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像我这种未读万卷书更无行万里路的人,糊里糊涂的来到了晋祠,只因它是太原的一个著名景点。至于晋祠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建?有什么参观的?更是一无所知。</p> <p class="ql-block">先解开为什建的疑惑。晋祠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始建于北魏386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后经历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重修与扩建,逐步形成了一个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古代建筑群。祭祀的主要对象由唐叔虞祠演变成“晋源之神”的圣母,还有其他的神灵和历史人物的附祀。</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的圣母殿,它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柱子上的木雕盘龙,栩栩如生,昂首顾盼,炯炯有神,可能是过于逼真,自己觉得有些害怕,竟不想多看。</p> <p class="ql-block">殿堂内有43尊彩绘泥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外,其余都是宋代原塑。这些侍女塑像高160厘米,形态各异,表情生动,不仅体现雕塑家们的高超技艺,也让我们看到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图片更清楚些</p> <p class="ql-block">晋祠第二国宝建筑“鱼沼飞梁”,“鱼沼”是指晋水的第二大泉源,“飞梁”即水上之桥,始建于北宋时期。古代宫殿门楼前往往有水、有桥,但多是纵向单体,晋祠圣母殿前的这座桥与之不同,呈十字立体交叉状,东西为干,宽阔平坦,与大殿正门相接;南北下折,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故称作飞梁。东西南北相互交叉,被誉为史上第一座立交桥,故而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第三大国宝建筑—献殿为金代(公元1168)建筑,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献殿建筑结构简单,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过殿内的元代乐伎像服饰鲜艳,神态端庄,多驻足欣赏呀。</p> <p class="ql-block">持有不同的乐器,戴相同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没搞明白这个明显年龄偏大的妇人是干嘛的,眼睛斜视</p> <p class="ql-block">不苟言笑,着装各异</p> <p class="ql-block">其它明清建筑也很漂亮,献殿前明万历年间的牌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雕刻彩绘精细。</p> <p class="ql-block">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亭,八角攒尖顶,立泉眼之上,既无片砖块石叠加,也无铜锢铆钉,加固,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我国具有木结构建筑技术。</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四角各立有一尊宋代铁铸武士,为晋祠镇水护祠。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她们的阴柔之美与铁人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西南悬“栖云”匾额。东西挂“胜瀛”,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p> <p class="ql-block">白鹤亭:亦名小兰亭,俗称水亭,明嘉靖中叶创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道光二年(1882年)复修,1956年改建。 </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下的智伯渠</p> <p class="ql-block">晋水源头“难老泉”,泉水出自断层岩,终年涌水,生生不息,清澈见底,这里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7度</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1606)建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西周距今已有3000年的侧柏</p> <p class="ql-block">园林化的祠庙建筑群晋祠,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用美不胜收来形容晋祠实不为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