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简称压疮,褥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压疮的发生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压力性损伤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它是长期卧床者、久坐轮椅者、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家庭负担,甚至还可能威胁到生命。<br>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的压力性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就算是已经发生的压力性损伤绝大多数也是可以治愈的。我们来了解下压力性损伤,提高对压力性损伤的认识,掌握压力性损伤预防和护理的方法,从而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促进愈合,减轻痛苦。 压力性损伤分期 Ⅰ期(早期):皮肤完整,骨性突出处出现压红,压力去除30分钟后皮肤发红仍不退。此期可通过翻身、受压处减压,来避免压疮进一步发展。 Ⅱ期:皮肤破损或出现水泡。此期注意减压,保持皮肤清洁,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发生。 Ⅲ期:皮肤破损,伤到脂肪层。此期注意减压,创面保护,定期换药,定期到医院就诊。 Ⅳ期:皮肤破损,组织坏死或损害到达骨骼、肌肉或肌腱组织。此时治疗较困难,除加强翻身,减压措施外,需定期换药,定期到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对于深度压力性损伤必须尽早去医院就诊,进行伤口处理,延误时间将使伤口治疗难度增加,错过治疗时机。 压力性损伤的易患人群<br>1、老年人或肥胖者<br>2、瘦弱、营养不良、贫血和糖尿病患者<br>3、意识不清和服用镇静剂患者<br>4、瘫痪、水肿、发热或疼痛患者<br>5、大小便失禁患者<br>6、因医疗护理措施(如制动、石膏固定、约束具、手术、牵引等)而活动受限者。 好发部位<br>压力性损伤可以发生在身体受压的各个部位,多数发生于髋、臀、足部等骨骼隆突处。 造成压力性损伤的常见原因<br>外在因素<br>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大小便刺激局部皮肤、各种固定性的治疗或护理保护措施使用不当。<div>内在因素<br>年老体弱不能自理、昏迷、瘫痪、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蛋白质缺乏导致皮肤水肿、贫血。<br><br></div>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br>“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被一致认为是最经济的压力性损伤护理手段。那么如何来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呢?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主要在于消除可能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原因。照顾患者时要做到“五勤”,即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br>#01体位的摆放与变换<br>合理摆放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体位,协助患者适时变换体位,避免骨性突出部位长时间受压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必要措施。一般每2h翻身一次,侧卧位使用30°体位垫或枕头支撑,病情危重不宜翻身者,应每1-2小时用软垫或减压垫垫于其肩胛、腰骶、足跟等骨性突出部位,减轻受压部位的压力,避免拖、拉、推等动作。<br>#02支撑面的应用<br>通过增加与人体的接触面,或改变支撑面与身体的接触位置及持续时间,降低皮肤接触面的压力,预防压力性损伤。体位摆放稳妥后,可在身体与床铺间的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等,也可使用气垫褥、水褥、翻身垫、减压贴、轮椅坐垫等,减轻骨性突出部位的压力,使承重面增加,受力均匀,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03加强皮肤的护理<br>通过减少压力、摩擦力、剪切力,避免皮肤潮湿和过度干燥来减少皮肤损害。床上解大便时,放便盆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皮肤。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及时清洗,清洁皮肤后给予润肤霜;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避免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等潮湿刺激,经常为病人更换床单,清洁皮肤并使用防湿乳剂等;正确摆放置管,预防管道压迫;使用敷料,如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及液体敷料等。减轻压力,减少摩擦力,保护脆弱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04增进营养的摄入<br>对于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和适当液体的摄入量,保证足够营养的摄入。遵医嘱使用营养补充剂。<br>#05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br>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压力性损伤防护目的及方法,指导翻身、肢体活动及防护用品的应用。 预防压力性损伤的误区<br>1.应避免使用环形的气圈类物品。因为环形的垫子可使周边组织血供减少,而致组织肿胀引起压力性损伤。<br>2.应避免按摩。按摩会使骨突出组织血流量下降,水肿变形分离。<br>3.应避免使用烤灯。烤灯容易使皮肤干燥组织细胞代谢及需氧量增加进而造成细胞缺血甚至坏死。<br>4.应避免频繁、过度清洁皮肤,热水或酒精擦拭皮肤,独自搬动危重患者,摩擦作用于表皮,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皮肤,促进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