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阴历的十月初一,寒衣节,按照传统习俗今天是给已故亲人扫墓,送寒衣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怀念我的二位母亲</b></p><p class="ql-block"> <b>一、继母:</b></p><p class="ql-block"> 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七)这对我,对我们兄弟姐妹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悲喜交加,喜忧参半,在侄儿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母亲因病去世,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这样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继母1971年春与父亲结婚。来到我们家整整51年,我的亲生母亲在我九岁时去世,失去了母亲,也没有了家。我们姊妹五个分散开来,生活在老家,邻居家,亲戚家,四零五散,是您用慈爱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五个子女,勇敢的走进了我们有着五个子女的这个家,从此我们无家可归的五个子女,才又有了一个新家,五个子女最大的十一岁,最小的只有四岁。是您和父亲抚养、伴随着我们一起长大,送我们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给我们成家。如今最小的也都有五十多岁了,您生活上一贯节俭,从不浪费,勤俭持家。使我们家的生活一天天在变好,生活水平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07年父亲80大寿、全家人大合照</b></p> <p class="ql-block"> 母亲出生在1938年1月的战乱年代,出生后由马家送给和家,和家的姥爷,开了一家纺麻绳的作坊,只有舅舅一个儿子,又领养了母亲,舅舅子承父业,解放后公私合营把和家作纺并入陵川县毛纺厂,舅舅正式参加了工作,走进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工人阶级行列。舅舅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就把只有五岁的小妹接去他家照顾,妹妹在他们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舅舅、妗妗精心的照料呵护,在妹妹身上付出的辛苦令我们全家人为之感动。我的印象中舅舅是一个和蔼可亲之人,他们夫妻对我们家真是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 和家的姥姥、姥爷过世早没见过,但能想象出他们对母亲视如己出,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男孩子念书都不易,何况是女孩子,但母亲从小就是个幸运儿,能背起书包上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p> <p class="ql-block"><b> 在母亲火化当天姊妹五个、五家人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母亲1960年4月2日参加工作,一直到1977年都在陵川县粮食部门工作,77年8月随父亲调入沁水县粮食局工作,84年又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调入晋东南行署卫生局工作,85年8月地市分家,调入晋城市卫生局工作,任主任科员,94年10月退休。</p><p class="ql-block"> 70年代在县城没有家属房,只能租住民房,我们家在县城搬了好几次家,搬来搬去又搬到了离马家姥姥不远的一座民房里,在马家母亲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马家的大妗妗每天穿行在我们两家之间,帮着母亲料里家务,洗衣做饭。马家的姨姨脾气特别的好,姨姨天生长了一双巧手,周围的邻居们,婚丧嫁娶,都会请姨姨去给他们做嫁衣,蒸花馍,时常到我们家帮母亲料理家务,缝衣、做鞋。母亲在做家务,过日子方面要比妗妗,姨姨们差点,这可能和她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因和家姥姥、姥爷从小很骄惯她,母亲从小就长的很漂亮又是姥姥、姥爷唯一的女儿,加之他们家,家境比较殷实,母亲从小读书,家务活干的少,所以到我们家后,一下成为五个子女的妈妈,感觉很吃力,总是觉得力不从心。好在有了和家、马家亲戚们的帮助,帮了母亲也成就了我们。记得母亲说:“在进你们家前我也犹豫过,觉的我挑不起这副有着五个孩子的家庭重担,是在我的这些哥哥、嫂嫂、姐姐们的鼓励下我才有勇气走进你们家”。从此妈妈的两家亲戚都对我们家伸出援手,施以帮助。才使我们家能够顺利的度过一个个生活中的难关,使我们姐弟五个能够茁壮成长,成家立业。如今长辈们都已不在人世,连排行最小的母亲生命都终止在86岁,除了一个舅舅,59岁离世,其他的长辈都活过了80多岁,都算是长寿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b>母亲火花当天姊妹五个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在我们儿女们的眼里,你是那样的伟大,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我们的心中。你工作上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作风严谨、里表如一。