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日过半,夏日的青绿慢慢淡出视野,葳蕤的树冠如期换上秋装,万物走向最为从容的生命姿态。这个秋天,愿我们——萧萧落叶中收获,水落石出中积累,一次次历练中成长!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出生命最美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本次我们小学语文组教研活动以组内优质课比赛为主题。六个年级的10位老师各显风采,各有亮点,都展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本次赛课以15分钟微课同课异构的形式举行。小学低年级主讲古诗《山行》,小学高年级主讲《草原》。10位老师在教材分析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教学特色,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山行》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情景交融,和谐自然。</p> <p class="ql-block"> 《草原》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文章篇幅虽然不是很长,但是遣词用字非常精当传神。</p> <p class="ql-block">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汪凤彩老师在上第一课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一、深入领悟教材。首先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受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祖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情感。接着带领学生品读课文、随文识字,并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p> <p class="ql-block"> 吴玲玲老师认为《草原》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学本文的重点便在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她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通过品读、吟诵、换词比较、联系旧知、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借助音乐、插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草原的美。另外,教学中她为学生设计了“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以读促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帮助学生从阅读自然过渡到写作,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p> <p class="ql-block"> 陈巧真老师在教学《山行》的导入环节,设置诗词大会赛场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看图猜古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在古诗内容的学习上,分两条主线进行。一条主线“以读为法”,通过自主读、指名读、齐读、赛读、拍手读、踏歌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感情;一条主线“以画为媒”,以板画的形式引导学生一边理解诗意,一边参与诗意图创作,并相机指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理解词语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看板画、诵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中的秋景之美,古诗的韵律之美,诗人的赏景之乐。</p> <p class="ql-block"> 叶海霞老师在讲述古诗时特意画了山的图片,展示了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的贴画,同时抓住了诗人的行动轨迹,以图带读,以境明悟,让孩子们跟随诗人的马车一路走,一路看,一边想象,一边朗读,在一重又一重的惊喜中,孩子们仿佛化身杜牧,欣赏着这火红的枫树林,感叹着秋天的美好与独特,赞美着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让整首诗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适应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经验。</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这一节课她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运用近义词、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将单元学习目标与古诗教学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祝珺梅老师讲《草原》从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开始,鼓励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合理的联想中训练学生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草原之美时,她抓住了重点字词品读之后,先让学生朗读,生生互评后,再配乐范读,通过节奏的变化,强弱快慢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去欣赏品味,再让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老舍,这样的一番教学活动,比讲解更省力,效果也更好。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陈英老师讲《草原》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感受民族情”的教学上。教学中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突破口,放手让孩子们自学,先找到最能体现民族情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通过对“迎接----相见-----款待-----话别-----联欢”种种场面描写的朗读,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民族情深,减去了繁繁碎碎的讲解,抓住主线能够更好整体把握课文。 </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快结束时,她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p> <p class="ql-block"> 胡荣叶老师讲《山行》的第一个亮点是开篇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六个步骤,分别是:识诗人、解诗题、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背诗文,让六个步骤作为本课的学习导向,整节课紧扣六个步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第二个亮点是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遐想的画面,让学生在诗中想画,诗中说画,诗中作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第三个亮点是善于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情感的理解把握,萧条的秋季诗人因突然见到生机勃勃的枫叶眼前一亮,心情豁然开朗,对枫叶心生欢喜,再从历史背景分析,理解诗人对枫树顽强精神的赞美,情感把握了,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更深刻了。</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胡老师还积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在胡老师充满温情、循循善诱的语言当中,让学生学会了从读中学,从读中悟, 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p> <p class="ql-block"> 居晓娟老师讲《山行》这首诗从秋天枫叶图片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景象展开想象描述,这是一首关于秋天的赞歌。又接着让小组讨论哪句诗让你印象深刻,山行悟情部分以水墨画导入,带着学生感受到诗人杜牧忘记了肚子饥饿,忘记了旅途劳顿,忘记身体劳累,甚至忘记了这是一个惊人悲秋的季节,进而让生体会诗人对枫林的喜爱,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入情入境!</p><p class="ql-block"> 居老师的教学语言语调抑扬顿挫,普通话标准,板书直观明了,粉笔字规范美观,她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地逐步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注重学生的诵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p> <p class="ql-block"> 蔡晓老师这节课《山行》从秋天的景象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景象展开想象描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蔡晓老师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这节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书丰富,可以更直观的学习本节课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李霞老师在设计《山行》的教学过程时,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读出节奏和韵味”作为教学重点。基于注重引导学生读,从读准字音到按节奏读,再到想象画面,带着对秋景的赞美来读。从单人读到男生齐读,全班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过品味想象,欣赏意境。</p><p class="ql-block"> 在讲述古诗时抓住了诗人的行动轨迹,特意画了山的图片,让整首诗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适应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经验。也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做了充分的解读。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p> <p class="ql-block"> 听课的教师和评委们谦虚好学,积极参与,纷纷埋首认真地做听课记录,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不时点头给予肯定。</p> <p class="ql-block"> 10位老师的微课教学各有特色,她们紧扣课程标准,抓住了语文核心素养既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又传递新的教学理念。她们以过硬的教学能力,深厚的人文素养,诚挚的教育情怀,出色的教育智慧展现了我校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人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吐故纳新,方能笃行致远;追求精进,方能永葆进取之心。此次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竞技平台,推动我校教研工作的纵向发展,达到了“以赛促研,以赛促教”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成长道路上,让我们不断磨练、提升、破茧,遇见更美好的自己,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