺</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绵山大罗宫</font></h3> 此外,绵山依山而建的大罗宫共有十三层,层楼高阁,画栋雕梁,金碧辉煌。被游客称赞“可以与布达拉宫相媲美”的天下道家第一宫观,以及“龙头寺”、“云峰寺”、“朱家凹”(传说: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在这里修行,祈祷上苍保佑儿孙富贵----又是一个传说)、“栖贤谷”、“水涛沟”等一众人文和自然景观都是值得观赏之处。<br> 佳县白云山、介休绵山因有了这些故事而扬名,所以,山不在于高,有故事则名!<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二、沿途游历</span></h1>* 榆林市红石峡<br><h3> 红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红石峡峡谷长约350米,东西红岩隔榆溪河水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红石峡的开凿大概在宋元朝代,河谷两岸崖壁上曾有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和洞窟,可惜“文革”中尽遭破坏,所存无几。红石峡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但已经面目全非。现在石窟中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等已经荡然无存。<br>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里的摩崖石刻,由于这里的石头石质软硬适中,引得古代驻守榆林众多的文人墨客、武将义士来此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石刻中最大的字有4米见方,颇为壮观。</h3> <div><br>个人感觉红石峡的石刻有三个看点:<br> 1. 阳刻。印象中,摩崖石刻以阴刻较为常见,但红石峡石刻中有较多的阳刻,更加显得大气磅礴。<br> <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红石峡石刻中有较多的阳刻</font></h5> 2. 左宗棠题写的“榆溪胜地”。推测应该是其任陕甘总督期间所书。左宗棠在同治年间平定陕甘回乱时,左军正是从陕北进军宁夏吴忠金积堡的。左宗棠在金积堡评定马化龙后,接受了河州马占鳌的投降,又先后平定了西宁马桂源、马本源兄弟和肃州马文禄。左宗棠扶植马占鳌对于近现代西北史影响甚深,马占鳌系马海晏的孙子马步芳、马步青 、马千龄的孙子马鸿逵、马鸿宾被称为“西北四马”统治了青海、甘肃、宁夏数十年。<br> <h5> <font color="#167efb">左宗棠所书"榆溪胜地",用笔沉着,笔力苍劲。其中"胜"字的 "月"字旁换成了"舟"字旁。据说是因为左宗棠喜欢水军,故意用"舟"代"月"。</font><br></h5> 3. 从内容看,“榆关雄峙”、“振河不洩”、“大漠金汤”、“威震九边”、“山河巩固”、“华夷天堑”、“汉蒙一家”、“还我河山”等,凸显了榆林古时边陲要塞的重要地理位置。 <br> 据说西夏太祖李继迁和他的祖先也埋葬在红石峡。 <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定河畔的感慨</div> 穿过红石峡榆溪河水是无定河的支流,榆溪河从红石峡向南约40多公里就汇入陕西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无定河。最近一些有良知的媒体人在评论俄乌战争时,常引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句谴责战争的发起者。的确,在战争中逝去每一条生命,对于战争的发起者只是统计数字中的一个冷冰冰微不足道的构成,但却是一个个父母的儿子、一个个妻子的丈夫。所以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有的人总是鼓吹战争,他们的逻辑是“以战止战”,其实清人赵潘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br></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榆溪河默默流经红石峡,汇入曾见证了千百年刀光血影的无定河</font></h5> <h1>* 神木二郎山</h1> 神木二郎山,山体东西较窄呈南北走向。二郎山虽不高,但在南北方向,沿着蜿蜒跌宕、巍峨险峻的1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0多座佛、道、儒三教的殿、庙、亭、阁庙群建筑。山势的险、峻、奇与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浑然一体。<br>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无人机,没有拍出二郎山的险峻特色。 <h1> * 石峁古城遗址</h1> 此次游览石峁古城遗址纯属偶然。在去高家堡途中,快到目的地时看到了去往石峁古城遗址的指路牌,脑海中依稀有这个景点的印象,遂即变更了行驶方向。这就是自驾游的优势所在。<br> 距今已有4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石峁古城遗址,是2020年12月美国考古学会在考古期刊上公布的过去10年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这个普通的梁峁上,掩埋着一个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古城(相当于6个故宫大小),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有人推测它是黄帝的都城。<br> 这个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垣构成,城外还分布有数座人工修筑的“哨所”类建筑遗迹。