由于工作出色,66年4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1年建党100年组织上给母亲颁发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的荣誉证书。这么多年你一直支持父亲的工作,一直随着他的调动而调动,从无怨言。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基本上也都是对继母的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07年父亲80大寿姊妹五个和父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二、生母 </b> </p><p class="ql-block"> 对自己亲生妈妈的记忆已远去。两个妈妈,一个爱做家务,一个不喜欢做,残留在我记忆中的亲生妈妈,她心地善良、温柔贤惠,心灵手巧;她和父亲是妈妈村上和父亲一起工作的同事给他们介绍认识的,他们只见过二次面,就定下了结婚的终身大事,也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吧!</p> <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她也是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后又被妈妈在县城开饭店的一个舅舅领去了他们家,他们家已有六个孩子了,妈妈排行老大,妈妈的名字叫爱英,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亲切的称呼妈妈为爱姐。记得一个远方的姑姑说过,你妈在我们十里八乡都是数得上的俊姑娘,她的打扮超凡脱俗,很早就把两个辫子剪成了齐耳短发,到底是在县城里住过,在当时也是很时尚的。我记得妈妈中等个子,皮肤比较白皙,一笑脸上会露出一对美丽的酒窝,在舅姥爷家一直住到结婚前才回去,所以和我的那些舅舅、姨姨们特别的亲,如亲兄弟姐妹一样。在我们家最艰难的日子里,也多亏了周围的邻居,还有舅姥爷一家帮忙,记得二舅舅说过那时你们都小,你们家的水就是我包了,十几米深的水井,天天得给你们家去担水,妈妈在县城的纺织厂上班,经常是会三班倒,上夜班时,二姨得去我家陪伴我和弟弟妹妹睡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7年姊妹们在老家大合照</b></p> <p class="ql-block"> 妈妈除了上班,操持家务,和父亲一起经历过了十年浩劫的战斗洗礼,头上还戴着一顶当权派,走资派老婆的帽子,"患难夫妻、千锤百炼",从文革开始到父亲重新工作,中间经过3年艰苦的暴风骤雨以及被人横眉冷对嘲讽的岁月,才真正考验和熔炼出她的那颗对父亲的"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坚强意志。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挑起的却是千斤重担,上班、照顾五个子女,还有病中的奶奶。几年间都靠她一个人工资维持家用,恰在此时最大的姐姐突发急病去世,屋露偏逢连夜雨,妈妈的身体每况愈下,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病。拖着病体支撑着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记得姑姑们说过,“你妈她是属于那种贤妻良母型的人”。但我觉得这个定义还不完全符合她,她是一个外柔内刚,在那样的逆境中能够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 父亲 在文革前在我们县城已成为县常委,是县里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运动中他们县委一班人一夜之间被当做走资派,当权派,被打倒,被关进了狱中,在我的印象中也就是六、七岁,妈妈带着我走进高墙大院的狱中去探望父亲,把家里仅有的几斤细粮精心制作,给父亲带去,带着儿女是为鼓励父亲不要灰心,要坚持住,要想信共产党,总有一天你会走出这个高墙大院,可以重新为党工作,每次总会告诉他家里有我,你尽管放心,她和父亲感情很好,父亲的回忆录中专门有记载母亲的一篇回忆文章说:在狱中他们这些原先都是县里主要领导被夺权后都被关在一个家,睡通铺,白天无亊他们在一起议论说:“我们中数老平的妻子最好,可以排名第一”,跟着父亲、妈妈可以说没有过一天的好日子,苦尽甘来,父亲平反,又重新走回工作岗位,五个孩子也都稍大点了,工作、生活将要走入正规,70年12月3日妈妈走了,她年轻宝贵的生命永远停止在了36岁,英年早逝。妈妈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妈妈的爱是最纯粹无私的爱。</p> <p class="ql-block"> 离开母亲时间太久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用文字来怀念我的妈妈,用拙笔来寄托我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弟兄妹五个生活都很好,您们可以含笑九泉了,我们会永远的缅怀父母,会永远继承您们的意志,父母在物质上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一心为了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您们的品德行为,这些精神财富够我们受用一生,我也会永远牢记父母的嘱托……。</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寒衣节,来给父母扫墓,给继母烧百日纸,纸灰化蝶、寄语哀思。父亲、母亲愿您们的在天之灵永远的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写于寒衣节</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