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ADM】建筑人生 | 物是人非真情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东北设计院第一代建筑师徐震轶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创 邹庆堂 建筑设计管理 2019-04-19 16:59</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设计院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5年前(1954),孟冬十月小阳春,沈阳南郊天蓝如碧,云淡风轻,南湖公园水光潋滟,杨柳依翠,方型广场金风飒飒,秋叶正燃,彩旗飘处人声鼎沸,东北设计院办公楼落成乔迁,百年宏业奠新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东北设计院办公楼,位于南湖桥畔,南五马路与光荣街交界处,坐东朝西,面向方型广场。办公楼为砖混结构的中国传统坡屋顶建筑,中部门庭段五层,屋面四角攒顶,南北横向四层对称,两坡正脊与两端庑殿顶正脊垂直,主立面横向竖向的分段塑型,深灰色的水泥平瓦屋面,单一色调的外墙饰面,并以提炼简化的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构件作为细部装饰,产生了宜人的尺度感,形成了统一、端庄、朴素的建筑外貌。设计体现了民族传统形式和西洋新古典主义手法,兼具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和建国初期的时代特色。总体形象格调严谨、比例完美、线条挺拔、手法简洁、色彩清淡,且造价合理,风格创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东北设计院办公楼自此成为沈阳城市表情的一部分,以庄重大气、焕发活力的姿态,展示了新中国的新面容,特别是在现代建筑民族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显示出中国本土建筑师深厚的创作功底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为之后的我国建筑创作提供了实践经验,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东北院办公楼既是当时国内企业办公楼首屈一指的佳作,也是1950年我国办公建筑的优秀代表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09年,东北院办公楼获得了建国60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建筑创作大奖”是授予建国60年来不同时期我国现代建筑优秀代表性作品的最高奖项。建国初期十年(1949-1959),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著名建筑在内只有34项建筑获奖,其中就包括了东北设计院办公楼。这是新中国第一批新建筑,是建国60年来经受时间检验最长的一批,堪称为新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建筑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助推器,建筑师通过与大众交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转化为设计,引导大众的审美体验和倾向,创造出服务和满足人们需求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当我们的眼睛掠过机场、车站、商场、宾馆、酒店、大厦、写字楼、购物中心、花园住宅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时,或许没有人会关注设计人是谁。当我们漫步城市街头,驻足欣赏路边的建筑时,或许应该了解,这座建筑身后还有一位呕心设计的建筑师,期待着匠心的知遇,知音的共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时过境迁,年代久远,东北院的年轻人也说不出东北院办公楼的设计人了。查阅设计图纸,图签中设计人的空格里,用端正的仿宋字写着两个字——徐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谁是徐震?他就是东北设计院第一代建筑师,东北建筑设计院办公楼设计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办公楼侧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办公楼正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院办公楼局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3年,是新中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历时三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尽管建国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举,但经过三年的恢复与建设,中国人民清理了战争的废墟,医治了百年动荡的创伤,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这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似火的年代。国家城镇建设日渐活跃,中国建筑业发展揭开了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为适应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需要,1952年10月成立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直属设计公司急剧扩张,迅速从东北各省、市设计公司,以及东北军区营房部建筑处调集了一批设计技术人员,还有当年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少量大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毕业于重庆土木工程大学建筑系的徐震,就是当时少量大学生中的一员。1953年9月,初出茅庐的徐震风尘仆仆地从重庆来到沈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尽管刚刚走出校门,徐震却也是跨越时代,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一代人。1948年,他考入了重庆大学建筑系。据说当年重庆大学建筑系对考生艺术方面要求很高,能够考取的大都是很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建筑系主任叶仲玑是留美建筑学硕士,学长徐尚志是当时助教,后来成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全国首批设计大师。重大建筑系是我国较早设置建筑专业的大学之一,校内有一批民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近代建筑群,如中国古建样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学院、带着浓厚欧式风味又具本土色彩的工学院楼、古色古香的文字斋、老图书馆楼。