目前,重点发掘的外城东门遗址已经对外开放。外城东门遗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瓮城”(此前人们曾认为建设“瓮城”始于五代至北宋时期)。此外,石峁古城还出现了城市中轴线的雏形。<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石峁古城外城墙东门遗址复原模型</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按照1:670比例复原的石峁古城遗址模型</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东门外瓮城遗址</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古城外城墙遗址</font></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气候是否变暖的思考</div> 在石峁古城遗址发掘出的众多文物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块鳄鱼骨,据专家考证是扬子鳄的骨头。这能否说明那个时代的黄土高原,气候湿润适宜扬子鳄成长?我记得曾看过关于汉武帝在长安郊外狩猎,猎杀过大象的记载。<br> 如果4000多年前,陕北的气候适宜扬子鳄生存,2000多年前,西安的气候适宜大象生存,那么,当时的气温就应当比现在高。这与我们常讲的全球正在变暖的观点似乎不相符呀。<br> 我想,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当今的地球气温较历史上的高气温尚属于低温范围。或许,地球的气温也是呈周期变化的,而我们现今正处于由低温向高温变化的周期。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我们就不应当把气温升高简单归因为人类的活动。<br> <h1>* 神木高家堡古城</h1> 神木高家堡与子长瓦窑堡、榆林镇川堡、定边安边堡统称为陕北四大名堡,是陕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明代古堡。这里是《温州一家人》、《平凡的世界》等影视剧的取景地。<br> <h5> <font color="#167efb"> 高家堡的鼓楼,有一种十分熟悉感觉。与我儿时成长的银川市鼓楼有些相像,不过更显大气。</font><br></h5> <h5> <font color="#167efb">高家堡的街景保留了一些文革时期的色彩,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而言,那是一个熟悉而但绝不愿意倒回去的年代。</font></h5> <h1>* 介休张壁古堡</h1> 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在到达绵山脚下的民俗住下后,与其他游客聊天,才知道在距绵山山门仅6、7公里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古堡。<br>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始建于五朝十六国时期,迄今大约1600余年。不过,现存的大多构筑物重修于唐代到明清时期。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 张壁古堡有两个看点:<br>1. 规划建筑<br> 古堡南高北低,建有南北两门。南靠绵山,东、西、北三面临沟,易守难攻、退避有路。<br> 据说古堡内很多建筑物与星座对应,被称为“中国星象第一村”。据介绍:如果把代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点用线连起来,与张壁古堡的平面图几乎是一样的。并且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是源于二十八星宿的“张宿”、“壁宿”。南方朱雀七宿有“张宿”、北方玄武七宿有“壁宿”。古堡只有南北两门,南门对应“张宿”,北门对应“壁宿”,“张壁”由此而来。<br> 撇开建筑与星宿间对应关系这个大多人都难以理解的问题,从城堡的堡内与堡外、建筑物屋顶与地面的相互关系去看,真的会发现这里的独特和好玩之处。我在古堡内彼此相连的屋顶上穿行,仿佛找到童年时在小巷中院落连着的院落,院落套着的院落里穿行的感觉,用我们当地的话叫做“绾院子”。<br><div><br></div> <h5> <font color="#167efb">古堡建筑物屋顶彼此相连,大概是为了万一古堡被攻破后便于开展巷战。</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这个雨漏的设计特别人性化</font></h5> 2. 古堡地道<br> 张壁古堡的地道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古堡地道呈三层“S”型立体网状结构,上下相互贯通,分布在地下3米到30米厚土层里,是依照兵法“明堡暗道”而修筑的地下军事设施。据说地道长度约1万米长。但现在清理出并开放的一段是从南门附近入口进入,绕过古堡东、南,从西南出口离开,大概只是地道规模的十分之一(城堡周长1300米,从南至北300米,从东至西400米。以此计算,目前开放地道约1000米)。<br> 地道内既有规模较大的屯兵洞、粮仓、马厩,又有陷阱、伏击坑、淹水道、通讯道、嘹望孔、指挥所等军事设施,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井口从顶层直通底层,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据说可屯兵万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道主通道,成年人在里面可以直立行走</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道内的指挥所</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道内的马厩</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地道内的伏击洞</font></h5>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验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壁古堡的名称来源于星宿吗?