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1天效应</b></p><p class="ql-block"> 在行为心理学中,将一个人的习惯或理念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这一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阶段:1-7天</b></p><p class="ql-block">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并刻意要求自己,你会觉得有些不自然,这是正常现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二阶段:8-14天</b></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但是一不留神,你还会恢复到以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阶段:15-21天</b></p><p class="ql-block">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p> <p class="ql-block"><b>一、阅读是孩子学习的关键环节</b></p><p class="ql-block"> 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太重要了。阅读就是孩子学习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孩子形成了阅读习惯,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孩子将会更加平坦,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读书能够启迪心智,能扩大知识视野,能提高写作能力,能陶治性情。养成了阅读习惯,喜欢上了读书,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就会更加积极。相反,不喜欢阅读的孩子,虽然也可能会取得好的成绩,但这可能就像浮萍,没有根基,很难说什么时候孩子学习突然就不行了。有的学生虽然经常读书,但是如蜻蜓点水一般,一掠而过,没有什么收获,自主阅读的效果很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b>二、读书打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每天阅读</b></p><p class="ql-block">习惯要想养成,必须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但是有几个父母能做到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估计没几个,大多数父母就是把这个当成一个作业,想起来时就督促孩子完成。所以,即使这样的打卡打一年,孩子也不会养成读书的习惯,还是必须要父母督促才会阅读。</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阅读打卡会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当一件事变成任务时,你就对它失去了兴趣了。当孩子把阅读打卡看成一项任务时,任务就带来了压迫感,使得孩子感到被控制,于是孩子被逼着去阅读了。但这阅读打卡是一种外力,削弱了孩子的阅读本身的兴趣。当阅读打卡任务消失时,外力就消失了,孩子也就丧失了阅读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b>三、如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b></p><p class="ql-block">家长每天陪孩子读书ー小时,为孩子做读书的榜样,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氖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家长要对孩子的阅读内容和出版物质量进行把关,让学生远离那些垃圾书刊,使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懂得对图书进行鉴赏,促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阅读贵在坚持,也是一定要坚持的事情。一件事坚持21天就会形成习惯,打卡也是运用了这个原理,所以这是一个变“被动”被“主动”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格外重要,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一种能受益一生的好习惯,而不是为了每天的打卡。</p> <p class="ql-block">每天一个小小的坚持,都有很大的意义,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读书成为照进生命里的一束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加油我的宝贝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