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心中永远的神(下)

云淡风轻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多彩生活 简单精致</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童年虽然艰辛但一定是甜蜜快乐的。什刹海曾是他冬天滑冰夏天戏水的乐园,嬉戏中练就了一身好水性,竟然玩进了北京代表队。父亲曾得意地说到,因为贪玩某老师曾当着全班的面说他将来一定是拉板车的。父亲的个性决定了他玩也要玩出名堂。在北京六中上初中时玩上了体操,高中毕业时已获得国内最高运动等级称号——国家健将级。国家队和八一队来要他,不过他还是选择了已经考上的天津大学。</p><p class="ql-block"> 无体育,不清华。这是清华源远流长的传统和美名。1952年蒋南翔就任清华校长后,更是将体育精神发扬光大。他还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和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广为传颂,成为所有清华人的奋斗目标。父亲因此在清华格外受到蒋南翔校长的欣赏。这段情缘给他留下美好且珍贵的记忆,终生怀念。他来到太原,学院专门为他买了一套标准体操设备,为此他骄傲地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历经磨难的父亲,不会沉沦在痛苦中抑郁颓废。总能把无聊的时光放到有趣的事情上去,把生活的苦,酿成酒,化为诗。</span>从小爸爸妈妈工作忙,我由北京的爷爷奶奶照顾,65年5岁爸爸接我回到太原上幼儿园,老二送到北京由爷爷奶奶照顾。那时的家住在工学院宿舍楼的四层上,令我惊奇的是,家里竟然有一个巨大的鸟笼,养着一群小鸟,鸟笼是父亲用废旧的木制纱窗利用墙角搭建的,高一米多,宽近50公分的一扇窗做侧面,三扇做正面,像个大柜子,占据了几乎整堵墙,屋子中间还横栓着供小鸟玩耍栖息的绳子。空闲的时候,他带着我愉快的逗小鸟玩,他召唤小鸟飞到他的手上,肩膀上,头顶,显然他跟小鸟已经成老朋友了。可惜没多久,父亲无暇顾及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偷偷把它们放了,这段时光太美好但太短了,以至于我对此心心念念,不光怀念那些聪明可爱的小鸟,还有与父亲在一起感受到的难得的舔犊之情。</p><p class="ql-block">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为了在家健身练体操,父亲把家里的门框专门加固,当单杠;两张床床头拉开距离,当双杠。后来无论搬到哪里都是如此,从没停止过锻炼。</p><p class="ql-block"> 父亲可谓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做的航模飞机,精巧平稳,有时候还抖空竹,不仅双轮,后来又玩单轮,还学会了一些花式技巧。还喜欢打乒乓球,尤其是78岁彻底休息下来后,更是痴迷于此,母亲的球技比父亲高,她作为家属还代表理工大学,获得太原市离退休人员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二名,她就成为父亲的教练兼陪练,她还特别擅长跳舞,因此每天早上6点半爸爸去操场跑步,妈妈去跳舞,吃完早饭后,9点到11点他们一起打乒乓球,周末和节假日都很少间断,两个人的退休生活过的快乐充实。别的老人退休后多少有些寂寞孤独,周末希望子女回家陪伴,而父母嘱咐我们平时打打电话就行。妈妈怕我们不放心,让我有时间去活动室跟他们一起打球活动,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姿,忘我的开心,心里真的踏实。因此我们除了逢年过节或有特殊事情,一个月一般只回父母家一、两次,而且每次回去尽量等他们活动完,我们再一起准备午饭。下午,总要让我们教他们手机或电脑的各种新功能,虽然年龄大了,容易忘,但他们从没放弃。若没有什么特殊的事,爸妈就开始“赶我们快回去忙自己的事情”,这时母亲要么有朋友约出去玩了,要么在手机上自得其乐。父亲也打开电脑,开始他的学习娱乐。<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很显然父母不仅仅是独立自强,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们确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他们非常享受。尤其始终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为他们储存了健康,让他们拥有充沛的精力享受幸福的生活。</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看见同事朋友每周都要奔波回家陪父母,还免不了落埋怨,我感到特别幸福,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也让我坚定像他们那样用运动来打造健康和多彩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生活锻炼了父母那一代人能屈能伸,居难若易,能讲究也能将就。</span></p><p class="ql-block"> 1967年我家搬到了妈妈单位三营盘太行仪表厂宿舍,住在一片平房区的最后一栋有九户人家的平房里。在那个物资非常匮乏,鸡蛋肉都是逢年过节才凭票供应的年代,所以家家户户都养鸡下蛋吃肉。我和妹妹每天放学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准备鸡食,喂鸡,打扫鸡窝。为了让它们多下蛋多长肉,我们费劲心机,每天放学路过卖菜那儿,都要去捡掉下的菜叶子,回来给鸡加点菜,休息时还常跟邻居的小朋友们去附近的草地里逮蚂蚱之类的虫子给鸡吃。那时候的鸡对所有家庭来说,都是宝贝。家家都在屋外专门盖着鸡窝,白天把鸡放在院子里,夜晚关进窝里,要把鸡窝门锁牢,因为时常有偷鸡贼光顾。父亲建的鸡窝既科学又讲究,不仅在窝里搭建了架子,让它们在干净干燥的架子上舒服的休息,夏季还做了两层门,里面是木栅栏纱门,跟推拉门一样,插入门框,从外面锁上,很安全,还保持了鸡窝通风,冷了再把外面的门锁上,万无一失。