</div><div><h5> (注:本部分内容有些枯燥、无聊,记录的目的在于供日后自己回忆当年自己是多么无聊时而使用,朋友们可以略去,以节省时间)</h5> 对于张壁古堡建筑与星座对应关系是否可信的问题,我找到了星宿图和古堡的平面图,试图进行一下“验证”。<br> 以自己对于星宿:“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和对于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储备”,有无进行“验证”的能力?<br> 当看到下面这张二十八星宿图和张壁古堡与星宿对照图时,对比一下,发现两张图对于星宿的方位差异太大。于是,我当时就打起退堂鼓,只想用“由于古代星宿的理论过于深奥,以至于对这个说法究竟是确有依据,还是牵强附会,就不得而知了”来略过这个问题了。<br></div> 就在打算放弃的时候,自己却突然“开悟”了,原来两张图中前者是仰望天空,后者是俯瞰大地,因此,这两张图具有镜像关系。具体来说,当我们面南而站,抬头仰望时,北方在上,南方在下,左方为东,右方为西(上图的位置)。当我们同样面南而站,俯视大地时,南方在上,北方在下,左方为东,右方为西(下图的位置)。两图左右不变,上下颠倒,呈镜像关系。因此,堪舆使用的地图应该是图二这种面南而看到的方位地图,在这种地图上,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就是成立的。<br><div> 下面我们就可以简单论证一下张壁古堡的名称与“张宿” “壁宿”的关系是否成立的问题了。已经知道“张壁古堡” 南至北约300米,从东至西约400米。如果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一个圆上,那么。将星宿图投影到张壁古堡后,星宿的对应建筑应当分布在直径为400米的圆圈范围以内,其中“张宿”与“壁宿”的对应建筑物“南门”、“北门”,且应该在直径约为400米的圆上,同时,“南门”、“北门”形成的割线长度为300米左右。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张宿”与“壁宿”在星宿图的圆中的割线长度与星宿图的圆直径之比为3:4左右(0.75),就可以认为“张宿”与“壁宿”分别对应建筑物“南门”、“北门”的观点是成立的。<br> 为此,我做了一个图:<br></div> 图中:Z点是“张宿”,B点是“壁宿”,线段ZC是星宿圆的直径。求出ZB/ZC的值,再比较其值与3/4是否接近,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于ZB/ZC的值,量出角A角度即可求得,我直接在图中量出了两段长度,计算结果是:ZB/ZC近似0.8,而3/4=0.75,结果可以说相当的接近。当然,我的这种计算方法存在诸多不够严谨之处:1.张壁古堡由南至北300米,从东至西400米,只是大致数据;2.将星宿图作为一个圆的依据不足;3. “张宿”与“壁宿”不是仅有一星,将其几何中心作为代表也难以准确表达其位置;4.作图计算的误差太大……请勿喷。尽管如此,想必古代在建设这些建筑物时,也是大致对应天上的星宿,不可能进行精确的计算。<br> 因此,我认为张壁古堡的名称来源于其南门对应“张宿”,北门对应“壁宿”的说法是成立的。<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对应“张宿”的张壁古堡南门</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对应“壁宿”的张壁古堡北门</font></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意相信的传说</div> 直到今天,人们都没有发现史书、方志、碑碣关于构筑张壁古堡的任何记载。不过,据史料记载:尉迟恭在降唐前曾据守介休近一年。因此,有传说是尉迟恭在这段时间修建了城堡。<br> 我爱人的外公,复姓尉迟,算是尉迟恭的后人。既然张壁古堡修建者是尉迟恭的传说是唯一的,作为尉迟恭后人的家属,我是乐于相信这个传说的。<br> <h1>* 灵石王家大院</h1> 汾河从介休市向西南流至灵石县,在这汾河之畔坐落着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美称的王家大院。<br> 多年前,曾自驾游览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但未到已经近在咫尺的王家大院,一直有些遗憾。这次来绵山,自然不能错过离绵山仅4公里的王家大院里了。<br> 王家大院,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占地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650平方米。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相当有特色。在山西著名的三个大院中有“王家看院”之说。<br> 王家大院主要有三个景点,分别是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但是崇宁堡现在正在建设宾馆,但愿改建后不会变味。<br> 高家崖,又叫东大院,建于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的串联住宅群。<br> 出高家崖的西堡门,走过一座小桥,就是红门堡(又叫西大院、恒祯堡)。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的封闭住宅群,因其堡门为红色而得其名。