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书是一缕阳光,它能融化心间的冰凉,书是一缕春风,它能消除你内心的浮躁,书是一只蜡烛,它能使黑暗的心变得明朗,书是一壶茗茶,它能让你回味无穷…作为教师,我们更深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芳草湖农场小学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积极的进行阅读,并且相互分享,共同在书中汲取能量,获得知识。</h3> <h3>魏鸿丽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了图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他分享到陪伴不是时刻守护在孩子身边,不是事无巨细照顾周全,而是习惯上正确引领,塑造优秀品格;课业上专业辅导,有效提高成绩...... 教育,就是在一个个细节中完成的,处理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把深深的爱化作涓涓细流!相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默默陪伴下,孩子在小学六年一定能够把各个方面的基础打扎实,而且会延续、会拓展,好的基础伴随孩子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终身收益。<br> 生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br> 成长,是一个等待的过程。<br> 成功的教育,<br> 就是让孩子像野花一样</h3> <h3>刘东玉老师分享了图书《山月记》,书中说到“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br> 不同于以往读过的心灵文,这本书文风轻盈,言语平实,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堆砌的大道理,却又柔韧有力、直击内心,读完后仿佛有人往我们胸口敲了一记闷锤,一种淡淡的对平凡的无力感,在胸腔里来回萦绕,由此可见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而我们也在体会中有所收获。</h3> <h3>王小青老师带来的《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之间的点点滴滴,也是阿米尔对哈桑从犯错到后悔再到去设法救赎的过程的描述,书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人性的闪光点,我们从阿里的身上看到了忠诚的尽职尽责,这在哈桑的身上也有同样的体现,他对阿米尔少爷的保护,甚至就算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犹豫,这似乎已超越了忠诚的这个词的界限,这是真正朋友之间的两肋插刀,又或许是这份同父异母的兄弟情的本能反应,在阅读过程中,让人们能想到自己的童年,在我们都是孩子的时候,大家都以一种无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来的时候,在我们一天天自豪地长大成人的时候,总有一些事不容我们忘记那些美好,不负责任的错误和自以为的小纠纷,无论多久都尾随成长,永不相忘。</h3> <h3>王雯瑾老师分享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中提到:“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哪些不要讲,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推理的下一段“引火线”,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对我们来说是意义深远的,我们在阅读简单的词句过程中引发思考,结合实际,才能够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远。<br></h3> <h3>李黎老师分享的《骆驼祥子》,祥子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也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们在实现自己愿望中得到的满足而快乐,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层层的困难,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理想,但真正实现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我们更要不断的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h3> <h3>裴艳老师分享《傅雷家书》,书中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与父母相处的方法,那一份份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像一个孩子一样感受,聆听,用心铭记,也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的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家人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宝贵的财富。</h3> <h3>王倩老师分享《向上生长》,她提到,不管读书得到的道理也好,还是实践来的也好,确实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向上生长,不断追逐,不断探索,认清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成就真正的幸福。</h3> <h3>王瑶老师分享到,现代生活节奏总是很快,每天疲于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工作一天晚上回到家总是筋疲力尽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总是抱着手机到凌晨,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和混乱的意识沉沉睡去!<br>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生活”二字缺少了很多趣味,我总觉得是不是对不起生活,我没有看到它赠送给我们的美好?甚至连小确幸我都看不到?读了生活家梁实秋的这本散文集《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一直是充满乐趣、智慧、幸福的,所以我们要用心的生活,才能不辜负它。</h3> <h3>高琳老师分享《呼啸山庄》,整本书围绕着凯瑟琳肖恩和希斯克里夫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展开, 纵观此书,却发现它不仅仅讲了爱情,书中的凯瑟琳,虽然长相平庸,家境贫寒,但她自尊自爱,从来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升自我,希斯克里夫先生在外人看来是冷酷无情的,但他实际上是一个内心温暖的人,很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朋友,需要我们用真心换取真心。</h3> <h3>吴苏娟老师分享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怎样听孩子才肯说?》通读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的父母与我们的交流大多是“指令式”的,要求我们“应该干什么”与“不应该干什么”,孩子们得到的最多的评价就是“你又不听话了”、“之前怎么给你说得”等;父母很多时候就是从结果的角度来判断孩子行为的正误,其中有关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心理变化等因素都直接忽略不计,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不错的结果就是“规训”成功的标志,孩子们肯定会欣然接受“不错的结果”。其实不然,有关这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养过小宠物,这也就会出现很多孩子会面对小宠物死去的情况,每当到这一情况,很多家长都是说“没事儿,别伤心,再给你买一只”、“有啥好哭得、死就死了”等这些话语,因为在家长的世界里,宠物只是宠物,死亡是必须的,给孩子买就不指望孩子养活,宠物的生命哪有那么重要;但在我们孩子的心中却恰恰相反,因为他们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建全,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将不同的生命贴上“轻重”的标签,但正是因为他们不同于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每一份生命在孩子的心中都是有分量的,孩子是会真的伤心与难过,在孩子心中与他朝夕相伴的小伙伴没了,他们怎能不难过。可是,有些家长也认为:孩子嘛,注意力很好转移,过几天就没事了;这话有些道理,但是在当时孩子是真的付出了自己的情感,孩子的情绪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假与掩饰的。为此,家长为何非要让孩子回避他们的情感呢,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的面对生命的逝去、珍重生命,这样的引导方式应当是更具有教育意义的。</h3> <h3>在交流研讨中,老师们相互交换心得体会,也在这其中结合实际生活畅所欲言,更加深刻领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至理箴言,而阅读的过程,也是努力学习的过程,教师教研道路上就是任重道远,笃学笃行,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涵养,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教学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好</h3> <h3>图片:英语教研组<br>撰稿:王雯瑾<br>审核:教研室</h3>