我们那排房挨着厂区外墙,常有小偷翻墙过来偷鸡,我家却一次没有被偷过,有一天早上起来,发现我们那栋房九户人家的鸡窝除我家之外全被撬开把鸡偷走了。原来别人家用的都是荷叶门和搭扣锁,在门外面用三、四个木螺丝拧住,挂上锁,小偷轻易地把搭扣撬开,要么把荷叶门撬下来了,父亲的高明在于门是插入门框里使门和框成为一体,再用对扣锁扣,螺丝拧在门里,小偷不容易下手,也就算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搭扣锁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对扣锁扣</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生活多是些具体而微的乐趣。物质的匮乏锻炼了那一代人什么都自己做,甚至木匠泥瓦匠都自己做,干活的工具许多都需自己做自己修。<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心灵手巧,除</span>拿手的机械和电器制作安装修理外,各种工具也收拾得顺手得力。逐渐地左邻右舍也知道我们家的用具全乎还好用,缺啥就到我们家借。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吕盆吕锅,我很奇怪我们家的总是平整如新,别人家的一般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后来发现是父亲在我们磕碰之后,修整的不留痕迹。</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我们常回忆起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每次去北京,回来的行李要么是他自己焊制的油桶带回的食用油,要么是满满的猪肉或板油。春秋季他有时骑上那早已褪色但保养极好的英国老爷自行车往返5、6个小时去榆次乡下,用挂在车后的大框买回来七八只活蹦乱跳的鸡,与左右邻居分享,每每这个时候,大家都像过年一样开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作为家的脊梁,坚韧而从不懈怠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怀念的记忆一旦打开闸门,犹如滔滔江水,岂是几页轻飘飘的文字所能承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父爱如山 巍峨深沉</span></p><p class="ql-block"> 说起父爱,隐匿在心底的回忆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严苛是父亲给每个子女留下的最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还记得在幼儿园因为丢东西第一次挨打时的情景,父亲让我趴在床上露出屁股,把木棍放在屁股蛋上,问我知道犯了什么错误吗?该不该打?该打几下?啪啪啪,记住了没有?我的屁股瞬间红肿起几道棱,疼得我挨不了板凳。可是他不太明白小孩子有几个不是记吃不记打呢。他给我压力最大的一句话是“我犯错误只犯一次,从来不会犯第二次”。记得8岁暑假有一天,只有我和爸爸在家,吃完早饭我出门上厕所,又忘带家门钥匙了,出厕所看见父亲推着自行车出来锁上门,我知道他去上班要到晚上才回来,但想起可能的责罚,眼看着他跨上车,就是不敢上前叫住他,那天我就在外面饿着肚子熬了七八个小时。从此我很少再忘记带钥匙了。</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们共同的感受是父亲从小就没把我们当孩子,他毫不留情地要求小孩子像他那样自觉,自律,坚毅,独立,严谨……以至于他的许多做法让年少的我们难以理解,进而产生了矛盾甚至对抗。</p><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学当老师,我每天要骑车一个多小时从家到单位,下午下班再骑一个多小时回家。为此父母凭票专门给我买了一辆飞鸽自行车,亲自给调试好车后,父亲嘱咐我每天晚上要检查车况为第二天出行准备好。80年代初,自行车仍是最紧俏的计划物资,是一个家庭的顶配,我极为爱惜,专门买来黑丝绒把新樑全包起来,但没有养成每天检查的好习惯。有一天晚上我又忘记检查车况,第二天早上起来要出门了发现车胎软了,赶紧打气,7点半要到校给学生上早读。父亲见我着急忙慌的样子,走过来就把我已经快打满的气给放了。我的眼泪唰就下来了,我都这么大了,也不给我点面子。而此刻只能咽下苦涩的眼泪重新开始打气。 </p><p class="ql-block"> 他是个非常有想法、有性格、特立独行的人。对教育孩子,也有他独特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他常给我们讲故事,有一个故事讲他在清华的一位同事,其父亲是周恩来留学法国时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在他结婚时,父母只送给他一副金丝绒窗帘作为结婚贺礼。<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是在告诉我们,父母的财富是他们自己辛勤耕耘的收获,子女没有坐享其成的权利。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必须付出牺牲取得的东西才会真正属于自己。</span>因此,妹妹1982年在北京上大学时提出想要照相机的请求时,他再次讲起这个故事。那时,能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大学生真可谓全家的骄傲,“天之骄子”,许多父母开始尽量满足他们的经费需求。一是,父母用钱表达对子女的爱,以为这样他们就能健康快乐成长;二是心疼他们,生怕他们一人在外因经济拮据受委屈,因此许多父母省吃俭用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妹妹也是看到许多同学都有了相机,才提出的请求,再正常不过了。她不理解经济条件不如她的父母都给买了,为什么父亲就不能满足这个小小的请求呢?而且父亲当时就有一个很好的日产135相机。父亲的态度很明确:大学生如果能够将钱花在学习上,家长的支持毋庸置疑,如果是用来享乐的,就应该靠自己努力去获得。