<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红门堡,貌似外墙也有些发红</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div></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王家大院的建筑值得细品,“王家看院”不无道理</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 在堡墙上俯视红门堡,堡内建筑排列规整,前后共有四排建筑,其中前三排院落又被中间纵向巷道分为左右两列,中间巷道与三条横向巷道组成一个“王”字。</font></h5> 有人说,站在王家大院的围墙向南望去,完全就是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意境: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身旁……<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西的大院</div> 在山西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br> 乔家大院,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由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乔家大院》的走红,名声鹊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br>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闫景村,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年,是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李家大院不仅借鉴了南方徽派建筑,还因为李子用曾经到英国留过学(并娶英国女子为妻)吸收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精髓,可谓南北融汇、中西合璧。<br> 万荣县是多灾多难之地,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据说的是李家粥棚的粥有个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由此可见,“李家看善”所言不虚。<br> 去年来这里游览时才知道,儿时银川市有一知名商店“敬义泰”,公私合营前就是李家的商号。<br> <h1>* 洪洞大槐树</h1> 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尽管我应该不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但依然对这里充满了好奇。<br>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中原一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据说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当年转战河南、山东时,一路不见人烟,曾将银两置于十字大路,但一月有余竟无人动。<br> 然而,“晋国外河而内山”,有着黄河与太行作为天险而得到庇护的山西,因河隔山阻,受战争影响较少,平安富足,人口较为集中。当时全国总人口只有六千万人,而被称为“表里山河”的山西就有四五百万之众。<br> 为了解决北方诸省、西北地区、两淮地区人口稀少以及恢复农业生产问题,朱元璋决定从山西进行移民。<br> 移民工程先后历时近50年,共计近100万人口、812个姓氏(也有1230个姓氏的说法)走出山西。<br> 洪洞县位于晋南平原,农业发达,处于交通要道上,自古以来就设有驿站。洪洞县广济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汉代古槐,贯通南北的驿道就从这棵古槐旁通过。于是官府在广济寺设立办公点,以此地作为移民集结中转的枢纽,将百姓聚集在古槐下,编排队伍,发放外迁证件和盘缠。<br> 由于明朝大移民在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下办理移民手续,大槐树就成为移民的起点因此,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成为这场大规模移民的“地标”。<br> 现在,这里建成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成为人们寻根祭祖的地方。大槐树祭祖习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h5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167efb">广济寺,当年官府的“大明洪洞移民签发处”就设立在寺里</font></h5> <h5> <font color="#167efb">广济寺旁的第一代大槐树(汉槐)距今有800多年,址存树无。景点现在采取了“以碑代树”代方法,在大槐树的树址树立了这个碑。</font><br></h5> <h5> <font color="#167efb">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于第一代槐树东约5米,距今有400多年历史,现也已干枯。这第三代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font><br></h5><h5><font color="#167efb"> 另据景点介绍:苏三当年被提解,就是从这条道上离开洪洞县的。</font></h5> 几个传说<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 “解手”的由来</div> 迁徙途中,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请官兵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br> 考证:对于“解手”的前述由来,网上有不同观点。