这些建筑文化的底蕴都浸润在徐震的建筑理念和设计实践中。在大学里,徐震从民国迈进了新中国,重庆大学建筑系也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与其他院校的土木和建筑系(科)合并,成立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1954年4月改名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当时中央建工部唯一一所直属高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大变革年代,电闪雷鸣骤风暴雨都充满了诗意,中国人民如童话中的少年,天真烂漫,纯朴无邪,充满了幻想,期待着天翻地覆,盼望着心想事成,兴奋而忐忑,乐此不疲奔向远方,懵懂无畏地追求着理想。对徐震来说,沈阳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城市,但那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共和国的长子,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起跑线。“快乐的心随着歌声跳荡,快乐的人们神采飞扬,我们的歌声唤醒了城镇,也唤醒偏僻的大小村庄。”哼着苏联电影《快乐的人们》的插曲,神采飞扬的徐震到设计公司报了到,他期望这座城市就是他梦想开花的地方,他憧憬着把自己的毕生都献给这座城市,用他的聪明才智,凭着他对建筑技艺的执着和认真,创造出值得这个城市记忆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机遇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都不容你拒绝,你只能坚定地担起责任勇往直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3年12月,为适应国家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东北设计公司被划归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改称“东北设计院”,到1954年5月20日东北设计院正式挂牌成立,东北设计院员工队伍已达到了3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6人,成为一家专业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建筑设计院,随之而来的办公楼建设也就提到了东北院人的面前,还有宿舍、食堂、锅炉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是一个平年,中国传统纪年的甲午年,马年。中国最大的事是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因其在1954年颁布,故称其为“五四宪法”。东北设计院最大的事就办公楼的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初,东北设计院办公楼项目是由一位木匠出身的工程师主持设计。工程师虽然没有学历,但有设计经验和营造经验,主持过一些房屋建设项目,能够套用一些建筑构件,但当时国家既没有设计标准,也没有相应的设计规范,要一个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工程师拿出一个从没做过的大型办公楼方案,还提出一些多少年不落后、还要多快好省的要求,实在是勉为其难,一时难以拿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建筑设计方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建国初期,国内建筑设计队伍十分薄弱。解放前正规大学毕业的建筑设计人才非常少,大学设建筑学的不到十所,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少,1939年徐尚志那一届重庆大学建筑系只有四位毕业生,后来多的时候也不过二三十人。而国内不多的建筑师又都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南方中心城市,东北设计院尽管已集中了二百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但专业学建筑的却并没几个,何况建筑学毕业能有方案能力的更是少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东北院的目光渐渐集中到了23岁的实习生徐震身上。徐震人机灵,脑子活,有才华,尽管当时只是一个实习生,还没来得及显山露水,毕竟是名校科班出身。没有商量的余地,徐震就被指派参加了东北院办公楼项目的设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徐震把设计任务接了过来,成了建筑专业的主要设计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幸运如此快地落在自己的头上,徐震也感到意外。当时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重点是工业建设,建筑师们都在全力聚焦工业建筑设计,单位办公楼成为他们难得的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一个实习生,新中国为数不多的6万多平米的现代办公楼。徐不知所措,兴奋又不安。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好在重庆大学建筑系几年的扎实学习和训练,让他充满了自信。他暗下决心,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要设计一座对得起国家投资,对得起伟大时代的优秀建筑。他知道,领导把东北院的期望交给他,不是由于优秀,而是由于信赖。他感谢时代的赠予,感谢新中国的大建设,感谢东北院的信任。徐震毫不犹豫地全心身地投入到方案设计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任何一座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文明,反映了营造这个建筑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和时代风貌。无论作为个体的建筑师选择了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建造技术、设计手法和艺术风格,都逃脱不了时代赋予的鲜明的印记。但一个好的建筑师也会以个人的才艺和执着,为他所处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与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据徐震后来回忆,作为那个时期的公共建筑,无论功能还是形式,都受到“社会主义内容 + 民族形式”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那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建筑师既要尊重现实也要尊重历史。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满足工业时代企事业办公的需要,创造出符合美的原则和大众审美意愿的建筑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东北院办公楼的设计,徐震给自己限了两个原则,一是形式不能完全复古,二是改进上下分两节的做法。