他的观点在高考恢复不久的改革之初绝对独一无二,即使现在也似乎过于高大上了,因此妹妹的伤心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大学生的这种现象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大报刊就此发表了相应的报道和评论,其中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生还是穷点好》的评论,父亲专门裁剪下来压在他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将近40年它一直留在那。真后悔父亲去世后把它丢掉了,但它所表达的教育理念贯穿在父亲的行动中。弟弟小学三、四年级已经是八十年代中期,过生日时,同学之间买贺卡或小礼物相互赠送已蔚然成风,而他完全不顾弟弟的颜面,非要弟弟自己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做法以及他的简单粗暴让年幼的弟妹更无法理解,逐渐地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以至于无法真正了解他,我甚至觉得他不食人间烟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2年开春,母亲递给我两件新衣服,“这是你爸爸</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去上海出差时给你买的。他</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说你参加工作了,应该有两件像样得体的衣服了。”母亲的话让我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从小到大都是爱时尚的母亲穿着打扮我们,眼前这两件</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上衣:</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件深浅耦合色搭配,一件铁锈红上飘着小黑点,连挑剔的母亲都觉得非常漂亮,我不敢相信这是对色调一窍不通的父亲买的,母亲说“你爸让同行的女士帮他挑的”。</span></p><p class="ql-block"> 回忆,最能牵动人的情绪。</p><p class="ql-block">此时心中又浮现出78年7月高考那三天的情景。考场离家很远,母亲出差在外地,父亲每天四趟默默地顶着烈日骑车接送我,还要给我们三个孩子准备三顿饭。第三天父亲怕我中暑,竟然开来一辆带棚的三轮蹦蹦车。那三天我过的非常平静安宁,没有感受到任何压力,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大考,直到在厂门口公榜时,左邻右舍过来报喜,才知道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全国统考太行仪表厂子弟中学唯一达线的人,这在当年这个不大不小的厂里引起了轰动。母亲性格开朗,此时一高兴自然话就多起来,父亲脸上也挂着难得的笑容,冲着兴奋的叽叽喳喳的母亲说:“幸亏你当时不在……”这时候我才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就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父爱,</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它威严、沉默、忧郁,在当时往往苦涩难懂,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尤其在经历了成长的痛后,才会体会到凶恶、严厉的背后是一位父亲对于孩子巨大而深沉的爱。而我们往往容易记住父亲“不近人情”的严厉时刻,而忘记了他平日里柔情似水的点点滴滴。</span>忘记了他亲手给我们做的乒乓球拍,忘记了他用自行车最多驮着三个孩子从东南角绕太原市半个城骑行两个多小时到西南角晋阳湖带我们去游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就是靠这样的言传坚强,已在人生路上滋养出我们坚韧的根茎,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处事之纲。</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的教育理念也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中,让我在经历了为人师为人母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感觉不到甜蜜的</span>美好。昂贵的运动鞋,并不能让孩子跑的更快,真正让孩子跑的更快的,是父母的鼓励、示范,激发孩子跑步的兴趣,以及坚持不懈的训练。 外部世界过于安逸,不仅不利于发展孩子主动性,孩子也因无法得到生活的历练,被剥夺了变得强大的机会。因此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幸福感会减少;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会懂得珍惜和感恩;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会缺乏志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精神财富是融入孩子血液,深入骨髓的信念与教条。</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如今我们传承着父母的精神财富,身体力行,把独立,自强,善良,谦逊,勤劳等传统美德和习惯培养到下一代的日常行为和习惯中,成为他们的品性。</span></p><p class="ql-block"> 怀念父亲,那一份骨子里的父爱,并不会因为他长眠在青山绿水中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清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爸爸,永远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