持不同观点的理由是他们认为“解手”一词早在元代就已出现。其主要依据是《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就是被冯梦龙写入《醒世恒言》取名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以及昆曲著名曲目《十五贯》的故事)中就使用了“解手”一词。而《京本通俗小说》被认为是宋元时期的话本。如果《京本通俗小说》成书时间确属宋元时期,那么,可以证明“解手”一说早于明代的移民,前述“解手”一词来源于移民过程的说法就明显不能成立。<br> 但是,经过查看相关资料,发现学术界对《京本通俗小说》的成书时间问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此书系伪造。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有学者对其真伪提出了疑问,指出《京本通俗小说》是根据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编造的伪书。尽管关于《京本通俗小说》的公案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部话本集不能作为研究判断宋代话本依据的实物。因此,不能因《京本通俗小说》中使用过“解手”一词,就轻易否认移民与“解手”一词的关系。<br> 无论如何,移民途中要求揭开双手方便,因而使用“解手”替代如厕,生动且符合逻辑。我认为是可信的。而且,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也认为“解手”一词源于强制移民,只是他认为是产生于清代的移民。<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 复甲与背手走路</div> 关于当时移民后代的生理、生活习惯特征,有两个传说:一是小脚趾有两瓣趾甲;二是习惯性背手走路。<br> 关于前者,传说当年移民的人,为了将来亲人能够相认,就在小脚趾的指甲盖上划了一刀,小脚趾的指甲盖变成了两瓣。也有说是官府为了防止移民逃脱,在小脚趾的指甲盖上划了一刀,以便于识别、辨认。于是移民的后人小脚趾都是两瓣(复甲)。<br> 关于后者,还是和在迁徙途中被官兵看押有关,说是由于在迁徙途中,人的手都是被背后绑起来的,时间长了便养成了习惯,即便没有被绑着手,也会习惯性地背着手走路。<br> 简单分析:<br> 1. 外伤导致的身体变化是不会遗传的,因此,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人为地将小脚趾的指甲盖划成两瓣,都不会遗传使其后代成为复甲。<br> 那么,撇开大槐树的这个传说,复甲能否以其遗传特征来辨别我们的祖先是否来自大槐树呢?<br> 复甲,又称“跰甲”,在医学上称作瓣状或小脚趾复形。是一个常见的染色体显性性状,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复旦大学的学者对出自洪洞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发现,从山陕经豫苏浙到赣闽,瓣状甲的分布呈递减趋势。这表明,瓣状甲的分布在一定区域里,与山西移民有关。<br> 但是,这种关系并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原因。这种关联既不能得出只要是复甲就是山西移民后代的结论,也不能得出只要是山西移民后代就是复甲的结论。我也是复甲,但我的祖先是明初时从云南移民到胶东半岛的(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胶东半岛的移民后代所称的“云南”,其实是古云州之南,山西云中以南,今洪洞乃至太原以北的地区,但综合现有资料,我还是认为祖先所称的“云南”就是现在的云南省)。<br> 现有证据证明,这项身体特征除普遍存在于汉族人身上外,也会出现在其他族群之中。因此,它不能作为一个族群的特定标志。<br> 2.如果说“背手走路”是一种遗传的话,大家肯定不会认同。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行为习惯并不改变DNA的序列。所以,行为习惯不能遗传。<div> 但是,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下一代,从而使某种特定的习惯得以一代代延续。姑且也可以称之为“遗传”吧。记得在抖音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背着双手迈着八字步慢悠悠地走着,旁白:“这是爷爷带出来的孙子”。所以,我觉得习惯性背手走路是产生于移民迁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br> 以后大家看到有领导背着手视察基层的照片、视频时,不要再批评人家是摆出领导的架子。恰恰相反,人家是在用肢体语言谦卑地告诉你:我是移民的后代,我是人民的儿子!<br> 此外,在洪洞大槐树还有一个“思乡鸟”的传说。每年四月,寻根祭祖时节,每到黄昏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很多小鸟,栖息于大槐树景区大大小小树木上。据说这一景象从每年临近四月一日开始,小鸟们陆续在这里聚集,清明时节,小鸟数量达到高峰,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此后,便渐次减少,四月十日后,几无踪影。于是,人们给这莫名其妙的精灵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思乡鸟”。这个传说如果属实,应该是候鸟迁徙时在这里的短暂停留吧。 <br><br></div> <h5><font color="#167efb"> 尽管自己可能不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但也是中国历史上集中移民的后代,对于大槐树移民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移民,精神上同样具有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