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i> 乡怀</i></b></p> <p class="ql-block">作者:赵春东</p> <p class="ql-block"> 故乡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可能都不太一样,但故乡对于我而言,不仅有一些淡淡的乡愁,而且内心深处还埋藏着对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产生的好奇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我又背起了行囊,踏上了并不是久别的故乡——泊镇。泊镇,河北省一个不大的城市。对于泊镇的印象,大多还是从奶奶及父母的口中得知的。我小时候,奶奶领着我和姐姐在姑妈家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但那段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唯有对大姑、姑父及姑家兄弟姐妹的印象,始终刻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姑妈的个子不高,但穿得干净利索,说话语速很快。我印象中没看到过姑父对孩子们发过火,大多时间都是姑妈在操持着八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她对儿女的管教特别地严厉,她常教育孩子们: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要占别人的便宜。</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家庭变故的原因吧,17岁的姑妈,就嫁给了比她小四岁的姑父。姑妈一进门就照顾起了奶奶婆及公婆一大家子人的衣食住行。可能是过早地承受了太重的生活压力,姑妈的脸上早早地爬上了皱纹。</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饺子可不是经常能吃到的美味。但听四姐说,当年姑妈包了饺子后,等孩子们吃完了,总是啃着窝头喝点儿饺子汤。孩子们问她:“娘,你咋不吃饺子呢?”姑妈说:“我不愿吃饺子,窝头比饺子好吃。”等孩子们长大了,才意识到:她哪里是不愿意吃啊!是自己省下这一口,留给孩子们多吃点儿。四姐每每提到这件事时,眼里浸满了泪水。 姑妈用她无私的大爱滋养着她所有的至亲,也包括我们。</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是过年。姑妈会准时从老家寄来整整一大包的面粉,里面夹着红枣、花生、糖果,这些可都是在那个年代做梦都想得到的美味啊!包装袋儿用一块花布包裹着,收到后还可以给姐姐做一件新衣裳。在那个穷困潦倒的年代,这一袋儿沉甸甸的包裹,那可是姑妈对远在东北的弟弟一家人深深的爱啊!</p><p class="ql-block"> 姑妈常说的一句话:只许他不仁,不许我不义。她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姑妈先是生了五个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没有男孩儿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姑妈就抱养了邻居家一个男孩儿——我的大表哥大柱。后来,姑妈又生了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听姐姐们说,姑姑对要来的这个男孩儿格外地关爱,好吃的可他多吃一点,好穿的也可着他。他长大能干点儿重活儿时,姑妈也尽量让姐姐们去干,怕累坏了人家的孩子。等大表哥长大上班时,正好赶上了社会治安动乱的年代。姑妈怕他和别人打架斗殴,每次都手里拿着鞭子去大表哥单位门口接他,风雨不误。姑妈常对当时想不开的姐姐们说,孩子虽是要来的,但我们要比对自己亲生的还要亲,这样才对得起他的父母啊!</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和奶奶去姑妈家时,她做点儿好吃的都可着奶奶吃。现在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在睡意朦胧中,耳边总是听到姑姑轻柔的声音:“娘,吃饭了;娘,咳嗽好点儿了吗?”那一声声轻声地问候,是姑妈对自己这位饱经沧桑的白发亲娘的心灵抚慰吧!在我印象里,姑妈唯一一次去东北,是奶奶生病了,姑妈放下了繁杂的家务,来到了东北看望奶奶。姑妈在东北那段时光,是奶奶格外开心的日子,奶奶的病竟神奇般地好了。姑妈没住多久就走了,因为家里还有那么多家务事要姑妈去操劳呢。</p><p class="ql-block"> 姑妈临行时,我们兄弟姐妹都上学去了,没有看到姑妈和奶奶分别时的场景,但现在想来,那一定是难舍难分,泪洒衣衫吧?哪曾想到,这也是母女俩最后的一次相见。姑妈回去后转过年要翻盖新房,可能是过度的劳累,又和别人生了口气,就撒手去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姑妈去世后,总能看到妈妈背着奶奶偷偷的抹眼泪。我们当时还小,不太懂母亲和姑妈的情感。我们大了,常听妈妈念叨起姑妈的好,当时东北的医疗条件差,妈妈怀着姐姐时,姑妈就让爸爸把妈妈送到了老家待产,从妈妈身怀六甲到姐姐出生后的几个月,都是姑妈在照顾着妈妈的饮食起居,可谓关怀备至!</p><p class="ql-block"> 姑妈自己当时已经有了七个不大不小的儿女,可想而知她要付出怎样的辛劳才能左右周全啊!妈妈从老家回到东北后,再一次回老家已是2003年,姑妈已去世多年,我和妈妈来到了姑妈的坟前,妈妈放声痛哭,妈妈是一个很内敛的人,不太会表达情感,但是在姑妈的坟头,妈妈一边哭,一边讲着姑妈的好,哭得让人心碎,那个场面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这也是我见过妈妈最悲痛欲绝的哭泣。她是对姑妈深深的感恩和无限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姑妈去世的那年才57岁。现在看来,50几岁正值壮年,也许是老天看到姑妈在世间太劳累了吧,把她带到天堂去歇歇。但愿姑妈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我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是1997年,那是我时隔20多年的故乡之行。虽然姑父和姑妈不在了,但那短短的三天之行,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姐姐、姐夫、哥哥、嫂子、妹夫,一家子亲人的那份质朴的亲情,都是那么的让人动容。当我们分别时,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客车,送行的每个人都哭了,四姐流着眼泪,骑自行车追着客车在市区的街道上疾行,一直追到看不到车子的影子,才不舍地回到了家里。这一幕幕,到如今我还深深地记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从九七年到现在,我又回老家几趟。每次回去都能深刻地体会到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可能是姑妈和姑父的遗传及教育的原因吧,姐姐、哥哥、妹子,一家人待人都非常地热情、真诚。他们虽然没有达官显贵,但每个人都靠着自己的能力,平凡且努力,且有尊严地生活着,这可能也是姑妈在天之灵希望见到的吧。</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又回到老家。四姐及二嫂又陪我来到了爷爷奶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七里口村。在表妗子家里,见到了爷爷曾经做的风箱还在使用着,睹物思人哪,不由得浮想起我们没有见过面的爷爷曾经的生活场景。奶奶生前常和我们提到爷爷时,夸赞个不停:爷爷勤快,心灵手巧、待人热情厚道,对奶奶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然而,这一切都在1937年,日本鬼子屠杀了整个村子里的男人后,戛然而止了……爷爷也被害了,很难想象,奶奶当时承受着多么大的心灵创伤,艰难地把三个年幼的孩子抚养长大。</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来到她老人家生活过的地方,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令我无限的缅怀爷爷和奶奶的过往。泊头、七里口——我的老家,它虽不是什么名胜古迹,但每每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对这片土地那么地留恋。为什么我常眼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对它那么的向往?因为那里,是我慈爱的长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为什么我对它那么地留恋?因为那里有我挚爱的亲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