他决定以中国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为参考。他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汉阙。汉阙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体现了秩序与和谐。在建筑空间上,汉阙展现为左右对称,一般拥有阙基、阙身、阙顶三段式造型,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均衡和谐自然,蕴涵着“天人合一”传统哲学理念,也呈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汉阙庄严典雅的气度,潇洒飘逸的气韵,展现了汉代文化宏阔开放和浪漫进取的时代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用徐震的话来说,东北院办公楼整个格局“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建筑造型简洁,朴实无华,立面对称,整体颇显庄重。砖混结构,横向三段式设计,纵向有檐口、墙身、基座,体量均衡,看起来比较美观。平面对称式布局,比例适度。一进门是一个大的三分式楼梯,主入口大门突出、稳重。颜色协调,外墙贴青砖面为传统形式。四层之上中段增加一层,采用了木结构的四角攒尖顶形式。徐震说当时对攒顶设计并未刻意做作,而是采用自然平顺的四坡面屋顶,最后以攒尖顶收尾。他认为,如果当时能够把屋顶再拔高一些,能够再强调一下屋顶,其效果或许会更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东北院办公楼的装饰,综合运用相关绘画、雕塑等装饰手段的建筑艺术追求,达到以简约的传统建筑符号实现美观的民族建筑风格的效果,构建了新的经典。檐口部分以简洁檐下斗拱构件作装饰,斗拱从檐口上伸出,经过挑出与升高直至檐下支托住檐檩。斗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这里的斗拱在檐额上已经不起结构作用,只是纯装饰性的构件了。为了增加外观的装饰效果,设计者还在楼的檐口下部和主体局部设有传统花样图案浅浮雕,浮雕外形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周有边框,中心有小型雕花板,是从门芯板上引用过来的。办公楼的主体两侧有花窗格,花窗格是用混凝土做的,其里面选择了一些曲线,有创新有变化,与传统花窗格有所不同。一楼窗户上设有雀替,也是起装饰作用的。浮雕和雀替都是用灰抹成的,符合当年民族形式的特点,简单节约不浪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院办公楼设计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东北院办公楼建成于那个快马加鞭突飞猛进的年代,1954年7月25日动土奠基,当年11月15日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完工的还有东北院宿舍、食堂、锅炉房。宿舍为苏式建筑,三层红砖建筑,房间内安装了暖气和红木地板,每户设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配套设施水电齐全,属于当时比较现代的住宅模式。多栋宿舍楼组团围与办公楼合成环形后院,形成了东北设计院独立的办公生活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整体来看,东北院办公楼设计在探索民族形式上更进一步,既有欧式建筑风格,又结合了地方特色,讲究比例、尺度、色彩和细部的处理,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坡屋顶、砼斗拱及透花窗等简化重组,其建筑形象朴实简洁,不像宫殿建筑那样威严,给人亲切自然之感。办公楼建成之后,受到了业界和社会多方的肯定和认可。当然,作为建筑艺术,见仁见智,表扬与批评并存。比如大屋顶的斗拱都是装饰性的、符号性、无实用性,在当时的观点看来有浪费之嫌。还有部分技术人员提出了唐斗拱和宋斗拱的矛盾等等。时过境迁,过眼云烟,今天的东北院办公楼已被列入沈阳市历史建筑,成为城市记忆的经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东北院设计的沈阳药学院办公楼、沈阳陆军总院门诊住院楼等公共建筑,在总体基调和建筑风格上都受到了东北院办公楼很大的影响。其坡屋顶的形式以及主立面横向竖向分段,完美的比例,宜人的尺度,简约的水泥平瓦屋面,单一色调的外墙饰面,细部装饰的中国古建构件元素符号,形成了统一、端庄、朴素的建筑外貌,时至今日仍可作为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并经受了时间考验的较为完善的建筑作品。但在总体建筑形式上把握得较为适度的作品仍旧以东北院办公楼为代表,对当今建筑师的创作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5年过去了,东北院办公楼仍然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它见证了东北院发展史的红红火火和风风雨雨,艰难困苦与高歌猛进。2017年10月1日,东北院办公楼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东北院人暂时整体搬离了这座陪伴了东北院65年的办公大楼。一座新的玻璃幕墙钢结构现代化东北院办公大楼将在它的身后耸起,它的身影将永远映印在东北建筑设计中心大厦的银幕上,那是东北院人心中的历史丰碑。经过加固和修缮的东北院办公楼或将以东北院建筑文化博物馆的新衔示人,它已不仅是东北院的历史遗产,而早已成为沈阳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载体,成为东北城市文化的代言人,成为共和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遗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沈阳药学院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墙是建筑师进行空间划分的主要手段。谈起过往,徐震自嘲作为一个建筑师对墙的理解真得太浮浅了,缺乏对空间环境的高度敏感。墙是限定空间边界的。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匡衡凿壁偷光以读书。他们不去砌墙,真得非常聪明。而徐震自己画了一道墙把自己的未来隔断了,把自己砌里面了,如同吐丝自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徐震是1957年之后被打成右派的,那时大规模的狂风暴雨都过去了。看到当时很多爱党爱国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总是受到批判,徐震心里也有很多不满,于是他就画了一幅画,大概内容是一个工人在砌墙,寓意是党和人民隔了一堵墙。就这样徐震开始了他坎坷漫长的劳动改造的阶段。作为国家建设急需的建筑专业人才,他在锅炉房干过活、烧过开水、打扫过全院的卫生,还当过建筑工地的架子工。徐震聪明,总会弄个小发明,负责打扫全院卫生的时候还自制了个拖走廊的小推车,省力又省事,在市和平区南市区卫生评比中,东北院总是最佳。文革期间,徐震和许多同事走了“五七”道路,下放到辽西义县接受贫下中家再教育,直到粉碎文革后才摘了右派的帽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悔吗?