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携手 共赢未来——银川二十四中线上家庭教育

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孩子的学习、成长不容家长的等待和缺席,科学有爱的教育模式,将会助力孩子的成长。线上学习以来,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困惑,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家校合作共育,2022年10月25日,银川二十四中开展线上家庭教育讲座。<br> 中学阶段,是优秀人格培养的阶段,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提供更科学的帮助,守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br> 居家生活会使同学们感到压力倍增,这些压力或有关疫情,或来自学业,亦或是源于生活。当孩子出现由压力产生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时,家长不要着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首先要做的。 学生出现心理困扰,大多是新疫情下的复合应激反应。原因有两点:<br> 1.持续的疫情改变了大家对疫情的情绪,从过去对病毒的害怕、紧张、恐惧,到今天的隔离、管控影响之下的急躁、烦恼、焦虑。<br> 2.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所限,处理应激事件的经验有限,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div> 不同应激水平对个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轻度应激不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中度应激则会引起身心一些反应症状,重度应激通常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轻中度应激反应均属于正常反应,一旦反应过度、持续时间过长则需要高度关注,容易出现危机事件。</div> 一、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br><div> 孩子的心理困扰会通过反常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比如他们突然不爱说话,饭量减少,睡眠质量下降,脾气变得很差,经常因为小事情大发雷霆,无缘无故的哭泣等,家长要特别注意!理性和孩子沟通,探寻背后的原因。<br></div> 二、会听,更要会说<div> 无论在什么时候,理解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的表达都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方式。我们要透过行为看到背后的动机,学会读懂孩子的需求!</div><div> 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孩子的问题,往往家长的情绪一下就出来了,陷在情绪中,被情绪左右,说出来的话可能也是不理智的。这个时候,我们要保持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讲述事实是什么。你的陈述事实就是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然后要告诉孩子,你因为他的表现所涌出的情绪,比如有些着急,为孩子的未来担忧;说出需求就是家长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期望是什么;最后一步提出具体要求,希望得到孩子的具体行动配合。</div> 如果家长掌握了以上说话四步法,并真正地去行动、实践,相信在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成长的也会更好! 三、少贴标签多认同<div> “贴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一旦你给孩子贴上一些感情色彩极差的“标签”,如愚蠢、无用、不上进、自私等,你就会发现,孩子就会认知错误,变得不断自我怀疑、否定乃至失去自我。</div> 如果你说孩子“你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那么孩子会更笨,因为他觉得大人都觉得自己很笨了,不努力也没有什么。当你说孩子调皮时,你训斥孩子“整天捣蛋,没个正形儿,看你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那么,孩子也许就真的开始摔破罐儿,混日子了。这种语言暗示,就像是咒语,事情往往会向着更坏的方向发生。被父母随意贴了标签的孩子,一生都没法做自己!<div> 那么,父母为了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减少标签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该怎么做呢?<br> 1.父母要拆除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炸弹”。<br> 2.不要求孩子是完美的。<br> 3.帮助孩子消除消极的自我定义。<br> 4.引导孩子扬长避短。<br></div> 四、让“别人家的孩子”滚蛋<div>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顶级神兽,永远都比自己孩子优秀,比自家孩子听话、懂事,成绩好,更是自己家孩子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的神话。这群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是父母们特别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之进行比较,然后毫无悬念的败下阵来。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应该正确理解“比较教育”的意义。</div>比较不能捧一踩一,更忌讳踩高捧低。与其和别人比较,不如和自己比较,这样才能取得进步。不然就只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毁掉他们的自信心。<div>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的回报必然和我们的付出成正 ,这里讲的付出,可不是指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必备物质条件,比如衣食住行。我们讲的是陪伴,是以身作则,是共同成长、共同提高。<br></div> 五、不要让孩子成为情绪的垃圾桶<div>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最弱势的那个人,一不小心,他就会沦为家庭情绪的垃圾桶。父母之间的矛盾、战争会影响孩子,父母因为外界压力对孩子肆意发脾气,事情发生的当下,不觉得如何,而常年的积累,就造就了孩子的性格、脾气与为人处事的方式。<br></div><div>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喜、怒、哀、惧,似乎就像是我们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正常,并不是要让我们为了孩子压制自己的情绪,否认自己的情绪。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与调整这些负面情绪,而不要把这些变成一把把尖刀去伤害别人,更不要把这些垃圾无意识的丢给自己的孩子。 </div><div> 第一、接纳情绪,要接纳大家都会有负面情绪。<br> 第二、当自己情绪来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读书、抄书、冥想、运动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br> 第三、有自己的好友、闺蜜、哥们,当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找个好友聊聊天,也是调整的一种方式。<br> 第四、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负面情绪。<br></div><div> 总之,多学习成长自己,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共处,学会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div> 六、学会寻求专业的帮助<div> 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功课”,父母要及时觉察自己的心理变化,和孩子之间建立积极信任,做好密切配合,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心理断乳”的人生关键期。<br> 父母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求助:<br> (1)银川市教育系统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br> 0951-5030721 </div><div> 0951-5032817<br> (2)银川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援助热线:</div> 0951—5056562<div> (3)寻求学校心理老师刘娇桧的帮助。<br></div> 七、多胎家庭,尽量一碗水端平!<div> 《平和式教养法》 这本书里面谈到: “比抚养孩子更难的事情,就是抚养一个以上的孩子。”作为父母,最大的希望莫过于孩子之间相亲相爱,彼此互动帮助,互相支持。可父母有时候不经意间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不爱他,只爱另外一个孩子。<br></div><div>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当我们选择对孩子有所作为,选择对孩子慷慨给予爱时,相信这碗水是平的。即使某一刻这碗水没有平,也请放过自己,并且告诉自己: “我已经努力做到了最好”。也给孩子一个定海神针:无论你怎么样,爸爸妈妈一直爱你。<br></div>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div> 《青春期的挑战》这本书由五位建树颇丰的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联合打造,内容涵盖了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包括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困惑、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做好家校配合等内容,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效参考。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三大发展任务以后,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不焦虑。</div>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世间的爱皆是为了相守,只有父母的爱,只为了等待分离。作为父母,尊重孩子的一言一行,把握好彼此之间的分寸,珍惜每一天在一起的时光。<br>

孩子

情绪

父母

心理

自己

家庭教育

负面

成长

家长

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