徐震笑道,其实也没有多少,那是一个时代的错误,谁都过的不容易。对吃过的苦,招恨的人,都释然了。都翻过去了,新的一页开始了,又是一个新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时说:“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 那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一个智慧的年头,那是一个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简而言之,这就是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徐震是个负责任的人。爱她就给她最好的幸福,当你没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害了人家。这一直是徐震的一个信念,所以他直到50多岁才有了一个家。他总是说:“我总不能娶一个媳妇儿,刚一进门就给人家扣上一顶右派家属的帽子。”看他一个人生活的苦,一些关心他的人千方百计想给他牵个红线,他始终不愿意点头,就一直拖着。在义县寂静的乡下呆得时间长了,徐震不愿再回到喧嚣的大城市,五七干校解散时,他选择到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直接退休。直到1982年,已是天命之年的徐震才结婚成家,爱人叫张德贤,是锦州当地人。八十多岁高龄的徐震,有一个八零后的儿子,儿孙满堂,生活过得很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岁月无痕,建筑无言。当欢歌和传说都已沉寂,惟有建筑还在深情诉说。建筑师真情投入的设计作品值得人们慢慢体会。徐震的设计作品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的建筑师,首先要敬业,要追求完美。热爱建筑,敬畏建筑,才能把她当作实现个人价值和精彩人生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徐震夫妇(摄影:韩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建筑师如璀璨的群星,为时代勾画出了美丽的画卷。徐震就是这些璀璨群星中的一个代表,他们为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典建筑与城市景观,以及这些建筑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后来人理应铭记他们的英名,对那一代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一路前行的建筑师给予应有的尊崇和敬意,心存感激,铭记于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新媒体编辑:周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后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深夜看到我院结构专业王婉玲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7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生)转发的建筑人生,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我院第一代建筑师徐震先生1969年末去了辽西义县走五七道路,所以,自那以后,再到东北院工作的人虽与徐震先生不曾相识,但因为东北院这座办公楼的存在,徐震先生的大名仍会隽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我们还要非常感谢东北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邹庆堂同志亲自撰文刊登在【ADM】建筑人生刊物上的:物是人非真情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东北设计院第一代建筑师徐震轶事,使全院职工更多了解了徐震先生的出身轶事和办公楼作品的经典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曾经有人认为东北院办公楼是洪XX设计的,我认为这不够确切未敢苟同,因为主持设计与方案设计这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今天看了邹庆堂的撰文总算铁板钉钉了。邹庆堂的文章使我对徐震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记得1966年一个夏天,红卫兵去徐震家抄家,在十栋门口我亲眼所见,他的老父亲抱着吓得发抖的老母亲不断地安抚着,据说抄走了他的一架“蔡司”相机,那种恐怖对他一家人的精神伤害可想而知。那是时代的悲剧,像游戏一般一切都过去了。是啊!22年的冤屈被他一笔勾销,徐震先生的宽广胸怀如同他的才华一样高尚!徐震先生调离东北院是一个损失,他如果不走五七道路,也许会成为东北院的总建筑师。1982年,我在东北院人事处上班,亲眼看见徐震向老同事牧一征院长表示回院工作的愿望。牧院长语重心长的劝慰他,虽说东北院是个大院,但你现在回来,我连最起码居住的房子都给不了你。在锦州,你有一个爱你的妻子,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一份能够发挥你才能的工作(徐已经是锦州市建筑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这比什么都重要!牧院长的一席话,即刻让徐震先生打消了回院的念头。在此,我衷心祝愿徐震先生生活幸福!健康长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曾经在2011年的一篇博文中这样描写过他,“ 徐先生借鉴了中西合璧之长,采取精准的对称,严谨的比例,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技术手法,使这座体量并不高大的楼宇蓬荜生辉。攒尖式屋顶正中的宝顶厚重沉稳;垂脊、出檐别具匠心浑然一体;挑檐下颇有气势的斗拱犹如擎天之掌;檐枋间创意精美的浮雕图案恰到好处;格子窗象征吉祥如意的盘长韵味十足。其画龙点睛的装饰手段和实际收到的艺术效果非同一般,徐先生的经典创意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物的等级,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的价值所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当闲暇之余,站在办公楼对面的广场上,一种对创作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徐叔叔的容貌即刻会浮现眼前。一头蓬松又自然弯曲的秀发,有些像陈铎;略微消瘦布满胡茬的面庞与沙哑的嗓音,又有些像赵丹。总而言之,他本人就是个艺术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8年后,在东北院办公楼的后面盖起一座29层高的现代化写字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沈阳市政部门在方形广场制作的圆规不锈钢雕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